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圖書館文庫:勵耘家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學圖書館文庫:勵耘家書
- 類型:歷史地理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47281
- 品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作者:陳智超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427頁
- 開本:32
- 定價:40.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學圖書館文庫:勵耘家書》收錄了陳垣與子侄及孫輩的往來書信,從1927到1966年,時間跨度近四十年;其中尤其以陳垣與長子陳樂素(1902-1990,歷史學家)、幼子陳約(1909-1999,書法家)的往來信函最多,分別有一二百通,篇幅占了全書的十分之九。這兩組家書除了談及家事,更多的是有關讀書、治學、修身、做人的親切指導,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從中可以切實領會到前輩學人立身行事的品格節操,還可見到所謂“家學”的真實內涵。陳垣常在家書中指點為人、為師、為學的道理,如在給陳樂素的信中說:“身體疲勞,應以心理調節之。凡遇苦境,皆須作為一種練習,欣然接受,不可無此修養也。不然,血肉之軀何能抵敵種種苦患耶?”又說:“初教書,先要站得穩,無問題,乃安心。要學生有精神、生趣味為要。凡說學生懶學生鬧者,必教者不得法之過也。”
圖書目錄
導言
與陳約
與陳樂素
與陳雪晶
與陳珍銘
與羅永昌
與張遵儉
與陳善
與陳致易
與陳約
與陳樂素
與陳雪晶
與陳珍銘
與羅永昌
與張遵儉
與陳善
與陳致易
文摘
著作權頁:
戲劇材料,粵中有需在京找者,可來信,或可找得。餘未一一。即祝健康!援。十月五日。
(二一五)某年十一月十五日往函
約之閱:
十一月八日來信談到朱弁,我所知甚少。朱弁《宋史》三七三有傳,其人奉使不屈,立身行己,值得稱頌,但不應與王倫並論。王倫《宋史》三九一有傳,《金史》七九亦有傳,則當時輿論對此人的看法可知。朱弁著作存者有《曲洧舊聞》十卷,《四庫》雜家類五著錄,《知不足齋》、《學津討原》等刻之。
又有《風月堂詩話》二卷,《四庫》詩文評類一著錄,《寶顏堂秘笈》等刻之。此外《中州集》卷十、《宋詩紀事》卷四十三有其詩,亦可參考。此祝健康。援。十一月十五日。
(二一六)某年某月某日往函
約之閱:
十八日來信收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系南宋初林升詩,見《西湖遊覽志餘》卷二。云:“紹興、淳熙之間,頗稱康裕。君相縱逸,耽樂湖山,無復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題一絕於旅邸,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
《宋詩紀事》卷五十六林升條引此詩。你是從二書讀過這首詩么?還是從通俗讀本《千家詩》讀過這首詩呢?《千家詩》說作者是林洪,與《西湖遊覽志餘》不合。林洪見《宋詩紀事》七十三,與林升另是一人。
戲劇材料,粵中有需在京找者,可來信,或可找得。餘未一一。即祝健康!援。十月五日。
(二一五)某年十一月十五日往函
約之閱:
十一月八日來信談到朱弁,我所知甚少。朱弁《宋史》三七三有傳,其人奉使不屈,立身行己,值得稱頌,但不應與王倫並論。王倫《宋史》三九一有傳,《金史》七九亦有傳,則當時輿論對此人的看法可知。朱弁著作存者有《曲洧舊聞》十卷,《四庫》雜家類五著錄,《知不足齋》、《學津討原》等刻之。
又有《風月堂詩話》二卷,《四庫》詩文評類一著錄,《寶顏堂秘笈》等刻之。此外《中州集》卷十、《宋詩紀事》卷四十三有其詩,亦可參考。此祝健康。援。十一月十五日。
(二一六)某年某月某日往函
約之閱:
十八日來信收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系南宋初林升詩,見《西湖遊覽志餘》卷二。云:“紹興、淳熙之間,頗稱康裕。君相縱逸,耽樂湖山,無復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題一絕於旅邸,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
《宋詩紀事》卷五十六林升條引此詩。你是從二書讀過這首詩么?還是從通俗讀本《千家詩》讀過這首詩呢?《千家詩》說作者是林洪,與《西湖遊覽志餘》不合。林洪見《宋詩紀事》七十三,與林升另是一人。
序言
陳垣先生(1880~1971)字援庵,廣東省新會縣石頭鄉人,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在宗教史、元史、年代學、校勘學等許多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二十史朔閏表》、《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及《通鑑胡注表微》等,受到後輩學人的景仰;他從教七十餘年,1926年起擔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長,直至去世,造就了眾多的人才。
陳垣出身於藥商家庭,自幼好學,並無師承,靠自學闖出一條廣深的治學途徑。他的父親陳維啟(1855—1909)雖是一位商人,但對陳垣的讀書,從不吝惜金錢,後來陳垣感激地回憶說:“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覽,長老許之者,夸為能讀大書;其非之者,則呵為好讀雜書。余不顧也。幸先君子不加督責,且購書無吝,故能縱其所欲。”其父別號“勵耘”,陳垣後來把自己的書齋命名“勵耘書屋”,顯然有紀念這位極力贊助自己讀書的父親的意思。
《勵耘家書》收錄了陳垣與子侄及孫輩的往來書信,從1927到1966年,時間跨度近四十年;其中尤其以陳垣與長子陳樂素(1902~1990,歷史學家)、幼子陳約(1909~1999,書法家)的往來信函最多,分別有一二百通,篇幅占了全書的十分之九。這兩組家書除了談及家事,更多的是有關讀書、治學、修身、做人的親切指導,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從中可以切實領會到前輩學人立身行事的品格節操,還可見到所謂‘c家學”的真實內涵。陳垣常在家書中指點為人、為師、為學的道理,如在給陳樂素的信中說:“身體疲勞,應以心理調節之。凡遇苦境,皆須作為一種練習,欣然接受,不可無此修養也。不然,血肉之軀何能抵敵種種苦患耶?”又說:“初教書,先要站得穩,無問題,乃安心。要學生有精神、生趣味為要。凡說學生懶學生鬧者,必教者不得法之過也。”
幼子陳約常年獨自在廣州生活,學無師友,在家書中陳垣對陳約的指導更為嚴格,為了督促他學有專長,有時批評得甚為嚴厲。陳垣囑咐道:“單是讀書寫字,算不得學問,有事業做便是學問。”一次陳約信中說近來醒悟當戮力讀書,“然歲數已大,人事日繁,思慮一多,心何能專”?陳垣批覆:“即此更不必讀書,又想讀書,又多思慮,一肚俗氣,何能讀書?讀書要挨得飢,抵得冷,並受得世人譏笑,方能成學。”
在陳約選讀何書以及讀書的具體方法上,陳垣也隨時點撥:“《書目答問》一書不可不備,卷末有清朝著作家姓名,尤須熟看,至緊至緊”;“師承不易得,最好將《後漢書》與《三國志》同有之傳,如董卓、袁紹……等十四傳,以《三國》為底,與《後漢》對照,看《後漢》如何改作,即可悟作文及改文之法”;“最怕淺嘗輒止,各得其皮毛,則廢物矣;人不可一日閒,心必須有所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廢人矣”。“學問要就自己環境,如果家藏書籍豐富的,則宜於博覽;如果家中書籍少的,則宜於專精。”這樣的教誨在家書中還有許多,對於當今的年輕讀者而言,也是深有意味的金玉良言。
本書選自陳智超整理、編纂並注釋的《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三聯書店2010年)。陳智超先生1934年生於上海,是知名宋史學家,陳垣之孫、陳樂素之子,新會陳氏史學的第三代傳人。《陳垣來往書信集》的家書部分原有書信近400通,本書僅略去零星並無實質內容的書信,“與陳約”和“與陳樂素”兩個主要部分並無刪節,意在讓讀者把握完整的內容。至於家書和陳垣書信的全貌,還望參閱《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年8月
陳垣出身於藥商家庭,自幼好學,並無師承,靠自學闖出一條廣深的治學途徑。他的父親陳維啟(1855—1909)雖是一位商人,但對陳垣的讀書,從不吝惜金錢,後來陳垣感激地回憶說:“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覽,長老許之者,夸為能讀大書;其非之者,則呵為好讀雜書。余不顧也。幸先君子不加督責,且購書無吝,故能縱其所欲。”其父別號“勵耘”,陳垣後來把自己的書齋命名“勵耘書屋”,顯然有紀念這位極力贊助自己讀書的父親的意思。
《勵耘家書》收錄了陳垣與子侄及孫輩的往來書信,從1927到1966年,時間跨度近四十年;其中尤其以陳垣與長子陳樂素(1902~1990,歷史學家)、幼子陳約(1909~1999,書法家)的往來信函最多,分別有一二百通,篇幅占了全書的十分之九。這兩組家書除了談及家事,更多的是有關讀書、治學、修身、做人的親切指導,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從中可以切實領會到前輩學人立身行事的品格節操,還可見到所謂‘c家學”的真實內涵。陳垣常在家書中指點為人、為師、為學的道理,如在給陳樂素的信中說:“身體疲勞,應以心理調節之。凡遇苦境,皆須作為一種練習,欣然接受,不可無此修養也。不然,血肉之軀何能抵敵種種苦患耶?”又說:“初教書,先要站得穩,無問題,乃安心。要學生有精神、生趣味為要。凡說學生懶學生鬧者,必教者不得法之過也。”
幼子陳約常年獨自在廣州生活,學無師友,在家書中陳垣對陳約的指導更為嚴格,為了督促他學有專長,有時批評得甚為嚴厲。陳垣囑咐道:“單是讀書寫字,算不得學問,有事業做便是學問。”一次陳約信中說近來醒悟當戮力讀書,“然歲數已大,人事日繁,思慮一多,心何能專”?陳垣批覆:“即此更不必讀書,又想讀書,又多思慮,一肚俗氣,何能讀書?讀書要挨得飢,抵得冷,並受得世人譏笑,方能成學。”
在陳約選讀何書以及讀書的具體方法上,陳垣也隨時點撥:“《書目答問》一書不可不備,卷末有清朝著作家姓名,尤須熟看,至緊至緊”;“師承不易得,最好將《後漢書》與《三國志》同有之傳,如董卓、袁紹……等十四傳,以《三國》為底,與《後漢》對照,看《後漢》如何改作,即可悟作文及改文之法”;“最怕淺嘗輒止,各得其皮毛,則廢物矣;人不可一日閒,心必須有所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廢人矣”。“學問要就自己環境,如果家藏書籍豐富的,則宜於博覽;如果家中書籍少的,則宜於專精。”這樣的教誨在家書中還有許多,對於當今的年輕讀者而言,也是深有意味的金玉良言。
本書選自陳智超整理、編纂並注釋的《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三聯書店2010年)。陳智超先生1934年生於上海,是知名宋史學家,陳垣之孫、陳樂素之子,新會陳氏史學的第三代傳人。《陳垣來往書信集》的家書部分原有書信近400通,本書僅略去零星並無實質內容的書信,“與陳約”和“與陳樂素”兩個主要部分並無刪節,意在讓讀者把握完整的內容。至於家書和陳垣書信的全貌,還望參閱《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