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豫劇團是譽滿台灣、馳名國際的“飛馬豫劇隊”的前身;原隸屬於留越國軍管訓總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州豫劇團
- 隸屬:留越國軍管訓總處
- 現名:“飛馬豫劇隊”
- 主演演員:張岫雲
簡介:,經歷:,職員介紹,代表作:,
簡介:
國寶級豫劇藝術大師張岫雲女士,於富國島一無所有的艱困環境中,嘔心瀝血、克服萬難,創組而成的一個行當齊全、角色兼備的劇團。
經歷:
1949年年底,國軍38000千餘人,在黃達雲將軍率領下,進入越南欲假道來台,不料法人罔顧國際正義,將這些人一律羈留越北蒙陽地區的荒野中,在露天下度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集中營生活。張岫雲女士就是在這種饑寒交迫、精神極度苦痛的狀況下,欲以其身懷豫劇絕藝,來調劑同胞們的苦悶生活。但所謂“紅花還須有綠葉扶持”,頗有“孤掌難鳴”之慨;適巧幸遇一位愛好豫劇的杜倩筠女土及會拉曲劇弦的趙徑高同鄉,於是他們就湊合起來,擬排演一出《秦雪梅·觀文》。岫雲女士主演秦雪梅,並教授杜女士演小生商林,再教趙同鄉摸索著拉梆子弦。如此加緊排練,沒幾天,居然在蒙陽營區演出了。就此牛刀小試,竟轟動了整個營區,使全體受難者精神上獲得莫大的鼓舞。張女士精湛的劇藝,深獲讚譽。這是豫劇在越南展演的開端。
1950年四五月間,留越軍民由蒙陽陸續集中到富國島之後,張女士又結識了酷愛豫劇且能唱老生的張子明和會拉梆子弦的張本立,還有略懂鼓藝的胡君等幾位同鄉,經過十餘日的排練,竟又排演了一出《南陽關》。張女士主演小生伍雲昭,子明飾演韓擒虎,本立操琴、胡君司鼓,終於在管訓總處的晚會上獻演了。就此一鳴驚人,博得一致的佳評。於是張女士便開始發揮其高度的智慧,施展其蓄意已久的偉大抱負,致力於劇團的創組與成立。
嗣經張女士苦心孤詣、精心策劃、到處訪求,又訪到幾位能唱曲劇的同鄉暨幾位略具京劇根底的同仁,與其聚集在一起,自任總教頭,教授他們重新學習豫劇。在二總隊的隸屬下,一個小型劇團一新生豫劇團就誕生了。大家都“教不倦”、“學不厭”地勤加排練,不數月間,張女士的拿手好戲,如《販馬記》、《桃花庵》、《秦香蓮》、《香囊記》等名劇,均能次第在各單位演出。由於張女士出神入化的演技及其他人員學習進步的驚人,豫劇簡直風靡了全富國島。此時,營區內在上級的積極倡導下,宛如雨後春筍似的相繼成立了十多個劇團,計兩個京劇團,粵、越、川、滇、冀、評等各地方戲,應有盡有,但都遠不及豫劇團廣受歡迎,而使豫劇獨獲最高評價。每逢有要員或僑界領袖蒞島巡視及慰問時,歡迎的晚會上必然要演出豫劇。因此豫劇非特蜚聲全島,且更聲震西貢。
1952年春夏之間,張女士因演出成績卓越,表現特優,被榮調管訓總處,而“新生豫劇團”亦隨之晉級改組為管訓總處的“中州豫劇團”了。此時,張女士乃更積極地延攬人才,擴大組織,加緊培訓;未幾,不僅文戲能演,即征討撻伐之武戲亦都能上演。隨即展開一連串的勞軍演出。到處備受歡迎和讚譽。
職員介紹
團中司職的人員,除總負責人張岫雲女士領銜主演兼總教師外,計有32人:(一)團務行政李久濤,“衣箱”畫制王三河;(二)文場領導張本立、趙徑高,武場領導鄭希臣,下手活有胡君、趙希昌、黃忠立等;(三)演員——坤小生杜倩筠、王淑嫻,小生(兼青衣)魏成鈞,老(須)生張子明、路允亭,二旦王松鑫,花旦錢宛平,老旦王更新,彩旦杜伍堂,淨角楊文炳,三花杜書振,丑角孫化敏,配角楊詩榮、丁穎俟,龍套李根緒、王福星、楊青山、傅坎川;(四)後台衣箱常樹彥、於紅海,包頭牛振雷,盔頭李倫心,前台檢場老孫,炊事員王鴻舉。
上述這些演員暨文武場人員,大都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只是秉持著個人的天賦、愛好及苦學精神,在短時間內都能有長足的進步,且能入戲和稱職;同時,所用的服裝道具和場面上用的樂器,更都是他們憑藉智慧與萬能的雙手,利用麻袋、破帳幕、被單、木、竹、破銅、爛鐵等各種廢物,以手工製作而成。實不能不令人感佩而視之為奇蹟。
代表作:
所演出過的劇目,計有:《南陽關》、《販馬記》、《桃花庵》、《蓮花庵》、《秦香蓮》、《秦雪梅·觀文·別俯·弔孝》、《大祭樁》、《香囊記》、《洛陽橋》、《陰陽河》、《玉虎墜》、《三上關》、《白馬關》、《老羊山》、《破洪州》、《平遼東》、《三上轎》等20餘出。這些戲中所有的戲詞念白,因屬無劇本,全是張女士從記憶中得來,以口授方式教給大家;每個角色的唱腔與做表,無不是由張女士各自一一地口傳心授;連文武場的配樂,亦復如此。演出的結果,卻出出都會使人賞心悅目而擊節稱讚。尤其是《販馬記》、《桃花庵》、《秦香蓮》、《刀劈楊藩》、《香囊記》等,更使人有百看不厭之感。
“中州豫劇團”自成“軍”後,全體人員在張岫雲女士領導下,不辭辛勞,不計代價,不停地為演出而碌碌終日,艱苦備嘗,從不怨尤,無任何目的,為的是調劑同胞們的生活,激勵民心士氣,藉以宣揚中原文化,推展豫劇藝術。
1953年4月,應僑團之邀,將赴越都西貢公演。正當大家準備加工排演之際,欣聞即將返台的確實訊息到來;大家都急切地期待著登航起程,自然放棄了西貢之行。回到台灣之後,“中州豫劇團”便易名改組為“陸戰隊飛馬豫劇隊”。使豫劇藝術在台灣愈加發揚光大,綻出了燦爛的花朵,結出了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