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董必武創作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秋望月》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於1947年9月29日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有感所寫下的詩作。詩中表到了詩人對遠在異鄉的親人的思念,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對革命即將勝利的樂觀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秋望月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董必武詩選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秋望月
劍門若郎
春花秋月事,
最是傷別離。
年年中秋節,
歲歲明月夜。
遊子遠故鄉,
幽思情難忘。
人生如流水,
中秋望月歸。
文人騷客意,
天上嬌娥寂。
獨懷赤子心,
常念老母親。
白髮蓋青絲,
慈母夢中淚。
盼兒還家時,
細細數家珍。
昔日堂前樹,
已然蔚成風。
明月若有情,
夢境報慈恩。

注釋譯文

①太清雲不滓:太清,天空。滓,雜質,污黑。此句的意思是,天空一片烏雲。《晉書·謝郎傳》里講司馬道子稱月夜無云為佳景,謝重說:“不如微雲點綴。”道子戲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②永夜:長夜。
③即:就,接近。
④縈:迴繞。

創作背景

於1947年9月29日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有感所寫下的詩作。詩中表到了詩人對遠在異鄉的親人的思念,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對革命即將勝利的樂觀情懷。

作品鑑賞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詩人在思念遠在他鄉的妻子兒女的同時,也想到正在解放戰爭前線浴血奮戰的可敬可愛的指戰員們,因而,激盪在這篇詩作中的已經不再是使人傷感的別離愁緒了,而是一種胸襟開闊、歡快喜悅的樂觀心境。自然,這篇別開生面的詩歌創作,是同當時的革命鬥爭形勢緊密關聯的。1947年中秋,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全面反攻後獲得偉大勝利的時刻,詩人面對這大好形勢,感到蔣家王朝行將覆滅,新中國就要誕生,一抹激動、喜悅的情緒浮上他的心頭,流注於他那生華的筆端。
“秋月光如水,今宵分外明。太清雲不滓,永夜露無聲。”這是一副很清幽可人的中秋月夜景色。透過這個景致和輕快的節奏,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那明朗歡快的心境,“仰望莫能即,徘徊有所縈。南征諸將士,對此若何情?”面對這中秋郎月和良辰美景,詩人不禁想到了遠在異地的家人妻兒、親情骨肉。“徘徊有所縈”,就理所當然地蘊含了這種人倫之情。但此刻縈迴於詩人心田深處的,不僅是人倫之親情,更有對解放軍指戰員們的熱切關懷。“南征諸將士,對此若何情?”面對此情此景,人民子弟兵指戰員們不知會引起怎樣的情感:抑或是想念起父母妻兒,激勵自己奮勇殺敵,打敗反動派,早日與家人團聚;抑或是念起了犧牲的戰友,決心以更加頑強的戰鬥意志,去安慰他們難以瞑目的英靈。最後這樣的一個設問句,也包含著許多難以盡述的感情思緒,寄寓著詩人熱忱的關切與期望。在這篇詩中,詩人感情的抒發是透過中秋月夜這一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意境實現的。詩的前四句,詩人主要是在描繪、營造朗麗清幽的中秋月夜的詩意境界,並奠定下歡快、樂觀的基調;後面四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啟迪人們豐富聯想的構思與詩句,去充實、開拓其情感內涵,從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這樣,詩人感情的抒發,就委婉、深沉、意趣無窮了。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5~1975),字用威。湖北黃安人。抗戰時期,曾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的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長期駐留重慶。一九四五年作為中國解放區的代表赴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會議。有《董必武詩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