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方式
中山商報的定位是:本土,民生,公益。
身處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珠三角地區,《中山商報》深知不能與省級大報拼版面數量、拼國際時事新聞、拼體育娛樂報導。我們的優勢在於對中山1800平方公里土地、24個鎮區了如指掌,在於對中山的風土人情、民俗鄉約爛記於心。因此,從出生的第一天起,中山商報就旗幟鮮明地將“本土”作為辦報之基,將有限的版面儘可能用於呈現本土新聞,力求用本土視角看事物,將獨特的香山文化融入到報導之中,做有情感、有溫度的新聞。
報刊職能
作為一份都市類報紙,中山商報把民生
題材作為最重要的報導內容,力求用“大民生”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題材,更立體地呈現每一條報導,不僅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還要為讀者解釋為什麼、大家怎么看,對“你”有什麼影響等,使新聞與信息進一步延伸到知識與服務領域,把“服務”理念貫徹執行到每一條稿,每篇報導都要力求比其他媒體多一層信息、多一點看法、多一項服務。
同時,《中山商報》努力打造成為中山第一公益平台,近年來推出了多個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公益報導(活動),其中“關愛獨居老人”報導引起了央視的關注,前來中山拍攝製作了專題片《人到暮年》,在2010年重陽節晚上在央視12頻道播出,介紹了中山關愛獨居老人模式;隨後又組織了兩期《我建議》節目,專門探討我國的養老問題,中山商報副總編輯查九星作為嘉賓受邀參與討論。此外,中山商報還成立了商報愛心基金,掛靠在中山市慈善總會,兩年來已成功幫扶了多個案例。
內容架構
創刊九年來,《中山商報》順時而動,與時俱進,對報紙的內容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創刊初期的每周出版兩期,到後來的每周三期、五期,從2007年1月1日起改為每天出版。經過幾次改版擴版,《中山商報》除每天常規的16個新聞版外,還推出了教育(星期一)、理財(星期二)、汽車(星期三)、樓市(星期四)、家裝(星期四)、健康(星期四)、消費(星期五)、美食(星期五)、城市(星期六)、娛樂(星期天)等10個周刊。
精彩報導
關愛獨居老人
2010年1月,中山一獨居老人死在家中7年,被發現時已成一堆白骨。這一事件引發全市甚至省內外媒體報導,但《中山商報》報導這一訊息後,敏感發現獨居老人已成全國性缺乏社會關注的“冰點”。此後商報記者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追蹤,採取上門探望、讀者報料等方式,對獨居老人進行調查採訪。調查發現獨居老人有增加趨勢,但子女和社會關注少,以至出現意外死亡也無人知曉的特殊事件。長達一年的系列報導共51篇,商報記者採訪了數十位獨居老人,並在報導中思考、呼籲重視獨居老人現象。
中山商報常務副總編輯査九星介紹,此系列報導特色在於創新社會獻愛心
模式。報紙發行員每日送報時,敲門、按鈴順便問候老人,發現異常立即通知社區或親屬。“關愛獨居老人”的報導在整箇中山產生強烈反響,引發了許多市民、志願者、企業員工與老人認親、上門服務等行動;政府部門也出台相關保障政策,為老人安裝急救裝置。
該報導在第21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系列報導三等獎。此前,該系列報導還獲得廣東省新聞獎一等獎。
告別岐江橋
岐江橋承載了中山人太多的記憶,是中山人的“外婆橋”。2013年5月,有關部門發布訊息:岐江橋將拆除重建。許多中山人在網上發帖,發表對岐江橋的感慨,提出對岐江橋改造的建議。中山商報迅速策劃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岐江橋》特別報導,連續半個月對此話題進行報導討論,在中山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報導的同時,中山商報還組織了“綠絲帶送別岐江橋”、“一起看岐江橋最後開合”、“乘中山商報號夜看岐江橋暨船上音樂會”等一系列活動,一批在中山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政府官員、律師、電視主持人、民間藝人等都參與了活動。
美食周刊吃遍中山
從創刊開始,美食周刊就是中山商報的“拳頭產品”,坊間更是有“拿著商報找美食”的說法。記者擺脫傳統美食稿簡單介紹食物的寫法,融入了文化與情感,使得稿子具有文化味,更能撩起讀者的食慾與情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