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將永寧衛底下左、右、中、前、後千戶所里的中、左千戶所士兵調駐嘉禾嶼,設中左守御千戶所,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置完成。至於城池則約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時建成。
廈門城原周長1360米、高6米,基廣約2.9米,設4個城門、22個窩鋪。城門4座依次為東“啟明”門、西“懷音”門、南“洽德”門、北“潢樞”門。移永寧衛中、左千戶所官兵駐軍1240名戍防,廈門至此有“中左所”之稱,屬福建都指揮使司。與金門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寧衛城、鎮海衛城互為犄角,鞏固了海防。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牆增高為2.2丈(7米),四城還增設月城。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加築敵樓四座。
景泰三年(1452年),原設於金門所的浯嶼水寨因為巡撫焦宏認為“孤懸海中”而遷到中左所,但仍用舊名,直到
萬曆三十年(1602年)又因為距離崇武所太遠而遷到
晉江石獅。萬曆二十年(1592年)福建南路參將移駐於此。
隆慶四年(1570年)設浯銅游兵,講姜駐於中左所,有兵536人,由浯銅把總一員管轄,衛所又貼駕軍三百名,哨船二十艘。
清康熙20年(1681年),清軍在與南朝鄭氏政權的對抗中將城摧毀,至康熙22年(1683年)收復台灣後開始由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重修重建,並將城牆周長擴至1920米,城牆增高至9.6米。康熙24年,舊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
鴉片戰爭時,英軍攻占廈門城,城垣遂逐漸廢。到20世紀初,其城牆仍依舊完好,內外城仍輪廓分明。直到1919年,由林爾嘉任會長的廈門市政會倡議開闢馬路,方便交通,廈門古城牆及附屬設施大部分被陸續拆除。廈門城僅存北面城牆一段,總長約牛道講80米,西北至東南走向,牆殘高2-7米,呈斜坡狀,頂寬3.5-6米。牆體兩側以花崗岩條欠鞏笑石乾砌而成,中部以三合土填築。條石長1.4米,寬0.28米,高0.3米,以橫、縱相間的形式排列。
1961年
廈門城遺址由廈門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廈門市人民委員會重新公布為第一多主囑熱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在廈門建城600年之際,市政府撥款15萬元對古城牆進行維修,修復城牆64米,復建城垛28個,清理環境,立碑建亭,鋪造通路,並召開了“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大會”;
2003年8月,市文化局召開發布會,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牆基礎上建一個城址博物館;
2004年08月04日,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會上決定廈門城遺址將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05月
廈門城遺址被列入第六照櫃說拜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遺蹟
廈門城岩壁上,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題寫了“
山環水活”四個大字,山環,指的是古城東面有玉屏山,北面有萬石岩,西面有狐尾山;而水活,則是向南面對著大海,時而碧波萬頃,時而驚濤拍岸。
在
廈門城遺址,有兩處甘國寶的題字刻石,相距約10米。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甘國寶任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時駐節廈門提字:
一為“瞻雲”二字,隸書橫刻,字徑0.5米;右側直題“乾隆辛巳荔月”;左下方直書“甘國寶題”,均楷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署中有澄心堂、足觀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瞻雲兩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風雲變幻。一說乃借《史記》稱讚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之典,端船臘寓歌頌“康乾盛世”之義。
一為“曼倩偷”三字,刻在一塊狀似仙桃的岩石上,字徑0.4米;左側署“和庵”,行書。曼倩偷這個碑刻引用了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善辭賦,《答客難》為代表作。後代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並將他編寫成仙人。神話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結果,東方朔就曾偷了三次。
城牆最高點有寬闊平台1處,面積約100平方米,此為廈門城最高處,檯面上的高炮掩體設施為廈門解放初期駐軍所築造,用於架設高射炮,防備國民黨軍的飛機來轟炸。
建築
中左所城平面呈環形,初建時周長425丈(約1360米),慨宙乎高連
女牆1丈9尺(約6米),開四門,依次為東啟明、西懷音、南洽德和北潢樞,設有窩鋪22個、城垛496個,營房987間,屯駐1240名士兵。牆體內部夯土,外皮以花崗岩條石“丁順”壘砌。永樂、正統和萬曆年間曾加修葺。清康熙二年(1663年)總督
李率泰墮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靖海侯
施琅重建,周長擴為600丈(約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次重修。
1919年因市政建設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僅存北城門遺蹟和殘牆兩處,位於今廈門市公安局北側的出米岩山上,其中城北殘牆長120米,殘高1.5-4.5米,頂寬3.5米;東北殘牆長1.5米,高1.7米。牆上存有摩崖石刻“瞻雲”、“曼倩偸”(均為乾隆時
甘國寶所題)和“山環水活”(光緒時
楊岐珍所題)。1994年為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修復城牆64米並復建城垛。
在
廈門城遺址,有兩處甘國寶的題字刻石,相距約10米。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甘國寶任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時駐節廈門提字:
一為“瞻雲”二字,隸書橫刻,字徑0.5米;右側直題“乾隆辛巳荔月”;左下方直書“甘國寶題”,均楷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署中有澄心堂、足觀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瞻雲兩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風雲變幻。一說乃借《史記》稱讚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之典,寓歌頌“康乾盛世”之義。
一為“曼倩偷”三字,刻在一塊狀似仙桃的岩石上,字徑0.4米;左側署“和庵”,行書。曼倩偷這個碑刻引用了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善辭賦,《答客難》為代表作。後代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並將他編寫成仙人。神話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結果,東方朔就曾偷了三次。
城牆最高點有寬闊平台1處,面積約100平方米,此為廈門城最高處,檯面上的高炮掩體設施為廈門解放初期駐軍所築造,用於架設高射炮,防備國民黨軍的飛機來轟炸。
建築
中左所城平面呈環形,初建時周長425丈(約1360米),高連
女牆1丈9尺(約6米),開四門,依次為東啟明、西懷音、南洽德和北潢樞,設有窩鋪22個、城垛496個,營房987間,屯駐1240名士兵。牆體內部夯土,外皮以花崗岩條石“丁順”壘砌。永樂、正統和萬曆年間曾加修葺。清康熙二年(1663年)總督
李率泰墮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靖海侯
施琅重建,周長擴為600丈(約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次重修。
1919年因市政建設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僅存北城門遺蹟和殘牆兩處,位於今廈門市公安局北側的出米岩山上,其中城北殘牆長120米,殘高1.5-4.5米,頂寬3.5米;東北殘牆長1.5米,高1.7米。牆上存有摩崖石刻“瞻雲”、“曼倩偸”(均為乾隆時
甘國寶所題)和“山環水活”(光緒時
楊岐珍所題)。1994年為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修復城牆64米並復建城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