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菊頭蝠體形中等大小,前臂長平均51毫米,尾長低於頭體長的一半。第3、第4和第5掌骨近等長;第3指第2節特別延長,大於第3指第1節的150%。蹄狀葉較寬闊,兩側各有1附小葉;鞍狀葉中央兩側內凹,聯接葉低圓,頂葉近等邊三角形。
中菊頭蝠背色深暗褐,腹淡偏肉桂色,喉部更淡。
中菊頭蝠顱骨眶間最窄。眼眶最大,平均可達6.32毫米。鼻隆成球形,後鼻凹三角明顯,齶橋最短。
中菊頭蝠上頜門齒齒尖具雙尖,第1上前臼齒排列於齒中線之中。下頜第1門齒稍大於第2門齒,第2下前臼齒位於齒中線之外緣,故第1下前臼齒與第3下前臼齒基緣相接。齒式=32。
棲息環境
中菊頭蝠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海拔290-2000米的潮濕的山洞和廢礦井的坑道。
生活習性
中菊頭蝠常單只或成群的倒掛於岩洞側壁上,棲息高度約2-3米,同洞棲居的曾見有
魯氏菊頭蝠、
角菊頭蝠、
蹄蝠、毛腿鼠耳蝠和折翼蝠等。冬眠時受干擾不驚飛,胃內無食,腸內宿糞也很少。4月份陸續出眠。白天在洞內休息,約19:30齣洞取食,捕食蚊類、蛾類等昆蟲,腸長約為體長的2.68倍(2.2-3.1),一般23:00以前多數已返回洞內。
分布範圍
中菊頭蝠在中國以內分布於湖南、山西、湖北、貴州、四川、雲南、浙江、福建、江西、廣東、香港、廣西、江蘇、安徽和海南。中國以外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印度、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繁殖方式
中菊頭蝠繁殖時間在春夏季,胚胎孕育於子宮右側角,每胎產1仔,部分雌性第二年性成熟。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Rhinolophus affinis hainanus | | J Allen, 1906 |
Rhinolophus affinis macrurus | 中菊頭蝠華南亞種 | K. Andersen, 1905 |
Rhinolophus affinishimalayanus | 中菊頭蝠西南亞種 | K. Andersen, 1905 |
Rhinolophus affinis affinis | 中菊頭蝠指名亞種 | Horsfield, 1823 |
(以上內容來源:)
種群現狀
中菊頭蝠是一個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物種,廣泛存在於南亞、中國和東南亞,沒有這個物種所面臨的主要威脅,種群分布不零散,發展趨勢穩定。
保護級別
中菊頭蝠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