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演奏技術,代表曲目,中州箏譜集,
歷史淵源
河南箏曲的形成與河南豫劇、河南大調曲子、河南曲劇等傳統民間戲曲音樂和民間說唱音樂密切相關。
河南地處中原,有著深厚的傳統民間音樂傳統。商周時代的“桑間洑上之樂”,春秋時代的“鄭衛之音”,一度曾給雅樂以極大的衝擊。後來,秦國也竟然丟下擊瓮叩缶的傳統秦聲而唱奏起鄭衛之聲來。不過這是的鄭聲還未有箏,隨著秦箏傳入中原,箏漸用來演奏河南的傳統民間音樂。唐李嶠詠箏詩中有“鄭音即廖亮,秦聲復淒切”的句子,分明是說鄭箏已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的特點、能與秦聲分庭抗禮的不同風格了。但是其詳細情況和曲目都還不能考證。
明代中葉在河南、安徽、山東一帶流行有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弦索”,是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彈撥樂器為主,簫、管吹奏樂器為輔的合奏形式,也用以伴唱。其時汴梁(今開封市)的常禮、歸德府(今商邱市)的林經都是河南的彈箏好手。弦索又與明中期以後至清乾隆年間汴梁流行的小曲相互融合,又幾經衍變,於清代中葉發展成為“鼓子曲”(亦稱大調曲子),用弦索伴奏、合奏的形式也隨之沿傳至今。鼓子曲初興於開封,後來漸傳至許昌、洛陽、周口、襄縣、遂平等地,而極盛於南陽、泌陽、鄧縣。這種由弦索發展而來的河南大調曲子,對近代河南箏的繁衍流傳有著重大的作用,它既是河南古箏傳統藝術藉以延續流傳的舟楫,又是滋養它成長發展的溫床。現存河南箏派的代表性曲目,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頭曲與牌子曲。
演奏技術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河南箏曲在風格上以渾厚純樸見長,明朗粗獷,潑辣高亢,富有地方韻味。演奏上要求運指有力,滑音鮮明,按音準確。
有一首《掐箏詩》形象地概括了河南箏派獨特的演奏技法:
《掐箏詩》
名指扎樁四指懸 ,勾搖剔套輕弄弦 。
須知左手無別法 ,按顫推揉自悠然 。
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近代河南箏派的代表人物的演奏風格雖然不一,但無不濃郁酣暢,沁人肺腑。可謂河南箏派的典型風格。
河南箏是以手腕關節、拇指大關節為活動關節。河南箏派在右手演奏方面的技法在搖指技法方面。由於在“大調曲子”的演唱中強調了字頭的咬實,從而形成了河南箏在搖指的音頭上有較強勁的傾向性,這樣的演奏增加了樂曲的起伏感。其次,游搖是河南箏派的一大特點--彈奏時右手從離箏柱較近處由弱至強逐漸向岳山移動,左手則同時從按變音邊滑邊顫地放回原位音。奏時兩手配合協調,音色和力度有明顯的變化。這種指法是在彈奏一些較悲哀的旋律時使用的,其中,踢指的使用是河南箏派特有的指法。踢指在演奏時因中指像踢腿時的動作那樣迅速向外彈出而得名,踢指同勾指相比更為強勁有力。在河南箏派中,這種演奏方法也叫做“倒踢正打”。
各流派箏都以左手的“按、滑、揉、顛”等手法來潤飾與變化音色。左手指法雖然繁多,但都是“滑奏”與"揉弦"兩種技術的變體。例如“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等都屬於“滑奏”,“吟”、“揉”則為振幅、頻率不同的“揉弦”,“點”、“走”則為滑、揉技術結合的技巧。但在運用這些手法時,由於種種細微的差別,造成了不同音樂風格的流派。
大顫音:顫音的幅度比一般顫音要大,通常要超出一個小二度。在表現激烈的情感時常用到。
小顫音:在表現極為悲傷的情緒時用到,其特點是細而密,幅度小。它是利用左臂肌肉暫時的緊張形成的抖動而產生的。彈奏後,左臂應立刻恢復鬆弛狀態。
速滑音:彈奏時左手指先將弦按至需要的音高,彈奏後由於按指放鬆而降低小二度,再滑至原音高,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此技巧突出了河南樂曲的地方風格。
揉彈間奏:充分利用了弦的餘音而產生的另一種效果,使樂曲的韻味更為濃郁,右手彈奏後,左手揉弦兩次,後半拍時中指勾弦一次,與揉弦拍交錯。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種指法均出自於河南箏派演奏家曹東扶先生之手。
另外,河南箏曲歌唱性較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頻繁使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中州韻味,雄渾豪放。常用游搖(即: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遊動地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使音樂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效果。在河南箏派中,這一技巧稱為“游搖”。三國時期的才子曹植詩曰“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奮逸響”就是指“游搖”)和慢滑急顫相結合,奏出悠長連綿的脫腔樂句。這種長句在一首箏曲中還往往以移位、問答形式反覆出現。激昂處如引吭長嘯,聲振林木;悲哀處似嗚咽微吟,哀轉不絕。
代表曲目
河南箏曲代表曲目:《陳杏元和番》、《陳興元落院》、《打雁》、《嘆顏回》、《高山流水》、《哭周瑜》、《蘇武思鄉》、《山坡羊》、《剪靛花》、《銀紐絲》、《漢江韻》等。
代表人物
近代河南箏派中影響較大的一些名手,由於他們不同的師承、修養和氣質,在演奏上又各具特色,使得河南箏派更為絢麗多姿。
曹東扶(1898-1970)鄧縣人,自幼從父曹清懷學唱河南曲子,擅彈三弦、琵琶。箏師馬書章,在演奏上不拘一格而有所創新。他指法嫻熟,功力深厚,發音堅實圓潤,彈奏茂密華美。長於表現纏綿細膩的情感,如《思鄉》《思情》《閨中怨》《打雁》《落院》以及《高山流水》《爭梅》《慢引》《百鳥朝鳳》等。傳譜二十餘首,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教了不少學生,影響較大。
王省吾(1904-1968)泌陽人,克紹家學,傳其祖父王二胡琴箏藝,演奏樸實嚴謹,不事雕琢而精純內含。所傳曲目很多,有《花流水》《漁夫樂》《風雲會》《鶯囀桃李》《四季景》《盼夫歸》《鶯鶯喚紅》《丹西調》《獅子滾繡球》等五十餘首,惜流傳不廣。
任清志(1924-)葉縣人,農民出身。自幼學藝,中年從事河南曲劇伴奏工作。他的箏藝,較多受到淳樸活潑的小調曲子的影響。演奏剽悍豪放,運指鋼勁明快,自成一格,具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擅長演奏《新開板》《山坡羊(狀元遊街)》,創作有《幸福渠》《漢江韻》等,都有著鮮明的河南地方風格。
中州箏譜集
河南箏的譜集,衛輝府王黃石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刊有《中州鼓調》石印本,工尺譜,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疊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猶編有《中州古調》為工尺譜手稿,雖未經刊印,但傳抄頗廣,收譜有《天下大同》《關雎》等十數首。王省吾於1958年出版《古箏獨奏曲集》(劉家貴記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簡譜本,收有板頭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東扶傳譜曾經人整理為《箏曲選集》,1981年復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曹東扶箏曲集》(曹永安、李汴編)簡譜本,收有板頭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編、創作曲。曹正於1986年出版《中州古調箏曲選集》(《中國音樂》增刊)簡譜、正譜對照本,收入牌子曲、板頭曲共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