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造背景,紀念碑文,
建造背景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天皇裕仁在廣播中宣布了停戰詔書。此舉意味著中國持續時間長達 14 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勝利結束。
就在天皇發錶停戰詔書同一天,當時的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也發表了由自己親身執筆起草的《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的廣播講話:
……我說到這裡,又想到基督寶訓上所說的“待人如己”與“要愛敵人”兩句話,實在令我發生無窮的感想。我中國同胞們必知“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我們並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污辱,我們只有對他們為他的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撥於錯誤與罪惡。要知道假如以暴行答覆敵人從前的暴行,以奴辱來答覆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冤冤相報,永無終止,絕不是我們仁義之師的目的……
通篇沒有戰勝敵人的喜悅,反而充滿了“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等說辭。事實上,學界普遍認為,這篇廣播講話,確定了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以德報怨”的總基調。
雖然經過 14 年艱苦抗戰,抗日戰爭終於獲勝。但戰爭給中國製造了巨大損失。據統計,中國軍民傷亡人數總計高達 3500 萬;各種損失折合當時美元計算數額高達 1000 億以上。既然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在戰後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也是天經地義。事實上,當時國民政府的確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和統計戰爭中各項人力、物力損失的情況,以便對日提出賠償要求。
但好景不長,國民黨被趕到台灣之後,國際地位“岌岌乎可畏”。為了保住台灣的“正統地位”,蔣介石開始在對日和約中讓步。只要求“利用日本國民為中華民國從事生產打撈及其他工作,以作為補償。除此以外,中華民國放棄一切賠償要求,放棄該國及其國民因日本國及日本國民在作戰過程中所採取任何行動而產生之其他要求。”
1952 年 4 月 8 日 ,蔣介石政權在賠償問題上作出全面讓步,決定放棄全部賠償。
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占領,是近代以來所形成的國際慣例。中國作為對日作戰的主要國家,參加對日本本土的占領是最基本的權利。但國民黨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到內戰戰場,最後只象徵式地派出憲兵一排,可以說是基本放棄了對日本本土的占領權利。
在戰爭結束之際,日本在中國戰區滯留了總數在 萬以上的軍隊和日僑。蔣介石政府除了將岡村寧次等 余戰犯盡數無罪釋放外,還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據統計,共有 711951 人被遣返,其中軍人有 1231251 人,平民 1480700 人。在遣返過程中,蔣介石政府對這些日本軍民堪稱優厚。允許日本官兵與僑民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另外僑民可帶 1000 日元,軍官可帶 500 日元,士兵可帶 日元的現款。
“與其他從南洋各國返日的人相較,從中國返日者的行李的確太多了”。這是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所承認的,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不僅如此,國民政府在糧食供應上也有周密細緻的安排。據估計,三個月內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 128.2 萬餘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 8000 元計算,共需款 102.574 億元。須知,這可是在戰後的中國,經濟陷於停頓,物質相當匱乏。就在這種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蔣介石政府還想方設法為日本軍民返回日本提供交通便利。為了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國民政府方面撥出了 80 %的船舶和 70 %— 80 %的列車,以致國內的緊急運輸活動都受到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