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華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以中山大學和985平台為依託,2003年至今七年內建立一支研究起點高、實驗技術手段先進的優秀團隊,是中山大學乃至華南地區的專門研究動物寄生蟲的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華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
- 創辦時間:2003年
- 優點:實驗技術手段先進
- 研究方向:人畜共患的重要病原體
定位與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開放與交流,
定位與研究方向
寄生蟲是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農林牧業生產方面等病原微生物。它們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寄生蟲研究在世界範疇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對人畜共患寄生蟲及其病害控制高度關注。
中山大學華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緊跟國內外學科發展前沿和社會的實際需求,著重研究人畜共患的重要病原體如錐蟲和弓形蟲與宿主的相互關係和生物進化,以及毛滴蟲與瘧原蟲等人畜共患寄生蟲的分子系統演化等,建立快速靈敏的分子檢測技術及抗病原體感染的疫苗等。此外,也對人畜共患重寄生蟲病流行病學規律,探索防範進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圍繞人畜共患寄生蟲及其病害控制,主要研究其中的錐蟲,弓形蟲,陰道毛滴蟲和瘧原蟲的細胞生物學、流行病學、分子進化、寄生生物與宿主關係,同時由於新現人畜共患病在全球範圍內不斷爆發情況, 對流行我國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生物如廣州管圓線蟲、華支睪吸蟲和豬鏈球菌等的流行病學進行了的系統研究, 成果以中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分別於2005, 2006,2007,2008年發表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和《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國際著名刊物。
近年與捷克科學院寄生蟲學研究所的J. Lukes教授和美國科學院院士、總統科學顧問、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的F.J. Ayala教授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用大量分子生物學證據證明馬媾疫錐蟲和伊氏錐蟲是由於布氏錐蟲的線粒體DNA漸進式的缺失而形成,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實驗室成立的短短几年內,在國內外著名刊物如《科學通報》、《PNAS,USA》、《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Parasitology Today/Trends in Parasit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和《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等發表相關文章6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高於10.0有4篇。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目前在編教授3人,兼職教授1名,涵蓋動物學、微生物學、寄生生物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研究生是實驗室的中堅力量,主要以創新型研究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現已培養多名在寄生蟲學科有出色成績的研究生,其中博士後一名,博士8名(其中5人有與國外著名研究機構合作培養經歷),碩士9名。
開放與交流
現任中心主任倫照榮教授;2005年受聘為“國際動物健康組織”(OIE)高級科學顧問、動物錐蟲病診斷專家;2009受聘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家畜錐蟲輻射疫苗專家。曾應邀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捷克、瑞士、日本、法國、土耳其、香港和台灣等眾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同時是《科學通報》、Trends in Parasitology、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Archive of Microbiology、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Acta Tropica、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Parasitology Research和 Cell Research等國內外十多個刊物的審稿人;The Journal of Protozoology Research (日本), Journal of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DC)(義大利)編委。
實驗室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主持多項國際項目,與日本國家原蟲病研究中心、捷克科學院寄生蟲學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史丹福大學、瑞士熱帶病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澳大利亞Murdoch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廣泛的科研合作和聯合培養研究生關係。
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郵政編碼: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