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國文校外閱讀研究

中學國文校外閱讀研究

《中學國文校外閱讀研究》是阮真先生於1929年發表。中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叢書之二-中學用-民智書局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學國文校外閱讀研究
  • 作者阮真
  • 出版社:民智書局
  • 出版時間:1929年
圖書序言,作者自序,圖書目錄,內容賞析,

圖書序言

這本書是阮樂真先生對於中學國文教學研究的貢獻的一部分,嚴格說起來,只不過是些供人研究時的參考資料,不是經過科學研究的晶品。不過在中國學術研究幼稚的時代,我們覺得這種著述至少可以引起大家研究的興趣,所以就大膽的發表了。
阮先生雖然沒有留學過西洋,但他在東南大學文科做學生的時候,除研究他的本行中國文學外,頗注意選習英文及教育學的功課。我們留學生中雖很有些人能套用西洋治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學術,不過注意到中學國文教學問題的太少;有些注意到的,又沒有工夫專做這種工作。因此我覺得以阮先生的學識來做這種研究,在現在中國,是已經不可多得的了。不過他的研究既是一種逢山開路遇水造橋的工作,當然也有許多極不妥,極粗糙的地方。
我還相信,凡是這類實際教學問題的研究,必須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人來做,才不致於空泛。阮先生有了將近十年的教學經驗,他對於國文教學所定的標準,有時或者似乎覺得太低,但是如果我們足踏實地的去考察一下一般教學的情況和學生的程度,覺得他的話比之好高騖遠徒託空言的要切實得多。至於他因為要想閱者得到他的觀點,不得不把別人的主張過於批評,這也是要請大家原諒的。
阮先生對於中學國文教學問題的研究,已有下列著述發表:
中學國文教學之問題 廣西教育廳出版
中學讀文教學研究 同上
在著述中的有:
中學國文選科教學研究
中學國文教材研究
以上各書均擬作為本所叢書,陸續出版。
十八年,四月,澤宣識於中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作者自序

夫教與學相輔而成者也。譬諸行遠,教者示其途徑,學者遵而由之,則目的可達.,學者身歷長途,知其水陸舟車上下之便,則告諸往而知來。今日中學國文教學之病,在課內則有教而無學,是教者行其遠而學者足不履其地也;在課外則有學而無教,是教者不示以途徑而令學者自由之也;以此教學,安得不敗乎?
時人倡言課外閱讀,其意誠善。然按諸實際,教者示以經史子集而學者多讀下等小說閒書也;教者開書數千百卷,而學者一書不讀也。是何也?教者徒知廣開書目,而不察學生之學力時間一也;徒執己意而不顧學生之興趣需要二也;空言閱讀而不詳為計畫指導督責三也。
雖然,今日中學日課六七小時,課餘時間尙不足以供自修,而學生猶從事於運動、遊藝、服務、集會、與其他工作,則又何暇課外閱讀乎?雖有良師為之指導,吾知其必敗也。作者以是主張歸納課外閱讀於課內,以期教學相輔而成也;主張補充校內閱讀於校外,俾學生得多致力於國文,而不妨其他學科也。
本書專論校外閱讀,凡六章。前三章評論時人主張;後三章詳述作者意見。凡此所言,皆於學生之學力時問興趣需要,教材之價值位置功效,教學之計畫指導督責,詳加考慮。作者目的在示學者以途徑,俾有所遵循;供教者之參考,冀引起研究也。
作者於教學九年之中,每遇困難,輒喜研究,嘗集國文教學之問題凡六十餘。去秋遊粵西,任教廳教育叢刊編輯。乃得致力於著述。今春遊粵東,講學中山大學,裒集講稿,又成是書。復蒙莊澤宣先生指示要點,並刪改其無雜不妥處。作者深為感謝!尚望國內學者祥加研究,正其批繆,則不特作者研究之幸,抑亦中學生讀書之幸也!
一八年.四.十作者自序於中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圖書目錄

第一章總論
(一)時人對於中學國文課外閱讀的主張
(二)時人主張的謬誤
(三)我對於中學國文課外閱讀的意見丨
第二章課外閱讀教材評議(上)
(一)一般學者對於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的主張
(二)一般教師實際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
第三章課外閱讀教材評議(下)
(一)論經書
(二)論子書
(三)論史書
(四)論集部書
第四章校外閱讀旳教材
(一)選擇校外閱讀教材應注惹的特點
(二)我對於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經驗
(三)我對於中學生校外閱讀教材的意見
1.校外閱讀教材的問題
2.我對於孟憲承國中略讀名著舉例的意見
3.我對於中學生校外閱讀教材的主張
第五章指導學生梭外閱讀旳計畫
(一)閱讀的程式
(二)閱讀的分量
1.規定分量根據的標準
2.三種學生閱讀分量的分配
3.每階段中各書分量的分配
第六章指導學梭外閱讀旳方法
(一)關於教材的指導
1.版本指導
2.困難指導
3.內容指導
(二)關於閱讀過程的指導
1.工具書用法指導
2.讀法指導
(三)關於閱讀成績的指導
1.筆記指導
2.研究指導
附成績考査的方法。

內容賞析

第一章 總論
中學國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課外閱讀,已經成為一般學者和教師一致主張的定論,這是無可懷疑的了。本章總論這個問題,要分三節來說:
(一)時人對於中學國文科課外閱讀的主張
胡適之先生在中學國文的教授篇中說:
『……我自己從來背不出一篇古文,但是因為我自小愛看小說,看史書,看雜書,所以我還懂得一點古文的文法…我可以武斷現在中學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說,看雜誌,看書得來的,決不是靠課堂上幾本古文選本得來的。我因此主張用「看書」來代替「講讀」……』(按胡先生主張學生自己看書,就是課外閱讀。)
朱經農先生在對於國中國語課程的討論篇中說:‘
『…胡適之先生主張用「看書」來代替『講讀,」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如果希望學生對於國文一門有一點確實的心得,除非把「被動的聽講」改成「自動的閱讀」不可。中學生如果自己不去看書,全靠每天在講堂上聽先生講解幾句古文,那是沒有什麼大進步的。不過教員對於學生看書,須加積極的指導,萬不可專取放任主義。……』
孟憲承先生在國中讀書教學之研究篇中說:
(上引胡適之先生語)『…這話和我們精讀的主張,似乎相背,其實一亳沒有衝突。古文讀本,本來不應該常是這樣薄薄的,…至於天才生能有自己看書的能力和素養,幾本薄薄的古文讀本,更是可有可無。若就實際教學上論,一般中材的學生,還有並這幾本薄薄的古文讀本而不能誦習的;能誦習了,至少讀書也有一些訓練和基本,再指導課外閱書,也是很順的。所以為大多數學生說,講讀和看書,是可以並行的。國中課程綱要,規定精讀選文略讀散文名著的折衷辦法,是很適當的。……』
胡朱兩先生主張用「看書」代替「講讀」。孟先生主張「講讀」和「看書」並行,大意是說,課內選文應精讀;課外看書應略讀。不過我以為事實上謂精讀略讀,都應該歸納在課內。大約每周精讀占五分之一,略讀占五分之四,視教材的性質而定。
何仲英先生在高中讀書問題篇中說:『……高中程度已比舊制中學較高,若再僅僅選授些古文今文,講解些文法修辭,恐怕程度非但不能提高,還要每況愈下。薄薄的幾本教科書決沒有用;無論何人的國學知識,作文能力,差不多都是由課外閱讀得來,不僅僅由講堂上得來,這是大家公認的。』
還有許多討論中學國文教學的先生們,也有同樣的主張。雖然他們對於課外讀物的主張,各各不同,而且對於讀物的程度,性質,分量,閱讀的方法,順序,很少注意;甚至對於閱讀的成績,也可置之不問;但是,他們對於中學生必須有課外閱讀的主張,卻是一致公認了。
(二)時人主張的謬誤
我研究許多人對於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主張,似乎有兩種共同的謬誤:
1、他們所主張的課外讀物,不是公認的教材;他們也不把他當作教材。
2、他們課外閱讀的主張,多注意在讀物上,而少注意在學生上。
他們所以發生這兩種共同的謬誤的原因,我以為他們多在國學或文學上研究,而少在教育上研究與實際教學上研究的緣故。
就第一種謬誤來說:如果我們把中學生的國文,課外閱讀,認為有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工作,那么課外的讀物,當然是一種教材。如果我們把課外讀物當作一種教材,那么我們應該研究增加這種教材,在教育上有何種價值?在教學上要達到何種目的?選擇教材的時候,還須注意這種教材,是否為學生所需要?是否適合學生的程度?是否能使學生發生興趣?對於教學上能夠發生多大的功效?
如果是沒有教育價值,或不合該科教學目的的,便根本不是教材,或不是該科的教材;如果不是學生所需要,或不是一般學生所需要的,便不是普通有用的教材;如果不適於一般學生的程度,不能使一般學生發生興趣的,便不是適當的教材;如果在教學上費力多而成功少的,便不是良好的教材。如果中學國文教師,對於中學生國文的課外讀物,能多用教育的眼光去研究,然後方可定出幾種大家公認的適當的教材。假使任意亂開幾十部古書或小說雜書,必至於你說你的是,我說我的是。既是各人任意開些書,所以說不是公認的教材;既然少用教育的眼光去選書,又少用教育的方法去教學,只是任意開些書教學生任意去讀,不問讀法如何,成績如何,所以說他們自己根本不承認是教材。因此掛起課外閱讀的招牌的學校很多,各校教師所開課外閱讀的書,確也不可謂不博,而課外閱讀有確實的成績的,似乎還沒有聽見過。教育不是可以純盜虛聲,自欺欺人的事。我希望學者的立言要愼重者慮;教者的施教,要腳踏實地,不可「開真方,賣假藥,」才好!
從第二種謬誤來說:近世教學法的進步,從以教師為本位的觀點移到以教材為本位;更從以教材為本位的觀點移到以學生為本位。所以無論研究教材,教法,教學制度,都要以學生為本位;他的立腳點都在學生上面。如果我們認淸要課外閱讀的是學生,要從課外閱讀的教材上得到確實的進步,確實的成績的是學生,那么我們應拿教材去適應學生的需要,不能強學生來牽就教材!我們所以要教學生去課外閱讀,是要學生從教材上去得些實際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是要學生從古紙堆中去得些偽知識;何況連這些偽知識也未見得得到呢!何況大多數學生不曾翻開那些偽知識的簿面,只見廣吿上開列許多起死回生的假藥呢!
如果我們承認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位,那么我們先要研究學生的程度,學生的需要,進一步還要硏究各種教材對於各種學生需要的輕重緩急,注意學生的時間與精力的經濟。我們要使學生用比較最經濟的時問精力,得到比較最大的成功,不使學生浪費時間精力於不急之務。
如果說,中學生於國文科要課外閱讀,試問英語科,史地科,公民科要不要課外閱讀呢?其他各種學科,要不要課外工作呢?中學的教育,如果要偏重國文科,學生能否不致顧此失彼,失卻全體教育的重大目的呢?
據我的意見,中學的各科,除了圖畫、手工、音樂、體育有在上課時做完工作的可能外,其餘各科都必須有課外閱讀或課外工作的。實際上手工也有課內做不了的工作,學生往往在課後做,有些學生在此要費很多的時間;圖畫、音樂也有在課外練習;體育更有必不可少的課外運動。一般中學的上課時間,大約每周三十二至三十六小時,也有特別多至三十九小時或四十二小時的。中學生一日夜二十四小時中,除去睡眠,早操,上課,吃飯,休息,運動,開會,以及校內服務,黨務工作,遊藝練習,個人雜事而外,平均至多不過三小時的自修。(日間一時晚上二時)在每天三小時的自修中,來支配每天六小時上課以外的自修工作,國文一科每天應占自修幾小時?每周應占自修幾小時?據我研究的結果,國文上課自修合計每周至多不得過十二小時,每天平均不得過二小時。(參看拙著中學國文教學之問題第六章)每周除去上課六小時,自修也只有六小時。而且國文課內所讀的選文要不要自修呢?照此說來,學生還有幾多時問去課外閱讀?
(三)我對於中學國文科課外閱讀的意見
據我研究的結果,如果我們不主張偏重國文,不使國文科的學習侵蝕他科學習時問,而希望中學生對於各科均用相當的功力,得到相當的成績,那么中學國文科除了課內選文的預習複習筆記及套用練習而外,實在沒有另加一種課外閱讀的可能。若非把上課的時間節省下來,多指導學生在課內閱讀,更沒有其他課外閱讀的時間。若要學生除課內工作以外,再有課外閱讀,只有假期內的校外閱讀了。所以我有下面兩條的主張:
1、歸納課外閱讀於課內;
2、補充校內閱讀於校外。
何謂歸納課外閱讀於課內呢?我在中學國文教學之問題(廣西教育廳版)第十二章一0四頁上曾說:
『…課外閱讀,在現在中學生的自修時間,是不能辦到的。即使辦得到,完全讓學生自由自在的去閱讀,而教師不加指導督責,也是不行的。…現在我主張在上課時,多做指導督責的工夫,在退課後,使學生多做自修工夫,不是已把課外閱讀歸納在課內嗎?』按作者主張中學國文科上課自修合併,每天教學二小時。再把二小時分成三學時,以一學時(三十五分鐘〗為上課時間,二學時為自修時間。(七十分鐘)上課的工作,注重教學討論,預習指導,成績參査;自修的工作注重預習,複習,筆記,及套用練習。〖請參看拙著中學讀文教學研究,廣西教育廳出版。〗照此教法,可以節省國文科上課浪費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國文自修時問。教材的分量分配也可增加。所謂課外閱讀,不就是課內閱讀嗎?這種有計畫,有目的,有指導督責的課內閱讀,不是勝於無計畫,無目的,無指導督責的課外閱讀嗎?
何謂補充校內閱讀於校外呢?我在中學國文教學之問題第十二章,一0五頁,曾說:『現在國中國文上課時問只有六小時。按照各科上課時間的比例來定國文科應有的自修時間,每周只有三小時。如果把圖畫,手工,音樂,體育的自修時間省下來,再令學生少做些開會,遊行,黨務工作,遊藝練習,把這些課餘工作時間省下來,去分配於英國算三科,作為補充自修時間,那么國文的自修時間,每周只有六小時。上課自修合計,每周國文的學習時間,只有十二小時。要使不致妨害學生的運動休息,不致侵蝕他科學習時間,則國文的學習時間,萬不能再加了。以每學年三十六周計算,(除去考試放假)學習國文的時間,上課自修合計,不過四百三十二小時。國中三年合計,不過一千二百九十六小時。高中普通科國文上課只有五小時,職業科更加減少。就以普通為準,高中三年學習國文的時間,按照國中比例計算,只有一千零八小時。統計高國中六年只有二千三百七十六小時。按照現在中學每日學習九時(上課六時,自修三時。)去分除,只有二百六十四日,實足不滿九個月。高國中六年畢業,實際只有九個月學習國文,無論用如何最經濟最有效力的教法,何能希望把學生的國文程度提高?所以我們只有想法,一面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教法增加國文教學的效率;一面指導學生在寒暑期自修國文八小時。統計高國中六年只有二千三百七十六小時。按照現在中學每日學習九時(上課六時,自修三時。)去分除,只有二百六十四日,實足不滿九個月。高國中六年畢業,實際只有九個月學習國文,無論用如何最經濟最有效力的教法,何能希望把學生的國文程度提高?所以我們只有想法,一面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教法增加國文教學的效率;一面指導學生在寒暑期自修國文…倘使教師肯負責任,有良好的指導督責,那么一個寒暑假的專修國文,用功的學生,可抵在校學習一年,不用功的學生,也抵得在校學習幾個月。這樣就是補充校內閱讀於校外了。』
我很贊同朱經農先生的主張、「非把被動的聽講改成自動的閱讀不可。教師對於學生的看書,須加積極的指導…」我也贊同孟憲承先生的主張,「…至少讀書有了一些訓練和基本,再指導課外閱書。…」但是,事實上中學生沒有寬裕的時間去課外閱讀,所以我主張節省國文科上課浪費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國文自修時間,上課時教師多做指導督責的工夫,退課後,使學生多做預習,複習,筆記,練習的工夫。這就是我主張歸納課外閱讀於課內的根本理由。其實我這個主張和朱孟二先生的主張,毫不衝突的。現在一般中學校課外閱讀之所以沒有成績,原因就在把課內課外看作兩件事。差不多課內講讀全由教師負責;課外閱讀全憑學生負責。我認為教學的工作,無論課內課外,都要師生共同負責的。全由教師負責,便是有教無學,結果等於不教;全憑學生負責,便是有學無教,結果等於不學。有教無學的課內講讀,有學無教的課外閱讀,安得不兩皆失敗,毫無成績呢?何況課內只見教師演講,課外只見閱讀書目呢!這種矛盾的教育,在現在的中學校里很多很多。這不能不怪我國的教育界好顧面子,不重實際研究了。實際上中學國文教師,教課十二時,改文兩班的,已是忙的不得了。所以課內只好講演塞責,課外只好開一大篇閱讀書目完事了。還有好些國文教師,兼課至二十小時以上,改文有三四班的,毎學期只好改文二三次,各校只好輪流請假了。那么提倡課外閱讀的先生們,不是在夢想湼盤世界,口喊阿彌陀佛嗎?(國文教師的工作和待遇,也有可研究的地方,講參看拙著中學國文教學之問題第七章)所以我們如果要學生的讀書真的有成績,必要注意到學生的自修時問,教師的工作時問;要使有名無實的課外閱讀成為真的閱讀,我以為非歸納課外閱讀於課內不可。閱讀的教材不可太深,分量不可太多,完全須視學生的學力,時問,與實際的需要而定。如果要教師對學生讀書注意個別的指導,還須研究一教師能指導幾個學生,方可切實有效!
胡適之先生說:「……現在中學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說,看雜誌看書得來的,決不是靠課堂上幾本古文選本得來的。」何仲英先生重申胡先生的話,也說,「無論何人的國學的知識,作文能力,差不多都是由課外閱讀得來,不僅僅由講堂上得來,這是大家公認的。」這話都是不錯的。但我們在這個「大家公認」的言論中,還須仔細研究。我在中學讀文教學研究中,也曾說過我自己在初級師範做學生時學習國文的經歷。我說:『我的國文進步,所得於學校講讀的,不及十之一;所得於寒暑假期自修的,卻過於十之九。』我不是上智,大槪也不是下愚,很可代表大多數中材的學生的。我在學校自修的時間,整日忙的英文算學,理化實驗報吿,實在沒有很多的時間去讀國文。我的國文差不多全是在寒暑假期專修的。我們要知道現在中學的學生整日疲於奔命的上課,所余的自修時間,只去忙英算理化,還有「好整以暇」的工夫去讀國文嗎?最可笑的,現在一般的中學,每天上課六小時之外,同時提倡課外運動,黨務工作,社會服務,愛國運動,遊藝表演,同時又提倡課外閱讀。這不是矛盾的教育嗎?往往一次遊藝的練習,犧牲了學生兩三星期的自修時間,甚至犧牲上課時間。我們還在閉了眼睛提倡課外閱讀,不是說夢話嗎?現在中學的教學,是很不適宜多讀國文的。如果真的要學生多讀些國文書,只有寒暑假期是很適宜的。我們該仔細想想,我們在中學時代所謂國文課外閱讀,究在校內讀的多呢,還是在校外讀的多?如果去調査幾十個在各科平均用功的學生,也會公認是校外讀的多了。我雖沒有做過有計畫的調査,但我問過十幾個用功的學生,都說在假期讀國文的。十幾個學生的公認,或者要比三五個教師的公認要有力量呢。我們無論研究教材,教法,教學制度,要根本從學生身上著眼,才是實際的;根據教師的主觀,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主張如果真的要學生多讀些國文書,非補充校內閱讀於校外不可。我在本書標名為校外閱讀,閱者也可明白我的用意了。至於校外閱讀的教材如何?教學計畫如何?指導方法如何?成績考查的方法如何?在後逐章分論罷。
第二章 課外閱讀教材評議(上)
課外閱讀教材是國文課外閱讀中最重大而難解決的一個問題,一般學者和教師都很注意的。但是,他們主張課外閱讀,全在書目上著眼,所以各人說某書應讀,某書必讀,某書不可不讀,卻少注意到某書是否為中學生所要讀,所能讀,所必讀;或者他們沒有想到課外閱讀是教學行為,沒有承認課外讀物是教材,所以各人發各人的書箱,各人開各人的書目,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沒有公是公非。我們知道文學的見解和僻好各人盡可不同,治學的方法和途徑,也可有些差別,而教學的信條卻是要一致的。所謂教學的信條,便是學科的宗旨目的,教學的進程標準,選擇教材的原則,和教學法上的基本原理。這些信條,我在中學讀文教育研究中已有詳細的討論,閱者可以參看該書,這裡不過隨時引用罷了。現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一般學者對於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的主張如何?一般教師實際指導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教材如何?如果我們用研究教材的眼光去評判他們所開的課外閱讀書目,那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本章評議課外閱讀教材,恕我大膽先對書目單子來下個總評議罷。
(一)一般學者對於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的主張
1、粱任公先生替淸華學生所擬『真正的最低限度書目』如下:(見淸華周刊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附錄一。)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苟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詞、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他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何仲英先生在髙中讀書問題篇中說:
“粱任公先生替淸華學生擬了一個「真正的最低限度書目,」比較起來,倒很合於中學生的時間與能力,卻可說是一部中學生必讀的叢書。”
粱先生沒有做過中學教師,他所開的書,是否適合於中學生的需要與時間能力,我暫且不問。不過所謂最低限度,不知是書目的最低限度呢?還是教材的最低限度?以書目論,四庫全書存目之書數十萬卷,他所開的,確是最低限度了。如果以教材論,那么所謂最低限度,應當以低材生為標準,然後可以說是中學生人人必讀的。如果以中材生與高材生為標準,所讀還當不止於此。粱先生說:「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的,皆須一讀。」那么預備學文科的高中學生,所讀還當加倍於此。但是按諸實際教學,就有問題了。我以為教學礦學工程的學生去讀經史子集,無異教學文科的學生去讀髙等代數,解析幾何,球面三角,分析化學,專門的電學,力學,工程學,機械學。如果教學礦學工程的犧牲了專門科學去讀經史子集,也無異教文科的學生犧牲了經史子集去讀專門科學。粱先生是個博學的學人,但學礦學工程的專家也可說他,「若並此未讀,真不能為現代學人矣。」
何仲英先生既然說,「很合於中學生的時間與能力」,那么分量如何分配呢?何先生在中學生國文學習法篇中說:『(1)初級生每月至少要看五千字,箚記五條。(2)高級生每月至少要看一萬字,箚記十條。』如果真的這樣讀去,那么梁先生所開的書目,唯讀正文,不讀句解,在初高中六年分配,大槪差不多了。因為每年以三百日計算,國中三年至少可讀四百五十萬字;高中三年至少可讀九百萬字。
呂恩勉先生在國文教學祛蔽篇中說:『……吾小時讀四子書,日十行,行十七字,凡百七十字,高聲朗誦,一分鐘可遍。今日中等學校之學生,程度當高於吾讀四子書時;默誦較朗誦時間亦可節省,今姑勿論。一分鐘讀百七十字,一小時亦可得萬二百字。再減少之,以一時讀一萬字計,日讀二小時,一年亦得七百二十萬字矣。讀書愈多則愈熟,愈熟則愈速。半年一年後所讀必不止此數,今亦勿論。讀三年,亦得二千一百萬字也……』
照呂先生的說法,那么高國中六年至少可讀四千二百萬字,實在可以超過梁先生所開的書目了。且拿四書五經來說罷,全部四書五經,大槪不過六十餘萬字。照呂先生的分配,可以限中學生在一個月內讀完;照何先生的分配,兩個月也讀完了。易經一書,照呂先生的分配,可以限中學生三天讀完,照何先生的分配,不過六天也讀完了。不錯,我們溫習舊書,所謂四書五經,不消三天可以讀完;但何以幼時要讀十年?我們讀高初級國小國語教科書半天可以讀完;但何以小學生要讀六年?這豈非怪事!那么我們要注意,各種不同的書本和各種不同的學生,中間有特殊的關係了。
我在中學讀文教學研究第四章,曾經大略計算過現在高國中課內講讀的教材分量,六年畢業的,不過二十七萬字。照我理想的計畫,以國中一年級低材生的能力,每天教學兩小時內,(上課自修合併)讀淺近白話文四百字為標準,中材生至少可讀五百字,高材生至少可讀六百字。以後教材內容依年級加深,教材分量依年級增多,那么高中三年級高材生的最高能力,每日教學二小時內,可讀高深文言一千六百餘字。照我的計畫。中學低材生六年畢業,所讀教材分量,可比現時各校講讀教材,增加三倍;中材生增加四倍;高材生增加五倍。若並校內外閱讀教材合計,低材生可增加四倍;中材生可增加五倍牛;高材生可增加七倍。可是,照何先生的計畫,要比現時各校講讀教材分量至少增加五十倍;照呂先生的計畫至少增加一百五十五倍。
我還要問:這樣速讀古書,有什麼目的?中學生每天一小時的國文自修時間,日讀古書萬字,能否記憶?古書多非看批註不能明其意,學生連看批註的工夫也沒有,能否理解?能否再做札記?若說要有心得和新見解,這是各方面的教育成績造成的,國文教師既不能操其全權,學生又何能從古紙堆中去獲得?若果要把許多古書強灌在靑年學生的腦里,則非把英算科學驅出腦外不可;那么中學教育的成績不是糟糕嗎?無怪吳稚暉先生要說梁先生所開書目是貽害靑年,大逆不道了。
按這個書目是梁先生在國學入門要目中複選出來的一部分,原書目比此更多十倍,因非「最低限度」,我也不必拿來討論了。
2、胡適之先生在中學國文的教授篇中所開中學生應看的書如下:
甲,國語文書。應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話小說。例如水滸、 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鏡花緣、七俠五義、二十年目觀之怪現象、恨海、九命奇寃、文明小史、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俠隱記、續俠隱記等等。
此外還有白話戲劇,長篇論文二項,因為胡先生沒有說出分量,我也不錄了。
乙,古文書。一個中學堂的畢業生,應該看過下列幾部書:
(A)史書:資治通鑑,四史。(或通鑑紀事本末)
(B)子書:孟子、墨子、苟子、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等。
(C)文學書:詩經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隨性之所近,選習兩三部專集,如陶潛、杜甫、王安石,陳同甫之類。
胡先生這裡所開的書是對四年畢業的舊制中學生說的。在他以為真是簡之又簡的了。他這個書目,卻有三個優點:
(1)打破經書的界限,以孟子列入子書,詩經列入文學書。
(2)最不適宜於中學生閱讀的書經,易經,他卻沒有提及。便是老子,論語,檀弓,左傳,也歸在課內選文中。
(3)他用了「或」「等等」「之類」這些字眼,很留伸縮的餘地。
但也有三個缺點:
(1)小說既然不是必讀的書,為中學生的時間經濟計,何必要讀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因為有些長篇的小說,一部已可抵十部。
(2)史書子書分量似乎太重,除史記孟子在高中文科的學生可以全讀外,其他只宜選讀。
(3)中學生對於文學書恐怕只宜讀選本,不宜讀專集。詩經尤是難讀的。這個理由,說來太長,只好在下章詳論了。
胡先生這個書目,如對高中文科的高材生說,我以為只要課內選讀其難者,校外閱讀其易者,兩途並進,指導得法,或者有一部分可以閱讀的。如對一般(中材生)四年畢業的中學生說,已經分量太重了。因為現在中學生的實際程度,就以高材生言,要到第二年方能閱讀文言書;到第五年方能閱讀古文書呢。中材生或者還要遲一年;低材生大約未必有讀古文書的能力和需要了。
按胡先生尙有替淸華學生擬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分量比此更多幾倍。我以為那是「國學書目』,不是中學生國文課外閱讀書目,自然可以不必在此討論了。
3、周予同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之商榷」篇中所開的書目如下:(見學生雜誌第十卷六號)
甲,關於工具方面的:
修正國音字典(讀音統一會編)、國語學講義〖黎錦熙〗、康熙字典、經籍纂詁(阮元〕、說文解欄位氏注(許愼〗、辭源、經傳釋詞〔王引之 〕、中國語法講義(孫俍工)、中等國文典(章士釗)、馬氏文通、史姓韻編《汪輝祖)、中國人名大辭典、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淼)、書目答問(張之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古今偽書考(姚際恆)
乙,關於學術思想方面的;
獨秀文存、胡適文存、蔡孑民言行錄、梁任公最近演講錄、梁任公學術演講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粱漱冥)、淸代學術槪論(粱啟超)大同書(康有為)、檢論〔章炳麟〗、太炎文錄(章炳嶙)、漢學師承記(江藩〗、孟子義疏記(戴震〗、文史通義〖章學誠〗、潛書(唐甄〕、顏李遺書(顏元李截塨〕、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日知録集釋(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明儒學案(黃宗羲)、增補宋元學案(黃宗羲撰全祖望修補)、抱朴子(葛洪)、論衡(王充)、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之)、國學蠡酌(梁啓超)、老子、莊子集釋(郭慶藩)、論語、孟子、荀子集注(王先謙)、墨子間詁(孫詒讓)、韓非子集解(王先謙)。
丙,關於文藝方面的:
隔膜(葉紹鈞)、愛羅先珂童話集(魯迅譯)、工入綏惠略夫(魯迅譯〕、一個靑年的夢(魯迅譯)、點滴(周作人譯)、現代小說譯叢(周作人譯)、域外小說集(周作人譯)、易卜生集(潘家洵譯〕、少年維特之煩惱(郭沬若譯)、水滸傳(施耐庵)、儒林外史(吳敬梓)、紅樓夢(曹沾)
曾文正文集、惜抱軒文集、龔定庵全集、述學(汪中)、鮚埼亭集(全祖望〕、湖海文傳(王昶〕、長生殿(洪升)、桃花扇(孔尙任)、明文在(薛熙編)、明詩綜(朱彝尊編)、明詞綜(王昶編)、盛明雜劇(沈泰編)、元文類(蘇天爵編)、元詩選(顧嗣立編)、元曲選(臧晉叔編〕、宋元戲曲史(王國維)、宋文鑒(呂祖謙編)、南宋文范(莊仲方編〕宋詩鈔(呂留良吳之振等編〕、宋六十家詞(毛晉編)、唐文粹(姚鉉編)、全唐詩、詞綜(朱彝尊編)、文選(蕭統編李善注)、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文心雕龍輯注(劉勰撰黃叔琳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嚴可均編)、古詩紀(馮惟訥編〕、楚辭集句(朱熹注)、戰國策(高誘注)、春秋左氏傳(杜預注)、詩經(可備白話本,及毛鄭傳箋本,朱熹集傳本及陳奐詩毛氏傳疏本四種)。
周先生於本書目之下,尙附有說明十條,現在我錄他最重要的第二條於下:
(二)這書目對於舊制中學的一 二年級生與新制的初級中學生,似乎稍嫌高深些;但私見以為如工具方面之國音字典,康熙字典,中國語法講義,中等國文典,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書,學術思想方面之獨秀文存,胡適文存,蔡孑民言行錄:大同書,潛書。明夷待訪錄等書,及文藝方面之隔膜,愛羅先珂童話集,一個靑年的夢,點滴;易卜生集,水滸傳,儒林外史,曾文正文集,惜抱軒文集,與各代總集中之一部分的文章,都還適宜,而且有閱讀的必要。
周先生對於目錄學很有研究,所以指示了好多名貴的版本。(辭長不錄)他在說明第四條中也曾說:『決不是中學生的經濟能力所能負擔;最好要求圖書館設法購買。』不過我以為現在的中等學校也是不能負擔的,那隻好請求公立圖書館去購備了。我細察周先生說明第二條的詞意,似乎全部書目是給高中學生讀的,而該條中選出的幾部書是給國中學生讀的。周先生的說明第十條說:『自明逆溯至古代,別集真是汗牛充棟;現在為經濟計,只得舉總集來代表它。如果我們對於總集中某人的文章特別感興趣,可自選購別集。』照此說來,周先生是很注意到「經濟」的了。不過我以為為中學生的時間精力經濟計,與其讀唐宋元明的詩文總集,不如讀一讀姚氏古文辭類纂,曾氏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就是為中學生買書的金錢經濟計,學校自修室位置經濟計,也不得不如此。伹是我知道高中學生的學力時間,還不能盡讀這三部書。
以版本而論,為研究計,自然要購原版善本,但為中學生的閱讀計, 不妨購些比較好一點的通行本。我自己曾經想買一部宋版的白氏長慶集,計三十二本,書肆索價三十二元。後來我只花了三元,買了一部石印本。我自己思量,我的目的在學詩,不是要做校刊家,藏書家;石印本縱然有些錯誤處,於我的學詩卻沒有大妨害,以後我買書都是抱定這個宗旨。這是窮教師的經濟辦法。那么周先生在書目下附註的許多善本,(參看學生第十卷六號周先生原文)似乎很適宜於指導藏書家,不很適宜於指導中學生了。以這個書目而論,也是很適宜於指導圖書館主任的,這本是目錄學家的責任。講到指示中學生,似乎還有可斟酌的地方。周先生在說明第三條中也說:『並非絕對不可以增刪』。那么我可不用批評了。
林軼西先生在國中國文科讀書問題之研究篇中所開國中學生應讀的書如下:
(1)關於幫助身心修養的。
孟子節本、墨子節本、古今名人傳(分上中下三冊,林先生主張自己編輯〕、鄭會左家書選(按即鄭板橋,曾滌生,左文襄,林先生也主張要選輯〕,
(2)關於增加國文常識啟發思想的。
飮冰室自由書、粱任公常識文范、游歐心影錄、胡適文存、蔡孑民言行錄、學生雜誌、東方雜誌、晨報副刊、靑年之友。
(3)關於欣賞文藝的。
古今淺易詩歌選(上中下三冊待選輯〕、西遊記、三國志演義、上下古今談、儒林外史、胡譯短篇小說、俠隱記、老殘遊記、徐霞客遊記、茶花女遣事、小說月報。
(4)關於普通套用的。
普通套用公牘
林先生這個書目是專為國中學生讀的。他有三個優點:
(1)按學生程度,各學年分配,大致尙可適合,分量亦不過多。(按林先生尙有各學年分配表。)
(2)按閱讀目的分類,頗能見到國中學生的需要。
(3)主張選輯教材是有計畫的;不是教學生囫圇吞棗的閱讀。
但也有三個缺點:
(1)雜誌似乎不宜列入閱讀書目內。因為雜誌是供入任意選讀的,不是教人全讀的。譬如雜誌中的專門論文,有關乎數學哲理的,有關乎專門科學的,我們做國文教師的,恐怕自己便沒有閱讀的需要和能力,怎能指導學生?即使學生果有閱讀的需要,也要各科教師共同負責指導,不是國文教師負專責的。未必能開在國文科的閱讀書目內。
(2)林先生主張古書要節讀選讀,卻沒有主張現代書也要節讀選讀。例如胡適文存,有幾篇考據的文章,恐怕高中學生還不能課外自讀呢。不過有幾篇可適於國中三年級閱讀的。常識文范一書,細細看來,大部分要高中學生方才能讀。因為他裡邊有政治,經濟;中外史地,科學的高等常識,非具備這類基本常識的,還是不能讀的。我以為這書在高中閱讀,功效可比在國中閱讀增加幾倍。
(3)小說月報雖然是文藝雜誌,但西洋化太過,中學生非英文程度甚好,西洋文學略有根柢的,未必能讀的。
我知道現在一般「紙上談兵」的學者所開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很多。不過散見在各種雜誌刊物上,一時不易找著了。其實多舉許多例子,也可不必,還是再來看看一般教師實際指導學生閱讀的書目罷。
(二)一般教師實際指導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教材
教師實際指導學生閱讀的書目,當然不是「紙上談兵」的空論可比的了。這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且來舉幾個例罷。
1、前江蘇八中教員張震南、范耕研等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如下:(見中學國文述教)
(1)識字要籍:
王筠說文句讀、王筠說文釋例、蒯光典文字蒙求廣義、廣韻、顧炎武音論、江謙說音、高元國音學、郝懿行爾雅義疏、楊子方言、章炳麟新方言、章炳麟國故論衡上冊。
(2)論文要籍
劉勰文心雕龍、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王引之經傳釋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馬建忠文通、章炳麟國故論衡中冊、嚴復譯耶、方斯名學淺說、劉伯明譯杜威思惟術
(3)取范之書.
春秋左氏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宋元明史紀事本末、三通序、世說新語、酈道元水經注、王闓運湘軍志(以上紀載之文)
詩經、楚詞、文選、姚氏古文辭類纂、曾氏經史百家雜鈔 李兆洛駢體文鈔、古詩源、古今詩選(以上詩經及詩文辭總集)
周濟詞辨、元曲選(以上詞曲)
杜詩鏡銓、李太白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氏長麋集、蘇東坡集、劍南詩稿(以上詩文辭別集)
太平廣記、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虞初新志續志、儒林外史、水滸傳、石頭記、老殘遊記(以上筆記及小說〕
(4)積理之書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苟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論衡、(以上古代哲學)
江永近思錄、王守仁傳習錄、黃宗羲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梁啓超淸代學術槪論〔以上:宋以後哲學〕
俞樾諸子平議、章炳麟國故論衡下冊、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中國哲學參考書)
王應鱗困學紀聞、顧炎武日知録、王念孫讀書雜誌、陳課東塾讀書記、朱一新無邪堂答問(以上學術上之札記書)
西洋哲學史大綱、近代思想解剖(以上西洋哲學)
雜誌(十數種)、日報(約數種)
這是四個教員合開的書目単子很像一部分的圖書匯報或圖書館目錄,確是宏博美備的了。我想提倡讀古書的梁胡諸先生也想不到竟有中學國文教師實際指導學生閱讀的書目,比他們開的更美備呢。這個書目單子中,我做了八年高國中國文教師的人,所讀的,以書目而論,不到三分之二,以分量而論,不到一半。我實在不能不佩服揚州八中國文教員的博學了。據他們自述,多開書目的理由有三:
(1)學問為世間公器,國文教師即不皆通曉,亦不當梗塞其塗術;
(2)古人謂教學相長,則為之師者必當從事研究,不得以身擁皋比,遂恥問學;
(3)絕未研究之書,不妨實告學者,使之自行探索,學生必不以師之尺有所短,遂而輕視之也。
我以為如以大學高年級教授講學言,三條理由,確是不錯的,如以中學教師教學言,三條之中,一三兩條就有些不對了。即以第二條言, 我以為中學教師除了專門學問外,最好還要研究研究教育。說得詳細些,便是還要研究學生,教材,教法,和這三者中間的關係。如果要明了全體教育,還要研究教育原理,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我們拿教育的眼光來看,教師所不通曉之書,可否選作教材?教師所絕未研究之書,可否教學生自行探索?如果學生真的這樣去讀,我們所期望的教學成績如何?學生閱讀的實際成績如何?學生的知識是否能正確,開展,而適切於現代實際生活的需要?學生的思想是否能自由發展,是否能對於自身生活,社會生活,群己關係增進其嘹解,而適應裕如?中學的教育是否不致養成一班書蠹,書痴,斯文乞丐?即舍此不問,中學國文一科的教材,超過各科教材總量數十倍,中學生是否不致養成偏頗怪癖的畸人?我且再把這些問題撇開,專拿教書來講罷。我們教學生讀許多古書之後,學生的作文成績究竟如何?文法語法通順了嗎?思想淸楚了嗎? 我看了兩千本中學四年生的作文試卷,能合這兩個條件的,實在不過百分之七呢。等我把這個研究的結果發表出來,許多教師和學者都要吃驚不小,知道他們所開的書目未免太多了。〔我擬另著作文教學研究將是項試捲髮表若干,其中一部分已在中山大學教育研究第十二期發表,請參看該書。》
學生的程度如此,而教師指示閱讀的書目卻把古文字學,古文學, 古史學;古今中外的哲學,整部幾十百卷的專集,都開在裡面,惟恐其不宏餺美備,恐怕也是世界萬國中學本國語文教育上所罕見的事罷。
2、江蘇第六師範教員張須(按即震南先生)指導學生生課外閱讀的書目如下:(見師範國文述教)
第一,全體必備書三種:
康熙字典、辭源、中國人名大辭典
第二,哲學書十五種:
(1)門徑書:章炳麟國故論衡下冊、梁啓超淸代學術槪論
(2)古哲學:論語、孟子、苟子、墨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論衡
(3)宋以後哲學:江永近思錄集注(或宋元學案〗、王守仁傳習錄、黃宗羲明儒學案(粱氏節本亦可)
第三,國小書九種:
(1)門徑書:國故論衡上冊、說文體例
(2)形體:王筠說文句讀、蒯光典文字蒙求廣義
(3)義訓:郝懿行爾雅義疏、王念孫廣稚疏證
(4)音韻:李汝珍音鑒、胡以魯國語學草創、高元國音學
第四,文學書三十五種:
(1)斗徑書:文心雕龍、史通、文史通義、國故論衡中冊、文通
(2)志傳之文: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五代史、通鑑紀事本末、文獻通考詳節、三通序
(3)集部之文:文選、經史百家雜鈔 古文苑
(4)有韻之文:詳經、楚辭、古詩源、唐詩三百首
(5)筆記之文:日知錄、困學記間、古書疑義舉例
(6)說部之文:從略
張先生開這個書目,確比前第一個書目,大有進步了 。這種進步大約是出教學經驗得來的。張先生有一段經驗語如下:、
『右目為三年前所擬定,甶今觀之,殊未愜當,姑列之以備參考云爾。至後期讀書之實況,則耕研現任之級,已讀者有史記苟子諸書:震南前任之級,已讀者有莊子,墨子,國故論衡,說音諸書。而文字蒙求則由耕研為加重訂,通兩級皆嘗習之,大抵師之所覽,務在傅綜:而揭以語人,必歸精約。其有奧義,不憚三復;如其未曉,蓋闕如也。挽近通人,好為書目,以己所獲,期之小生。故其書浩穰,難可卒治,甚至非一世所能窮。小生見而畏之,以為讀書之業,如彼其難也,則框怯之念生,而勤奮之志挫。以此教人,其心甚熱,而效果或難言矣。吾愧薄劣,是以所選讀者,其目甚簡,其種類率為通常習見之載籍。又一書詮解,恆有多家。若臚陳而課宣之,則一條之說,或數時不能盡。其弊將如漢人說經,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吾不敢以是沮格其進修,是以擇其可信之說,以介於眾,期於得解而已矣。蓋校中讀書,本為儲能積理而設,非欲學者能為專門家也。以專門家言,雖其師有難盡任者矣。』(按是段言語與拙著論髙中讀文教學頗有相合之處,拙著載中華教育界十五卷六號。閱者可參看。〕
我看了這段話,知道他們教學生實際閱讀的書和書目差得很遠,而且自認「由今觀之,殊未愜當。」那么我可不必批評了。但是,我很想知道學生閱讀的成績如何。我希望以後做述教的先生們,把學生札記和作文的真實成績,真實發表,供給我許多研究的資料;所謂真實;要不經教師修改;要能代表全體學生的中平成績;(勿選優的或劣的)要把全體學生的成績作一統計;最好還要兼行有計畫的測驗;還要把學生在各科平均用功的時問詳細調査。(因為偏修國文的學生往往不顧其他學科,國文成績雖優,整個教育的成績或者很壞。)
3、江蘇無錫中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如下:
(據孟憲承先生調查,見國中讀書教育之研究)
五經、四書、四史、三通序、歷代史略、老子、管子、莊子、苟子、韓非子、墨子、法言、論衡、說文、爾雅、音學五書、揚子方言、章炳麟新方言、嚴譯名學淺說、馬氏文通、文心雕龍、經義述聞、經傳釋詞、讀書雜誌、國故論衡
據孟先生說:『這書目是陳柱先生為舊制四年中學擬的。……我們很願意知道這種略讀的試驗結果如何。』是的,我也很願意知道這種閱讀的成績如何。倘使沒有成績,不免有「開真方賣假藥,」的嫌疑了。我對這個書目不必再加批評。但這裡也有一個特點應該表白的。這個書目中沒有列入一部詩文集,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則中學生學力不足,志趣未定,不宜讀詩文專集;二則詩文盡可在課內選讀,不必多讀。這不能不說是陳先生的眼光獨到之處。至於無錫中學拿此指導學生是否得當,那便全在閱讀的成績如何了。
4、江蘇十中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如下:(據孟先生調查)
水滸、儒林外史、隔膜、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鏡花緣、域外小說集、二十年目覩之怪現象等書
這個書目固然太偏了。然而課外教材與課內教材不同。課內教材是人人必讀的,不宜偏頗;課外教材,不妨視學生的程度興趣,需要如何,而有所偏頗。這個書目好不好,仍然要看閱讀的實際成績如何。如果十中學生讀了這些書,作文成績很好,進步很快,勝於無錫中學的學生,那么我認為十中課外閱讀小說,卻比無錫中學課外閱讀經史子書好。也可說十中所開的書目卻比無錫中學猶勝一籌;因為我們對於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要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教材,得到比較最大的成功,卻不在書目的多少。不過為各種學生的程度不同,興趣不同,需要不同著想,則十中所開的書目,在性質,種類,分量上,似欠豐富而活動。
5、前東大附中髙中國文課程綱要如下:(據何仲英先生調査,見高中讀書問題)
(1)精讀:唐宋元明淸近代古文四十篇、唐宋詩四十首、漢書選錄二十篇、楚詞選錄十篇、史記精華錄、左傳精華錄、論語等。
〔2〕略讀:水滸傳、大學、中庸、詩經節本、國語國策節本、禮記節本
這個書目的優點在能注意到學生的時間經濟,分量不算太多。不過大學中庸詩經,恐怕不是略讀的書。 (參看本書第三章)
據何仲英先生的調査,各校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書,尙有光怪陸離,各自為政的,真是極洋洋之大觀。何先生說:『……有專看新書報章雜誌的,如前杭州某師範,吳淞某公學是;有專尙詞章,看文心雕龍及南北朝文評註讀本的,如蘇州某女師高中是;有竟下死工夫,叫學生看十三經註疏,段氏說文的,如蘇州某女師附設農村師範專科第一組是;此外還有講古文宗派,文學源流的;有講羣經大意,目錄學的……』何先生的批評謂淺的太淺,深的太深;新的太新,舊的太舊;分量輕重不當,讀法先後失序,精略失倫,確是通病。但是病根,或者還是我於本書第一章所說的兩條。便是:一,不把課外讀物當作教材;二,多注意在書目上,而少注意在學生上。犯了這兩條病根,所以所開書目,未免有些不妥當的地方。國文教師的意見何以如此分歧,主張何以如此不同呢?這是很有研究的價值的。我以為根本原因在國文教師太注重專科研究而少注重教育研究的緣故。因為少注重教育研究,所以只見到國文,見不到教育的全體;只知道教書,而沒有顧到學生;只知道教國文,少研究國文和各科的關係;只知道教學生讀書,未必教學生用書;只注意到書目,少注意到各種教材要適合各種學生如程度興趣需要與學力時問,只知道某書的價值;不問某書在教學上能發生若何的功效,有多大的價值?更未顧及價值與功效的輕重緩急。
便拿專科研究來講罷。國文一科,範圍廣漠,國文教師所要研究的,與專門文學家國學家不同,與詩詞小說劇曲專家又不同;與舉人秀才不同,與學究名士又不同,與科員秘書不同,與報館編輯先生又不同。各人學了些專門拳頭教學生,何有是處?我嘗拿學校的體育科比國文科。學校的體育要注意基本運動的訓練,注意學生身體各部分的平均發育。倘使請個專門拳師教體育,恐怕學生拳頭學不好,體育的目的完全失掉了。現在中學的國文教師,好多像是專門的拳師,無怪各人發各人的書箱,各人開各人的書目,而學生的閱讀有無成績,學生的國文是否進步,所做文字能否通順,且不問了。
第三章 課外閱讀教材評議(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