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

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

《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是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
  • 作者: 潘強 
  • ISBN:9787040198270 
  • 類別:圖書 > 勵志與成功 > 青少年勵志/大學生指南
  • 頁數:237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7-01 (版次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結合學生現狀,緊扣職業特色,以培養職業學校學生進入職業世界前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市場環境與市場競爭、人際交往、有效溝通、融入團隊與自我發展等四個主題。
《中職生社會適應與發展》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問題化和模組化的設計思路,關注職業學校學生現實,力求有效地解決學生們關心的問題,既有一般的人生道理,又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議,還有針對性很強的個案與分析,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參考價值,適合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有關職業指導、職業生涯發展、社會適應性培養等方面使用。

目錄

第一篇 當我們將要邁出學校的大門
一、走向市場,我們別無選擇
◎你了解嗎——市場的特徵和類型
◎打造個人品牌——讓別人無法替代
二、我們拿什麼去適應
◎誠信——走向事業的特別通行證
◎敬業精神——我選擇,我熱愛
◎職業專長——知識是底牌,能力是王
◎團隊協作——讓大家都走向成功
三.助你成功的階梯
◎自信——低估自己是一種罪過
◎上進心——不斷提升能力
◎創新——創新才能制勝
◎應變力——適者生存
◎健康——讓身心進入最適宜的狀態
第二篇 營造良好的人脈
一、你會被別人接納的
◎具有決定意義的前五分鐘
◎是什麼在影響印象的合成
◎展示你的真面目
二、把握好我們的交往
◎人與人是怎樣“熟”起來的
◎與陌生人交往其實不難
◎別把你和別人的關係弄僵
◎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三、善待我們的人際關係
◎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有一種關係需要我們理智對待
◎好好經營我們心靈寄託的空間
四、中華文明的影響——中國人的人際交往特點
◎中國人是怎么對待人際關係的
◎看不見但又很重要的“面子”
第三篇 打開成功的大門——有效溝通
一、成功就在眼前
◎什麼是溝通
◎構成溝通的因素
二、掌握金鑰匙
◎捫心自問——我了解自己嗎
◎送你一把金鑰匙——溝通的基本法則
◎開啟成功的門——學會“說話”
三、征服人的心靈
◎敢說就是贏家
◎撥動人們心弦——說話技巧
◎避免闖入“雷區”——說話禁忌
四、真正讀懂別人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聽的重要性
◎靈巧地使用耳朵——聽的技巧
◎不能這樣聽——避免傾聽的障礙
五、化干戈為玉帛
◎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理直不氣壯,得理且饒人
◎當你生氣的時候
◎彼此尊重,求同存異
六、使用有效的溝通工具
◎不同環境中的溝通
◎不同人之間的溝通
第四篇 在工作和學習中成長
一、做人人喜歡的新人
◎看清我們的角色——以適宜的行為模式開始職業生涯
◎每天多做一點點——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工作
◎萬丈高樓平地起——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
◎把沙子變成珍珠——在工作中鍛鍊形成優秀的職業素質
二、使自己直線攀升——事業發展篇
◎分析——我們是哪一種團隊成員
◎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
◎借力——團隊的力量克服困難
◎重視——工作中的細枝末節
◎發展——讓團隊和自己共同走向成功
·查看全部>>

前言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意味著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同學將比就讀普通高中的同學更早地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由於少了大學四年的緩衝期,中職校的學生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以適應走出校園後的工作與生活,這是我們編寫這本教材的初衷。
大量的調查顯示,中職畢業生在走進社會後,除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必須過硬外,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否則將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突出地反映在中職畢業生對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定位、與人交往和溝通、如何融入團隊並獲得自我發展等方面。所以我們選擇了市場環境與市場競爭、人際交往、有效溝通、融入團隊和自我發展這樣四個主題,基本上都是涉及學生們怎么管理自己、發展自己的一些知識和做法,也是在他們成為職業人後應該懂得的道理,希望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在編寫中,我們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個案分析和通俗生動的語言,來闡釋在進入社會和走上工作崗位後怎么正確定位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基礎等問題。本書採用了模組化結構,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要進行選擇。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書適合於職業指導、職業生涯發展、社會適應性培養等方面使用。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偉平先生在百忙中審定了本書全稿,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張東英先生、楊鳴女士,成都市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室文春帆主任對本書的編寫始終高度關心,給予了大力支持與指導。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范華亮、鐘惠瓊、黃艾,成都市衛生學校的塗麗,成都市禮儀職業中學的雷朝暉,成都市蜀興職業中學的陳華,成都市女子職業中學的鄧濤、羅輯,成都市公交職業中學的劉青,成都市新都職業技術學校的楊關田,成都市雙流中和職業中學的李凌華等編寫人員的辛勤努力下,本書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