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治

“中美共治”即中美共同治理世界,這一理念,發端於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美共治
  • 含義:中美共同治理世界
  • 提出:弗雷德·伯格斯滕
  • 性質:國際戰略的重大理論
起源背景,內容介紹,

起源背景

“中美共治”世界的話題,是當下美國最時髦的話題之一,也是美國的戰略夥伴相當關心的話題。中國學界對此也進行過廣泛討論,在倫敦20國峰會前後,有關此問題的言論頻頻見諸於報端。但有學者以為,這個問題的探討似乎還不夠充分,還有深化的必要。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國際戰略的重大理論,而且關乎到中國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現實決策,所以需要繼續關注。
關於“中美共治”的可能性,從中美兩國政府層面看,目前都不可能接受這種理念。美國不會在“領導世界”的問題上,拱手交出領導權而與中國平分天下,中國的基本國策是“不當頭”,不會改變維護廣大開發中國家利益的原則立場,作那種圖虛名而招實禍的事情。既然如此,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不是譁眾取寵,一廂情願?我覺得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
“中美共治”這一理念,發端於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彼得森研究所是美國最知名的經濟智庫,作為創始人的伯格斯滕在美國政治、經濟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他提出這一觀念後,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贊成和反對者皆有之。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不少知名政治家也贊同中美“兩國集團”的構想。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主張,中美兩國應建立一種“命運共同體”結構,將兩國關係提升到類似二戰後大西洋兩岸關係的高度。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也認為,中美之間的關係必須是一種與美歐、美日關係類似的全面的全球夥伴關係。
由此看來,“中美共治”的理念,在美國決不是一般學者層面的泛泛而談。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這兩位學者兼外交家,不僅在國際政治理論方面造詣很深,而且直接掌管過美國的對外事務,他們既有深邃的國際戰略眼光,也有嫻熟甚至老到的國際政治經驗。這兩位國際大師級的人物同樣提出了相近的理念,一定有他們成熟的戰略思考,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和深思。

內容介紹

目前,綜觀國內對“中美共治”問題的評論,主要包含以下看法:一是認為這種理念根本就不現實,完全是美國人的主觀臆想,不可能成為中美兩國的實際政策;二是認為這種理念反映出美國在經濟危機中的無奈,既然美國單獨“領導世界”已經力不從心,拉上中國這個“利益攸關者”分擔責任,可能也是一種不得以的選擇;三是認為提出這種理念,是美國在施展“巧實力”,或者說是美國對中國布下新的陷阱。如果中國上套,那就不僅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而且也會失去開發中國家的信任,落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
毋庸諱言,對於任何問題的認識,都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但如果深究“中美共治”理念提出的背景,中美兩國的現實關係和在當今世界所處的地位,以及國際體系由“一超多強”加速向“多強一超”轉變的發展趨勢,我們可能會從另一個角度做出解讀。
過去,美國始終認為中國是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因而對中國採取接觸和遏制相結合的兩手政策,這導致中美關係呈現出忽冷忽熱的“打擺子”狀況。隨著中美經貿關係的不斷加深,特別是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解決“熱點”地區問題,以及應對環境、氣候變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上的合作不斷擴大,美國提出了中國是“利益攸關者”的新理念,中美之間建立了建設性的合作關係。現在,“中美共治”理念的提出,也是因為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新的變化,即美國內外交困,對世界影響力受到削弱,而中國不僅國際地位日益上升,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既然中美兩國利益已經捆綁在一起,同時解決包括全球經濟問題在內的重大國際事務,也不可能排斥中國,那就不如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與中國共同“治理世界”,讓美國減少負擔。因此有人認為,“中美共治”理念的提出,是美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是順應時勢的理性選擇。無論中美兩國政府是否會接受這種理念,它在思想層面的積極性不應否定,說明美國的一部分人,對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有了更現實的認知。
“中美共治”的理念,也涉及國際戰略理論的重大問題,雖說是“理論”,但牽涉對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的預見和判斷,其對預先的戰略謀劃和政策的制定,影響不容低估。當今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是潮流所向,儘管美國的“一超”地位無人取代,新興力量的上升卻也勢不可擋。在未來的國際環境中,究竟是“一極”有利於世界穩定,還是“兩極”或“多極”更適合全球的和平發展,這種判斷關係重大。美國人提出“中美共治”,顯然是趨向於“兩極世界”,這是他們的國際戰略思維,沒有擺脫大國治理天下和霸權主義思想的巢臼。對中國而言,趨利避害,順勢而為,以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非沒有可能。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當“超級大國”,這是基本國策。但中國的發展,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在世界所處的地位,中國的國家利益與整個國際社會愈益緊密的聯繫,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必須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在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發揮更積極、更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