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圖說叢書:衣食住行與風俗》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圖說叢書”系列之一的“衣食住行與風俗”專冊,具體包括了:從草衣獸皮中誕生了美、飲食豐儉關乎王朝興衰、從秦漢古道到絲綢之路、胡姬美酒詩成行、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革履、從舊式車馬舟橋到新式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五千年文明圖說叢書:衣食住行與風俗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8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 作者:劉建美 白雲濤
- 出版日期:2007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30579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五千年文明圖說叢書:衣食住行與風俗》編輯推薦:你想知道為什麼說飲食豐儉關乎王朝興衰嗎?你想知道古代繁盛的陸海交通是怎樣的嗎?你想知道豐富多彩的節日飲食嗎?你想知道古代交通嗎?你想知道從舊式車馬舟橋到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演變的嗎?……通過閱讀《中華五千年文明圖說叢書:衣食住行與風俗》,你就能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
圖書目錄
第一章草衣獸皮、茹毛飲血的年代
一、從草衣獸皮中誕生了美
二、從茹毛飲血到烤肉飄香
三、由露宿荒野到鑿穴築巢
四、行路難,難於上青天
第二章從野蠻、古樸向文明走來
一、衣飾分階級
二、飲食豐儉關乎王朝興衰
三、高台榭、美宮室
四、車馬舟橋與戰爭
第三章走向統一,以禮制俗
一、從黑衣長袍到畫眉施黛
二、餅餌麥飯甘豆羹
三、秦宮漢瓦樹雄風
四、從秦漢古道到絲綢之路
第四章漢胡相雜,南北異趣
一、褒衣博帶,胡服漢化
二、縱情酒色的權貴和名士
三、幾度興廢話古都
四、形形色色的路上人
第五章太平盛世,豐衣足食
一、霓裳羽衣,盛世衣裝
二、胡姬美酒詩成行
三、二都爭輝,野宅含趣
四、天塹變通途,海上通絲路
第六章以理制俗,等級分明
一、貴賤有級,服飾有“理”
二、市肆餐飲的興隆
三、文學書畫入園林,壇廟祠堂相競麗
四、繁盛的陸海交通
第七章漢胡融合,新俗屢現
一、服飾和騎射
二、酒肉出悍族
三、行營到處即為家
四、帝國交通與行路禮俗
第八章違禮逾制,趨新慕異
一、斥胡服,復漢統
二、豐富多彩的節日飲食
三、帝陵薈萃
四、古代交通地圖和交通管理
第九章滿漢交雜,浮靡奢侈
一、辮子民族和小腳的姊妹群
二、從紅樓飲饌到滿漢全席
三、登峰造極的居住文化
四、古代交通的整合
第十章西俗東漸,中西合璧
一、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革履
二、放下筷子拿刀叉
三、從傳統民居到公寓洋房
四、從舊式車馬舟橋到新式交通工具
一、從草衣獸皮中誕生了美
二、從茹毛飲血到烤肉飄香
三、由露宿荒野到鑿穴築巢
四、行路難,難於上青天
第二章從野蠻、古樸向文明走來
一、衣飾分階級
二、飲食豐儉關乎王朝興衰
三、高台榭、美宮室
四、車馬舟橋與戰爭
第三章走向統一,以禮制俗
一、從黑衣長袍到畫眉施黛
二、餅餌麥飯甘豆羹
三、秦宮漢瓦樹雄風
四、從秦漢古道到絲綢之路
第四章漢胡相雜,南北異趣
一、褒衣博帶,胡服漢化
二、縱情酒色的權貴和名士
三、幾度興廢話古都
四、形形色色的路上人
第五章太平盛世,豐衣足食
一、霓裳羽衣,盛世衣裝
二、胡姬美酒詩成行
三、二都爭輝,野宅含趣
四、天塹變通途,海上通絲路
第六章以理制俗,等級分明
一、貴賤有級,服飾有“理”
二、市肆餐飲的興隆
三、文學書畫入園林,壇廟祠堂相競麗
四、繁盛的陸海交通
第七章漢胡融合,新俗屢現
一、服飾和騎射
二、酒肉出悍族
三、行營到處即為家
四、帝國交通與行路禮俗
第八章違禮逾制,趨新慕異
一、斥胡服,復漢統
二、豐富多彩的節日飲食
三、帝陵薈萃
四、古代交通地圖和交通管理
第九章滿漢交雜,浮靡奢侈
一、辮子民族和小腳的姊妹群
二、從紅樓飲饌到滿漢全席
三、登峰造極的居住文化
四、古代交通的整合
第十章西俗東漸,中西合璧
一、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革履
二、放下筷子拿刀叉
三、從傳統民居到公寓洋房
四、從舊式車馬舟橋到新式交通工具
序言
幾千年來,在我們這個光榮而又古老的國度里,華夏各族人民在不停地繁衍、生息、勞動、創造。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謝,燕子來去,春種秋收,在飛逝的時光里,先民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風俗習慣。這種文化風俗,首先體現在人們生活所必不可少而又習以為常的衣食住行之中。
最初,我們的祖先如野獸一般,沒有羞恥和愛美之心,赤身裸體,以皮毛為衣。在風吹日曬的天氣里,在荊棘遍地的原野上,他們在採摘果實和射獵野獸的勞動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保護肌體的需要。他們將隨手可得的樹葉和獸皮裹縛於身,於是便產生了最原始的“服裝”。在草衣獸皮中,美的意識悄悄地走進人類的生活,而骨針的出現又為服飾的發展創造了起碼的條件,人類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製作衣裝了。時光流逝,服飾由簡樸到華麗,由單調到複雜,將人類生活裝點得絢爛多彩。但是,自從有了貧富和等級之分後,衣冠服飾的作用逐漸發生偏移,由原來的護體、審美向“嚴內外,辨親疏”的等級制方向迅速發展,服裝與禮序、人倫掛起鉤來。從此,服裝便正式被納入政治軌道,成了“分尊卑、別貴賤”的工具。王朝頻繁更迭,衣飾無窮變幻,但是幾千年不變的仍是帝王官卿和庶民百姓服飾的等級差別。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離不開吃。最初的先民們以樹葉、果實和獵物充飢,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火的發明,帶來了烤肉飄香,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後,在對美酒佳肴的爭奪中,在宴飲樂舞的痴狂中,烹飪理論和飲食禮儀誕生,飲食被提高到品德和政治的高度。幾千年來,難以盡數的菜譜,各種飲食品類、烹調手法、飲食禮俗,以及由飲食產生的哲學、藝術乃至神話傳說,構成了中華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小小餐桌,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華夏先民們最初居無定所,露宿荒野,蒼穹為屋,大地為床,和一般動物並無區別。在風雨交加、嚴寒暴曬、猛獸侵襲中,人們本能地開始了對居住方式的選擇,由此產生了最原始的居住方式:穴居和巢居。進而,他們將居所改進為築室而居和構房搭屋。人類的社會需求和階級的分化催生了村落和城市,從此,居住開始等級化。人們對住所的要求也由最初的遮風擋雨演變為安全、舒適、美觀。幾千年來,繁華的古都幾經沉浮,但王公貴族依舊住在宏偉的殿堂里,庭院深深,門禁重重;平民百姓則住在簡陋的民宅里,雞犬相聞,夜不閉戶。立身的方寸之間,顯示出華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我們的祖先從站立起來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不停地在大地上奔走。斗轉星移,寒來暑往,人們從昨天走到今天,從遠古走向未來。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意味著交通。行走的經常性和社會性,最終導致了交通的出現、交通工具的誕生和交通體系的確立與完善。中國古代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從飛架秦嶺的棧道到星羅棋布的河湖舟楫,從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到遠系海外的海上絲路。隨著階級的出現和分化,道路和交通工具被貼上了等級貴賤的標籤。各色路人車奔馬馳,轎來輦往,沙漠駝鈴,長河孤帆,在神色匆匆和步履蹣跚間創造了豐富的行路文化。
從草衣獸皮到絢麗多姿的霓裳羽衣,從茹毛飲血到色香俱全的珍饈玉饌,從鑿穴築巢到美輪美奐的雕樑畫棟,從肩扛背負到日新月異的車馬舟橋。千百年來,衣食住行的變革和進步,將中華文明的歷史裝點得色彩斑斕。它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無窮魅力。但同時,在衣食住行的歷史流變中,尊卑有序的禮儀規定、男女有別的清規戒律、崇神拜鬼的宗教迷信、鋪張侈糜的陳規陋俗,也不斷融入其中,進而成為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它磨滅著民族的銳氣,麻醉著人們的心靈,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儘管如此,古老文化中的糟粕仍泯滅不了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先人們的衣食住行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並且代代相傳而成風俗,滲透到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千百年來,古人的生活已經化為歷史陳跡,但其遺留的風俗卻又不時在今人的生活中顯現靈光。在紛繁文化的表象背後,如何留住民族文化的記憶和痕跡呢?
讓我們走進古人的生活,再現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拾遠逝的文化風俗,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最初,我們的祖先如野獸一般,沒有羞恥和愛美之心,赤身裸體,以皮毛為衣。在風吹日曬的天氣里,在荊棘遍地的原野上,他們在採摘果實和射獵野獸的勞動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保護肌體的需要。他們將隨手可得的樹葉和獸皮裹縛於身,於是便產生了最原始的“服裝”。在草衣獸皮中,美的意識悄悄地走進人類的生活,而骨針的出現又為服飾的發展創造了起碼的條件,人類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製作衣裝了。時光流逝,服飾由簡樸到華麗,由單調到複雜,將人類生活裝點得絢爛多彩。但是,自從有了貧富和等級之分後,衣冠服飾的作用逐漸發生偏移,由原來的護體、審美向“嚴內外,辨親疏”的等級制方向迅速發展,服裝與禮序、人倫掛起鉤來。從此,服裝便正式被納入政治軌道,成了“分尊卑、別貴賤”的工具。王朝頻繁更迭,衣飾無窮變幻,但是幾千年不變的仍是帝王官卿和庶民百姓服飾的等級差別。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離不開吃。最初的先民們以樹葉、果實和獵物充飢,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火的發明,帶來了烤肉飄香,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後,在對美酒佳肴的爭奪中,在宴飲樂舞的痴狂中,烹飪理論和飲食禮儀誕生,飲食被提高到品德和政治的高度。幾千年來,難以盡數的菜譜,各種飲食品類、烹調手法、飲食禮俗,以及由飲食產生的哲學、藝術乃至神話傳說,構成了中華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小小餐桌,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華夏先民們最初居無定所,露宿荒野,蒼穹為屋,大地為床,和一般動物並無區別。在風雨交加、嚴寒暴曬、猛獸侵襲中,人們本能地開始了對居住方式的選擇,由此產生了最原始的居住方式:穴居和巢居。進而,他們將居所改進為築室而居和構房搭屋。人類的社會需求和階級的分化催生了村落和城市,從此,居住開始等級化。人們對住所的要求也由最初的遮風擋雨演變為安全、舒適、美觀。幾千年來,繁華的古都幾經沉浮,但王公貴族依舊住在宏偉的殿堂里,庭院深深,門禁重重;平民百姓則住在簡陋的民宅里,雞犬相聞,夜不閉戶。立身的方寸之間,顯示出華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我們的祖先從站立起來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不停地在大地上奔走。斗轉星移,寒來暑往,人們從昨天走到今天,從遠古走向未來。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意味著交通。行走的經常性和社會性,最終導致了交通的出現、交通工具的誕生和交通體系的確立與完善。中國古代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從飛架秦嶺的棧道到星羅棋布的河湖舟楫,從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到遠系海外的海上絲路。隨著階級的出現和分化,道路和交通工具被貼上了等級貴賤的標籤。各色路人車奔馬馳,轎來輦往,沙漠駝鈴,長河孤帆,在神色匆匆和步履蹣跚間創造了豐富的行路文化。
從草衣獸皮到絢麗多姿的霓裳羽衣,從茹毛飲血到色香俱全的珍饈玉饌,從鑿穴築巢到美輪美奐的雕樑畫棟,從肩扛背負到日新月異的車馬舟橋。千百年來,衣食住行的變革和進步,將中華文明的歷史裝點得色彩斑斕。它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無窮魅力。但同時,在衣食住行的歷史流變中,尊卑有序的禮儀規定、男女有別的清規戒律、崇神拜鬼的宗教迷信、鋪張侈糜的陳規陋俗,也不斷融入其中,進而成為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它磨滅著民族的銳氣,麻醉著人們的心靈,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儘管如此,古老文化中的糟粕仍泯滅不了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先人們的衣食住行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並且代代相傳而成風俗,滲透到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千百年來,古人的生活已經化為歷史陳跡,但其遺留的風俗卻又不時在今人的生活中顯現靈光。在紛繁文化的表象背後,如何留住民族文化的記憶和痕跡呢?
讓我們走進古人的生活,再現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拾遠逝的文化風俗,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