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歷史,地理環境,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築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名人故居,中山紀念中學舊址,犁頭尖山,中山城,歷史文化,村名由來,方言,歷史名人,節慶活動,影視作品,詩詞作品,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入村路線,村內導覽,
村落歷史
翠亨,舊稱“蔡坑”(蔡阬),其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據傳,清康熙年間,蔡姓人在“蔡坑”建村。
清乾隆《香山縣誌》卷一“坊都”篇記載,“蔡阬”村為“永樂鄉大字都”下二十八村之一,這是翠亨村最早見於地方史志的記載。
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四大都。
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當地度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清光緒初年,屬東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初,孫中山長兄孫眉從檀香山匯款回鄉,孫中山親自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一座三開間兩層的小樓,即
孫中山故居。
清光緒二十九年(1894年)初,孫中山從廣州回到翠亨村,在家中的書房裡埋頭起草了一篇長達八千多字的政見書——《
上李鴻章書》。
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四區翠亨段。
民國元年(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回到翠亨村與家人團聚,會見和宴請鄉親。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翠亨鄉建立農民協會。5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孫中山的翠亨村故居作永久保存,由廣東省省長公署即令中山縣縣長執行。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東鄉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27日,“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奠基建設由孫中山之子孫科著手籌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第一期工程完工,作為教學樓的鶴齡堂、皓東堂、壽屏堂、哲生堂,學校行政樓慕貞堂,學生宿舍、膳堂、廚房和附屬房屋交付使用。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主樓逸仙堂動工興建。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落成;屬六區翠亨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濱海區翠亨鄉。
1949年,屬中山縣第四區翠亨鄉。
1951年,屬六區翠亨鄉。
1953年,屬五區石門鄉。
1955年8月,翠亨村屬翠亨區。
1956年11月,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逐步開展故居內部的復原陳列。
1957年,翠亨區撤區改翠亨鄉。
1958年8月,屬張家邊公社翠亨耕作區石門生產營。
1959年2月22日,國家副主席朱德視察中山,參觀孫中山故居。
1961年8月,屬張家邊區翠亨公社翠亨大隊。
1963年,屬南朗公社翠亨大隊。
1982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到翠亨村孫中山故居參觀。
1984年2月,屬中山市南朗區翠亨鄉。
1986年7月,屬翠亨村鎮翠亨行政村(1990—1998年稱翠亨管理區)。
1996年,孫中山紀念館進行重建。
1998年末,南朗、翠亨村、橫門三鎮合併為南朗鎮,屬南朗鎮翠亨行政村。
20世紀90年代初,全村傳統民居被政府徵收或租用,現歸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管理。
2001年,因電視劇《孫中山》選址翠亨村拍攝,中山市人民政府投資1.5億元興建中山影視城。3月18日,《孫中山》拍攝完畢後,中山影視城正式對遊客開放。
2002年4月,翠亨、下沙、石門三個村民委員會合併為翠亨村民委員會。
2016年11月4日,孫中山故里旅遊區被原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5A級景區”牌匾,是中山市首個、廣東省內第12個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廣東省內第一個以文化為品牌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21年7月1日,翠亨古村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地理環境
翠亨村隸屬廣東省中山市南朗街道,距離南朗街道辦事處約7千米,位於中山市區東南方約17千米處,北距廣州市中心約100千米,南距澳門約30千米,西南部與珠海市毗鄰,東面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北緯22°26′。以翠亨古村為中心,劃定名村保護範圍166.49公頃。其中核心保護範圍3.57公頃,北至翠亨正街、南至瑞接長庚閘門、西至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兼善楊公祠、東至村圍牆;建設控制地帶162.92公頃,北至犁頭尖山、南至金檳榔山、東至中山影視城及竹頭園村、西至中山紀念中學。
翠亨村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6℃,1月平均氣溫13.1℃,7月平均氣溫28.4℃,年均降雨量1731毫米。
翠亨村西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脈,東臨珠江,村內有發源自五桂山脈的蘭溪。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翠亨村三面環山,東朝大海,發源自五桂山脈的蘭溪在村邊蜿蜒流過,可以滿足村民生活、灌溉用水。翠亨村東面朝向珠江口伶仃洋,因此村內絕大部分建築均坐西向東,夏秋兩季有涼爽海風從東面吹來。
空間布局
翠亨村村落空間格局與廣府地區流行的梳式布局相似,街巷縱橫交錯,村廟、祠堂、大宅與普通民房分布村中,高低錯落。整村延續了“山—田—村—水—山”的自然歷史環境,村落的整體格局風貌、街巷肌理及歷史環境要素均完整反映典型廣府地區的人文環境,充分體現了偉人故居的深刻內涵。
建築特色
翠亨村保留了中國最傳統的屋舍、庭園、花草、樹木及古老農耕文明的生活場景。翠亨村以傳統青磚牆、灰瓦、硬山頂建築為主,在建築中運用了大量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彩畫、木雕、磚雕、灰塑、石雕等裝飾工藝。
翠亨村現存建築分為三類:
傳統的嶺南建築風格:翠亨傳統民居均為較典型的嶺南建築,磚木結構,兩坡硬山頂,灰牆灰瓦,高度在1—3層不等。硬山山牆連續重複組合,高低錯落,總體形象整齊有序,注重細部裝飾的豐富,運用石雕、木雕等傳統裝飾手法。
部分華僑建造的中西結合建築:翠亨南洋風民宅,以孫中山故居為代表,由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該類建築以二三層樓房為主,採用平屋頂,外牆採用黃、紅等鮮艷顏色代替灰白色,首層有騎樓,二層有陽台,並採用西洋柱式作為裝飾。南洋風民宅中西合璧,也體現了當時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心態。
翠亨村後期建起的村民自建房:保留坐西向東的朝向;平屋頂代替坡屋頂;建築外觀為灰色調;一層騎樓,二三層陽台,在翠亨村建築中占有較大比重。用地內自建房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單元樓的形式,一層大約五戶人家;另一種是獨廣獨院形式,多為一戶人家居住的獨棟別墅。
經濟社會
人口
1866年,翠亨村有60多戶。
1955年8月,翠亨村常住人口為168人。
2004年,翠亨村有3786人,另海外華僑593人,港澳同胞2351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華僑村”。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2015年末,戶籍人口238人。其中,男性104人,女性134人;80歲以上27人,最年長者94歲(男)。非戶籍外來人口120人。祖籍該村港澳台同胞約80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巴拿馬、加拿大等。
經濟
翠亨村以第一產業為主,當地居民以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為主。20世紀90年代,翠亨村發展較為緩慢,種植水稻為主,第二產業匱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翠亨村以孫中山故居為中心興建紀念館、影視城以及翠亨賓館和遊樂場,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每年吸引100多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遊覽。現村內農田和舊村民居屬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管理。戶籍人口中無單純從事農業生產者,村民多從事加工業、建築業、小商販行業等。
主要景點
名人故居
孫中山故居坐東向西,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主樓是孫中山長兄孫眉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設計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磚木結構三開間兩層樓房。
主樓建築獨具特色:一是中西合璧,它的外部結構裝飾具有西方古典建築風格,而其內部結構與陳設則屬於當地民居傳統形式,正廳設有貼金神樓,使用傳統的中式酸枝家具;二是坐東朝西,與翠亨村的民居坐西向東的坐向有別;三是門多窗多通道多,且有兩座樓梯,使該樓上下左右可以自由通行。該建築一樓正中為客廳,客廳后座為孫中山母親的臥室,客廳北側為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的臥室,南側為孫中山的大哥孫眉與夫人譚氏的臥室;二樓中空,后座是立於孫母臥室之上的神樓,其北為孫家客房,其南為孫中山的書房。
楊殷故居始建於清鹹豐年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42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是當地典型的“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建築,廳堂三間加左右兩間廊屋,兩側臥室用木板分作上下兩層,廚房及糧食加工間建於左邊。
楊殷故居採用花崗岩石板牆腳、青磚牆、硬山頂,屋檐前有木雕檐板,採用西式的柚木百葉窗,窗頭有以嶺南特色水果荔枝、佛手、楊桃等為內容、帶西洋風格的灰塑裝飾。正廳擺設有清代全套的酸枝木扶手椅。建築外牆尚保留有清末盜匪挖牆搶掠及抗戰時期日軍的射擊子彈孔等痕跡。現室內復原陳列楊殷在此生活時的景貌,並設有“楊殷烈士紀念展覽”。
1989年6月29日,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皓東故居位於南朗鎮翠亨村,建於清代晚期,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46平方米,建築面積215平方米,是當地典型的“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建築,屋檐下有彩畫裝飾,門前掛“二龍世胄,雙璧家風”的木刻對聯,現室內布置有《陸皓東紀念展覽》。故居前有庭院,植有嶺南花木。
1989年6月,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心如故居,位於南朗街道翠亨村,始建於清代,民國重修。故居坐西向東,三開間兩層磚木結構建築,青磚牆,硬山頂,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是當地傳統民居代表之一。
2009年9月,楊心如故居被列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孫科創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落成,占地面積約4054平方米,建築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古典復興主義時期”的典型風格。
校園主體建築主要由逸仙堂、壽屏堂、皓東堂、鶴齡堂、哲生堂以及慕貞堂等組成,依山勢呈梯階式層次性、對稱性布局,建築採用仿清代宮廷建築形式,採用大量如柱、梁、額枋等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屋頂以藍色與綠色琉璃瓦為主,形勢更接近中國傳統大屋頂。
犁頭尖山
孫中山先生的近代祖墓,大多數集中於
犁頭尖山,天氣好時登山頂可眺望遠處的珠江口,在其左右兩旁龍虎,有如“雙龍戲珠”的景色。
孫達成墓位於翠亨村犁頭尖山山腰,坐西北向東南,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孫達成墓是當地傳統的“圈椅式”墳墓,用花崗岩石板築砌而成,墓前左右置有石獅,墓碑高60厘米,寬35厘米,刻有“本山座庚向甲兼酉卯之原,顯十七世祖考達成孫公之墓,民國十五年仲秋吉日立石”字樣。碑額刻流雲拱日,以福、祿、壽襯托,兩側碑聯 “效靈環五桂,耀彩應三台”。孫達成是孫中山的父親。
2010年5月,被列為第六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眉墓位於翠亨村後犁頭尖山山麓,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當地傳統的“圈椅式”墳墓,用花崗岩石板築砌而成,墓前有墓坪,左右置有石獅。墓碑刻:“十八世祖考壽屏孫公之墓”,上款:“亥山巳向室宿十七度丁亥分金江西興國楊柳橋授男其邦訂”,下款:“民國二十三年三月清明日孫滿、乾敬立”。墓碑碑額雕刻日光流雲,以富、貴、壽三字襯托,兩旁有石刻“馬鬣崇封思祖德,虎頭毓秀表元勛”對聯。國民黨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墓西立有一塊約2.5米高、1.2米寬的花崗岩墓表,上刻汪精衛手書的《孫德彰先生墓表》。
2010年5月,被列為第六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昌墓位於翠亨村犁頭尖山山腰,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孫昌墓是當地傳統的“圈椅式”墳墓,用花崗岩石板築砌而成,墓前有墓坪,左右置有石獅,墓碑兩旁豎有石刻對聯“青山留壯節,翠嶺護佳城”。墓坪有孫中山所題“為國捐軀”石挽額。前左側立有高1.6米、寬0.88米的石碑,刻有孫科手書的《從兄昌墓碑》。
2010年5月,被列為第六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皓東墓位於翠亨村犁頭尖山山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中山縣縣長楊子毅主持、永固公司商人黎達承建,耗資5370元建造而成,面積約350平方米。墓前建有石牌坊,上有楊子毅題書“陸皓東烈士墳場”石額;墓道右邊建有花崗岩紀念石亭,左邊是花棚架;墓道盡頭正中是陸皓東烈士石雕塑像,雕刻細膩傳神,像基刻有繆悔因撰隸書《陸皓東紀念墳場碑記》。
200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鶴齡墓,位於翠亨村金檳榔山山腰,建於1934年,是當地傳統的“圈椅式”墳墓,花崗岩石板築砌而成,墓前有寬闊的墓坪,左右置有抱鼓石及華表兩柱,墓前可俯瞰翠亨村。墓碑銘刻“楊鶴齡先生之墓,鄒魯敬題”字樣,碑額鑲嵌楊鶴齡半身瓷片遺像。墓右側樹有石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1934年9月3日所立的褒恤令。
2004年,楊鶴齡墓被列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單位。
孫敬賢墓,位於南朗街道翠亨犁頭尖山東北側,該處土名“皇帝田”,建於清代。
2004年,孫敬賢墓被列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單位。
中山城
中山城是一個集旅遊觀光、愛國主義教育和影視拍攝等於一體的新主題文化旅遊景點,它濃縮了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同時又展現了以中山市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成一個既有革命紀念意義又有歷史文化品味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旅遊城。
城內有中、日、英、美景區和展覽館區,共63個參觀景點。配合各個景區的主題,每天安排有十多場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
歷史文化
村名由來
據傳,在清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故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於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
方言
歷史名人
孫中山、陸皓東、楊心如、楊鶴齡四人都出自翠亨村。他們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鬥爭中被鄉人譽為“翠亨四傑”。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出生於翠亨村,9歲入村塾讀書,13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民國二年(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民國五年(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民國十年(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民國十二年(1923年),孫中山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於北京。
孫眉(1854—1915),號壽屏,是孫中山先生長兄,華僑實業家和革命家。
陸皓東(1867—1895),孫中山革命戰友,在第一次廣州起義時為銷毀革命黨員名冊被捕犧牲,孫中山稱之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楊鶴齡(1868—1934),翠亨村人。早年在廣州算學館畢業。民國十年(1921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聘請楊鶴齡為總統府顧問。民國十二年(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設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任命楊鶴齡為港澳特務調查員。
楊心如(1868—1946),小名帝鏡,名兆蓉,字正樂,號心如,翠亨村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楊心如加入
興中會,參與廣州起義、
惠州起義諸役。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陳少白在楊心如家成立台灣興中會分會,這是革命黨人在台灣建立的第一個據點。抗戰期間,楊心如關懷國事及至日本投降。
孫昌(1881—1917),孫中山親侄,民國六年(1917年)10月護法運動期間因公犧牲,原葬廣州黃埔公園,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遷葬於孫昌墓。
楊殷(1892—1929),名觀恩,字典樂,號命夔。幼年便接受私塾教育,後來又到石岐和廣州接受中學教育。19歲時加入
中國同盟會;民國成立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民國十一年(1922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四年(1925年)與譚平山作為廣東代表出席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民國十六年(1927年)12月參與發動和領導
廣州起義。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
節慶活動
正月初七俗稱“人日”,是翠亨村各族的“燈節”,在上一年添了男丁的家庭就會扎制花燈到本族祠堂及家中神龕懸掛,稱為“掛燈”或“開燈”。同時在祠堂中在族譜上記下男丁的名字,這名男孩便正式成為族中的一員,春秋兩祭及舉行各種儀禮後就有資格分得一份“太公豬肉”。清同治《香山縣誌》記載:“正月燈節,添丁者掛花燈於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約俟清明,則焚之,曰結燈。
元宵節是翠亨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正月十五清早,全村男女老幼都會去北極殿上香、拜祭和求籤。村里人還把各地親友也約請前來同賀,熱鬧非常。每年元宵節這天村民也會抬著北帝神像(行神),敲鑼打鼓,擔抬各色旗幟儀仗,又扮成歷史人物,在村落四周以及村中主要街道巡遊,以求來年全村平安。晚上,在北極殿前還會舉行“燒花炮”活動。
春節之後,二月二土地誕,要祭土地社神,翠亨村四周共有近十個土地壇,要逐一拜祭,傍晚,五十歲以上老年男性村民在村廟北極殿聚餐。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祭祖節日。當地把掃墓祭祖活動稱為“拜山”。清明則是祭祖的重要日子,各族子孫聚在各自的祠堂里祭拜祖先,併到祖先墳墓掃墓,俗稱“拜太公”。村民“采三丫苦葉,擣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傳說某年的夏天,香山瘟疫流行,請了許多良醫治療,都不奏效。有一戶窮苦農家,請不起醫生又買不起藥,聞到屋邊的煙樨樹發出陣陣奇香,便摘了一把樹葉搗爛沖糖水喝,後來居然藥到病除。於是以後但凡有個頭痛腦熱,也喜歡沖碗煙樨糖水喝,演變至今。浴佛節當天,翠亨村村民會采煙樨樹的葉子榨汁和粉、糖,蒸製煙樨餅應節。香山有些地方,村民要結隊舞木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本地習慣用菖蒲和艾草煲水洗澡辟邪,飲用雄黃酒,小孩子用硃砂點一點眉心,定驚辟邪。家家門口插菖蒲和艾草,同時以粽祀神。香山的粽子與別處不同,一般的粽子都是用粽葉包裹糯米餡料成三角體狀,而香山則用當地的特產植物蘆兜的葉子包裹糯米餡料等成圓柱體狀,稱為“蘆兜粽”,另有一種蘆兜葉的清香。
七月七日是乞巧節,習俗“曝衣書”。這天傳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村中年輕女子組成的“七姐會”常常交流女紅手工等,在這一天“拜七姐(即織女)”時就會展示出來,那些用米砌出“冬瓜燈”、細小精緻的繡有精美花紋的“七姐鞋”等等都展示女兒家的心靈手巧。據說一年之中只有七月七日這天的泉水特別好,俗稱“七娘水”。當地人會買回大冬瓜,切成大塊放進裝有一早挑回的“七娘水”的罈子中,並把罈子密封起來,一年之後,就成了清熱解毒的“冬瓜水”了。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村民剪摺紙衣焚燒,祭祀先人。出嫁的女兒也要拿著魚、鴨、果品等禮物回娘家,俗稱“擔十四”。七月十五則俗稱“鬼節”,相傳每年由農曆七月,地獄的鬼門關會開放一個月,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所以這天村民在傍晚入黑之時,用紙錢、衣紙、香燭、米、豆腐和芽菜等東西在家門口外祭祀遊魂野鬼,俗稱“燒街衣”。在盂蘭節前幾天,全村會在村外打“盂蘭醮”,祭祀安撫遊魂。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是農作物豐收的時節,這一天,在外地的人都趕回來與家人團聚,共同賞月慶賀。沒有回來過節的人也通過明亮的月亮寄予家人思念之情。晚上一家團聚於月下,擺放月餅、田螺、柚子、芋頭及各種新鮮水果,其樂融融,謂之“賞月”或“拜月光”,八月十六夜,繼續前一晚的賞月活動,則稱為“追月”,當然村中各戶貧富有別,應節食品也豐儉由人了。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相約登高望遠。早造收割後,為慶祝豐收,有“嘗鮮米”的活動,各族的祠堂會舉行秋祭,各家也相應舉行家祭,祭祀祖先。
到了冬至,晚造的農事告竣,農民一年的辛勞也告一段落,在這段較為閒暇的時間裡,就會多弄菜餚慶祝豐收,因此冬至在當地是一個隆重的節日,俗稱“冬大過年”,各家的媳婦也要拿著魚、鴨、果品等禮物回娘家,俗稱“擔冬”。冬至之後,更館會祭關帝,村民在這一天重新確定下一年村中更夫的人選,更夫管理的槍枝、打更用具之類也進行交接。
影視作品
《
翠亨村》是1937年上映的劇情片,由黃漪磋、李滌煩執導,吳楚帆、陳雲裳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在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村,熱心鄉村教育的青年們勸導人們破除迷信,摒棄封建思想,並激發他們的革命思潮。三位主角在建設家鄉教育事業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三角戀,從而帶出事業與愛情孰輕孰重的問題。
詩詞作品
1962年3月,
郭沫若到訪孫中山故居時曾賦詩一首:
酸豆一株起臥龍,當年榕樹已成空。
階前古井苔猶綠,村外木棉花正紅。
早知汪胡懷貳志,何期陳蔣叛三宗。
百年史冊春秋筆,數罷洪楊應數。
謁翠亨村孫中山故居
奚曉琳
誰領潮流到海門,英雄遺蹟嶺南村。
鳥鳴竹巷自由曲,燈映書窗民主魂。
待有愚氓鐘下醒,重將誓願鼎前溫。
百年老樹枝尤盛,歲歲花開示子孫。
浣溪沙·訪翠亨村(外一首)
寓真
千里重來訪翠亨,百齡依舊小樓紅,雨絲飄灑意猶濃。
一代元勛珍故物,醒民演講憶音容,手栽庭樹正蔥蘢。
物產美食
翠亨村傳統食品有糖環(春節)、三椏苦(三月三)、欒椰餅(四月八)、豬腳姜(產婦月子食品)等。
榮譽稱號
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2)在珠海乘坐
珠海公交10路公共汽車抵達下柵檢查站,改乘中山公交12路公共汽車可抵達翠亨村;或在
拱北口岸停車場乘坐直達南朗汽車站的旅遊大巴可抵達翠亨村。
(4)翠亨村鄰近京珠高速公路廣珠段翠亨出入口,南行進入珠海境內車程約5分鐘,北上廣州車程需1個多小時。
(5)翠亨村至中山市客運碼頭中山港車程約25分鐘。
村內導覽
翠亨村旅遊區的旅遊總體規劃結構為“一點一線一環”。
一點:翠亨舊村。翠亨舊村是規劃範圍中的核心區域,也是旅遊價值最高、旅遊開發力度最大的景點。
一線:蘭溪。蘭溪是整個旅遊區中至關重要的水系紐帶,沿水分布著重要的景點和歷史遺蹟,也是本區域內的生態走廊,在進行水質和景觀改善的前提下,未來將成為一條重要的環境線索、游線和韻味獨特的風景線。
一環:規劃利用原有的穿越高速公路的兩條橫向道路、歧關公路,在京珠高速公路東側規劃一條道路,設定了一條環狀旅遊交通專線。環路既是聯繫各個景點的重要紐帶,也是旅遊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