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成立時間:1956年
歷史沿革,其他簡介,三大精神,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8日,北京西郊,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錢學森任院長,梁思禮負責飛彈控制系統研究。
1957年3月,中央軍委的飛彈管理局、即“國防部第五局”併入國防部五院。後國防部五院成立兩個分院,一分院即今天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位於南苑。二分院位於永定路。
1957年11月,成立一分院的時候,共設立了8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總體設計室,第二研究室是結構強度研究室,第三研究室是空氣動力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火箭發動機研究室,第五研究室是衝壓發動機研究室,第六研究室是化學推進劑研究室,第七研究室是材料研究室,第八研究室是測試研究室。
,1958年,第一研究室改稱為總體設計部,第四研究室改為發動機設計部。其他的幾個室也相繼發生變化。
1961年,第二研究室更名為強度研究所,第七研究室改為材料研究所,第八研究室改為遙測設備研究所。
1958年,總體設計室改為總體設計部後,下面成立了專業室,有總體室、結構室、遙測室、伺服機構室等五六個室。
1961年,第二研究室更名為強度研究所,第七研究室改為材料研究所,第八研究室改為遙測設備研究所。9月1日,在長辛店成立了國防部五院三分院。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飛航技術研究院。
1962年7月,國防部五院在四川瀘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1964年4月,改稱國防部五院四分院。
1964年12月26日,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決議。服務於七機部的研究所,統一以“7”開頭,按照序列命名為701所、702所、703所等。與此同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更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它後來先後更名為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等,亦稱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1965年,國防部五院四分院改稱七機部第四研究院,並從四川瀘州搬遷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1978年起,這個單位先後改稱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工業局、七機部第四研究院駐內蒙古指揮部。
1999年7月,國防科技工業十大集團公司成立,“內蒙古基地”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1962年7月1日,“航天四院”建立,名稱為“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它始建於1962年7月1日,是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基礎理論研究、設計、研製、生產和各種試驗基地。
1968年2月20日,經毛澤東批准,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即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五研究院,亦稱“七機部五院”。
其後七機部又經歷了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及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的歷史沿革,直至1999年,組建成立了現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其他簡介

“六院”是最初在秦嶺山區的“067基地”,創建於1965年,在1981年命名為“六院”,是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中心和專業抓總單位,承擔著為中國運載火箭和飛彈武器提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重任。“是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和發動機有關的研究所集中在一起,成立的發動機動力裝置研究院。”現在名稱為“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
“七院”是四川的“062基地”。早期在川北地區五六個主要搞生產的工廠後來搬到成都,和四川地區的工廠、研究所合併後,成為現在的“七院”,即“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
“八院”是之前的上海航天局,現在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名稱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始創於1961年8月,最早稱為上海機電二局。
“九院”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幾個搞電子元器件的機構合併在一起成立的。院址也在北京,叫“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
“十院”空缺。
“十一院”是在最早的空氣動力研究室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研究所,後來變成“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

三大精神

中國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傳統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