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平洋海山區岩石圈的撓曲形變特徵》是依託山東科技大學,由趙俐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太平洋海山區岩石圈的撓曲形變特徵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俐紅
- 依託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岩石圈的撓曲形變能很好刻畫構造運動的深部特徵,水深與重力之間的關係可有效反映這種形變。鑒於此,本課題欲依據這一地球動力學理論方法研究中太平洋海山區岩石圈剛度、撓曲形變及其構造意義。首先確定不同斷裂構造活動及展布岩漿供給對海山區地形地貌、構造特徵以及岩石圈特徵的影響;其次提取深層次地球物理異常信息,利用水深和重力異常計算岩石圈的有效彈性厚度、剛度和撓曲形變;最後在此基礎上結合地質學、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的研究成果,探討其深部構造特徵、活動過程和火山作用,以進一步深化對深海成礦作用的認識。
結題摘要
本課題通過系統歸納總結中太平洋海山區內海盆及海山的DSDP、ODP、同位素測年和磁條帶的分布情況,完整勾畫了研究區的海山、斷裂構造分布特徵,並與岩漿特性和活動時代聯繫起來,配合地球物理綜合反演解釋,展現了研究區海山的構造背景和深部構造特徵,分析探討了區內海底的構造動力特徵。 中太平洋海山區位於東北斷層系與西斷層系這兩組太平洋斷層系的交匯處,是太平洋中海山大範圍密集發育的區域,海山或排列成鏈狀或以簇狀密集分布於洋底。結合大洋磁條帶和洋底年齡資料,發現該區域的洋殼屬中生代的洋殼,海山主要分布在84-120 Ma、154-180 Ma這兩個時段年齡的洋殼上。區內眾多海山的形成與白堊紀地幔岩漿的大規模噴出活動有關,且主要形成於87-89Ma和120-123Ma這兩個時期,這恰好與白堊紀岩漿活動高峰期相對應。區內以大的負空間重力異常為主,完整的展示了洋底構造格局,其海山鏈串珠狀正異常圈閉帶由對應於一座座海山的正異常圈閉排列組成。研究區構造下面的岩石圈增厚或深度偏低,反映出海山岩漿構造活動與地幔密度體的熔融底劈有關,且其大斷裂帶與太平洋中主、次發散會聚中心共同構成的相互環繞的“太極”旋渦狀之間存在有某種呼應關係。 由彈性板撓曲理論計算模型得到的結果均顯示,研究區海山下岩石圈的有效彈性厚度總體上表現為西高東低的趨勢,西邊的麥哲倫海山鍊表現為南北低中間高的趨勢,而東邊的中太平洋海山群則呈現出由西往東逐漸遞減的現象,且這兩個典型區域的岩石圈有效彈性厚度與現今法屬玻利尼西亞群島處的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