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李東珅和周艷執導的紀錄片)

中國(2020年李東珅和周艷執導的紀錄片)

《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人文歷史紀錄片。

該片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呈現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

該片於2020年12月7日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
  • 類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出品公司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
  • 導演李東珅周艷
  • 集數:12 集
  • 線上播放平台:芒果TV
  • 播出頻道:湖南衛視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創作背景,後期製作,分集劇情,主創團隊,演員表,職員表,幕後花絮,發行信息,前期宣傳,播出平台,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溯五千年,泱泱中華,何以《中國》?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從中國歷史故事中,挖掘對今日中國影響深遠的人和事,講中國故事,傳中國之聲,展中華文明演進的偉大曆程。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20年前後的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2020年前後,最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在這個複雜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追溯歷史,梳理文化源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創作《中國》最根本的初衷,就是追隨總書記的思想,學習貫徹總書記的思想,在當下的歷史交匯點,付諸實踐。

後期製作

《中國》不同於以往將視角聚焦於某個朝代或是某段時間的歷史紀錄片,將重點講述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新中國成立的浩瀚歷史圖景。
《中國》在製作方面選擇了去劇情化、純紀實的表現形式;在敘事上,放棄傳統紀錄片的線性結構,採用從中間打開和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在呈現方式上則利用了場景模擬、角色出演、故事講述、自然風光等,將當時的歷史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分集劇情

春秋

聚焦中華文明的靈魂人物、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截取其人生兩大重要轉折點,會見另一位思想泰斗老子以及遭遇陳蔡之厄,延展出孔子跌宕卻偉大的一生,並由此展開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

春秋戰國時期,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軸心時代”。這一時期,我國的孔子、老子,和希臘蘇格拉底等“三哲”、印度佛陀等先哲一樣,對人類的歷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並提出意見,孔子和老子的“世紀會面”就發生在這時。

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道家與儒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並流淌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血脈中,影響後世千年。

崇尚禮制的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私學。孔子教書的地點叫杏壇,在這裡,他廣收門徒,有教無類。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都可以受到孔子的悉心教導。他教“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此為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他說“仁”:核心是“愛人”,以此為做人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的“有教無類”,倡導每個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那個時代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知識的火種被他遍灑民間,當時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被不斷擴大。

“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莘莘學子,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當下,這個教育思想都是有著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

很多人不知道,“喪家之犬”這個詞在歷史上第一次被使用,竟然是形容孔子。它也是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一路顛沛流離的一個縮影。

在衛國,因為被人在國君面前說了壞話,孔子和弟子只待了十個月便匆匆離去;到了宋國,宋國司馬通過砍樹來加害在大樹下研習禮儀的孔子和弟子;到了鄭國,和弟子走散的孔子被人形容為“喪家之犬”。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人由於一場戰爭,被陳、蔡兩國的主事大夫圍堵在荒野之中。整整七天,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蔭蔽,直到被圍困的第七天,求救的子貢才終於帶著兵馬回來,一解七日之圍。

但即使這一路淒風苦雨,困苦、掙扎、隱忍、憤懣常常盤踞,理想主義者孔子也從未放棄過。鄭國人說孔子像“喪家之犬”時,孔子卻哈哈大笑:“然哉!然哉!說我像喪家之狗,那個人說得很對啊。”這樣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精神,支撐著孔子風雨交加的這一路,也像一把巨傘,牢牢支撐住他的信仰不滅,精神不倒。

周遊列國14年後,孔子終於回到魯國,回到屬於他的杏壇。相傳,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賢人七十二。他創辦的“有教無類”的私學,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教育;他的仁愛思想,成為後世仰望的高山;他堅守的信仰,是黑暗中最明亮的燈塔。正是他的那些在當時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賞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這些思想,如同一條亘古不絕的大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川流不息,不捨晝夜6

眾聲

出身平民的墨翟,對機械技術和自然科學懷有異於常人的熱愛與鑽研。他曾是孔子的信徒,卻又漸漸成為儒家的批評者。在墨子這裡,儒家華而不實的觀念並不利於社會發展,能夠廣泛套用的精巧器械才更能順應時代需求。

墨子的技術經驗派上了用場。當聽聞楚國要對宋國發動戰爭時,墨翟長途跋涉十日來到楚國,憑藉一己之力,九次戰勝了魯班的模擬進攻,澆滅了楚王心中的戰火,化解了宋國的滅頂之災。墨子並不是宋國人,是心中堅持的“兼愛”“非攻”的信念,讓他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為正義,為蒼生,赴湯蹈火,死不回頭。而墨家的品德,在後世兩千年間,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令人肅然起敬。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孟軻留下的千古名言,這也是他跌宕人生的真實寫照。

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中心,孟軻憑藉犀利的言辭在這裡聲名鵲起。作為儒家繼承者,他將孔子的“仁”,發展成“仁政”,認為執政者應該親民,與民同樂,主張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仁心治理國家。但是,孟軻未曾受到齊威王的啟用;循循善誘的道理沒有得到魏惠王的肯定;堅持的“仁政”也沒有得到齊宣王的推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珍貴理念,在時代背景下顯得那樣不合時宜。

但孟子從未放棄,反而走上了一條與先師孔子相似的,悲壯且豪邁的道路。趕上了一個崇尚武力的時代,是孟軻的不幸。然而,他卻在世事沉浮中,依舊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的君子之風,成為讀書人的畢生追求。他與弟子編撰的《孟子》,與《論語》一起,成為後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他的“仁政”思想,更是為後世的統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條道路。

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有一個人顯得尤為不同。他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在天地中窺見了自然的奧秘。這個人就是莊子。他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身無長物,卻逍遙快樂;他愛與好友惠施辯論,卻認為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什麼都不說;他推崇人與人之間平淡、質樸的關係,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說,孟子教會了讀書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中堅守赤子之心;那莊子則是為失意者開闢了一條心靈的通途。他思想中的智慧與機鋒,他用意象構建的哲學世界,讓中國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去猜測,去領悟。莊子的思想與理論,對後世的文學、宗教學、傳統戲曲等影響巨大,後人贊:“才華橫溢、言辭之美、飄逸灑脫者,莫過於莊周。”

那個時代,人們征戰殺伐,顛沛流離,但同樣是在那個時代,中國多樣的思想波瀾起伏,蔚為壯觀。各家學派在思辨中創造出精彩絕倫的故事,留下了恆久流傳的精神。他們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音,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沉寂,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7

洪流

把孔子奉為精神導師的荀子,與多數固守傳統的士人不同,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他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學先輩的觀點。荀子提出“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爭鋒相對,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本性中無法避開道德才有道德,而是因為人知道應該具備道德,所以才努力向善。

荀子重視制度,強調規則,援“法”入“禮”,取儒法理念各自的優勢,提出禮法互補的治國模式。他為民疾呼,是打破“儒者不入秦”法則的勇者;他諄諄教導,是韓非和李斯思想啟蒙的良師。

荀子是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人物,他的思想經過發酵沉澱,日漸成熟;他繼承先師的學問和思想並不斷創新,故後世有人稱荀子是“集百家之大成者”。他勇於創新和大膽開拓的嘗試,突破成見樹立標桿;他兼容並包的意識、學術批判的精神,更是為後世的學子開闢了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李斯樂觀果決,走上了一條與老師荀子和同學韓非都不一樣的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進程中,他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歷史為李斯準備了一個秦國,也為秦國準備了一個李斯。身為楚國人的李斯果斷前往秦國,獻計秦王,他的野心和才華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他兼併六國的構想:“陰遣謀士,重金收買六國大臣,不為秦所用者,利劍殺之,然後軍事進攻”,正是秦王嬴政實現統一六國理想抱負中的一場及時雨。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斯的鐵腕法家,配上亟須一統天下的秦國,是那么合拍。滅六國、統天下,秦國的金戈鐵馬快速地略過其他國土,而李斯,也成了當時最強國度里最有權力的朝臣。

同樣師從荀子,韓非敏銳地意識到了儒學的弱點——有德無勢。故韓非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他明確提出“法不阿貴”,即在律法面前不分貴賤,有權有勢的人也要受到同樣約束。

縱使韓非才華橫溢,他卻是一個被時代辜負的人。作為韓國王室公子,韓非眼前是家,身後是國。韓國常年被征伐,所以在學成之後,身負重任的韓非只得又回到故土。等到再次與李斯相見時,已是滄海桑田。一個是韓國王室,一個是秦國重臣,國難生生橫亘在兩人之間,注定昔日默契無限的同窗只能成為敵人。韓非死於李斯送的毒酒之下。

儘管這一生命途多舛、荊棘攔路,韓非卻留下了集法家思想大成的著作,被輯為《韓非子》,不斷啟示著後世的法律和文化。他的法治見解,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世人們反抗法外特權奠定下理論基礎。

天下皆歸秦國,一個時代的帷幕急速落下,一個新的時代迅疾來臨。嬴政用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數代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理想,似乎正在實現。人們放下刀槍,從戰場上走下來,奔赴荒蕪已久的家園。天下再次變為一家,曾經散落四方的人心,逐漸歸攏一處。這將是一個完全迥異於過往的新國家,無限可能正在孕育8

一統

兼併六國之後的嬴政,需要一個新的稱謂,由他而始,千秋萬代。自認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的嬴政,把“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謂。“皇帝”——這箇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就此誕生。

天下初定,秦始皇下令將六國貴族和富豪盡數遷入都城鹹陽,在監控權貴們一舉一動的同時,繁榮鹹陽的經濟。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熔化鑄造成矗立在鹹陽宮前的十二尊金色銅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不容爭辯的威權。

一個新的國家制度成了當務之急。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摒棄延續已久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種強化中央權力的全新體系——郡縣制。這是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制度的起點,也是後世一直沿用遵循的國家體制。

但要讓這樣遼闊的疆域、這樣複雜的人群融為一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亟待解決——全國統一。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寬度,統一貨幣,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格局,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隨後,始皇帝五次巡視全國,他在多地留下刻石,表彰自己的功德。可在一片歌頌中,響起了一個反對聲。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博士請求始皇帝以古為鑑,恢復周朝分封制,鞏固疆土——這無疑是對帝國政治根基的挑戰。

此時,李斯提議嚴禁百家學說,統一意志。始皇帝明確支持,下詔要求各地燒毀《秦紀》以外的六國史書,以及《詩》《書》,百家諸子著作。這就是後人口中的“焚書”。一年後,始皇帝下令活埋四百餘背後嘲罵他的方士,這就是後人所言的“坑儒”。“坑儒”和“焚書”聯繫在一起,成為始皇帝身上一個抹不去的標籤。

與此同時,秦始皇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阿房宮,耗盡民力修建長城。國力所能承受的極限被大大超過,徭役賦稅的負擔幾乎到了把民眾壓垮的地步。秦王朝步步衰弱,秦二世在位的第三年,秦帝國無可挽回地崩盤了。

秦王朝雖只存在了14年,但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烙印。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就成為一個長期延續的政治體9

天下

如果說秦王朝為中國的國家制度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底盤,那么漢朝則鑄就了一個恆久的框架。漢,這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

雖內有諸侯之憂,外有匈奴之患,但劉徹登基時的漢帝國,確實算得上是個安穩之世。本來可以當個“太平天子”的少年劉徹,卻隱約看到了並不遙遠的危機。賈誼的遺作《治安策》,指出了國家治理存在的亂象,也燃起了劉徹進行改革的熊熊鬥志。

劉徹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喚來隱匿深山的儒士聚集身邊,幾乎是公開舉起了儒學大旗。然而這卻遭到了太皇太后竇太后的強烈反對。竇太后推崇黃老之學,認為遵守漢帝國歷代傳下來的祖制,無為而治地管理好這個國家才是正道。她痛恨儒家學說,遣返劉徹身邊的儒生,罷免劉徹任命的官員,劉徹親自任命的兩個高官趙綰和王臧甚至在獄中自殺。初出茅廬的劉徹一敗塗地,轟轟烈烈的新政就這樣迅疾而慘烈地落幕了。

四年後竇太后去世,失去鉗制的劉徹迫不及待地想要大施拳腳。然而竇太后的化身似乎如影隨形——劉徹的叔叔淮南王劉安,不僅和竇太后一樣推崇黃老之學,同時,他實力強大、野心昭昭。這使得劉徹意識到:分封國的權力必須終結,國家的思想意志必須重構。

儒家學者董仲舒,在此時聽到了他的召喚。在給漢武帝劉徹的策論中,董仲舒提出“更化”:清除秦朝弊制,實行改革;提出“大一統”,繼續推行“強幹弱枝,消除諸侯”的政策,實現國家領土和權力的完整。這樣的建議直擊劉徹的內心。就這樣,君臣之間數次問答,被後世統稱為“天人三策”。“大一統”三字,更被董仲舒煉為古今共通的道理:統一將不再單純是政治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認同,是社會思想的統一。

劉徹接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他隨即以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人才遴選標準,設立察舉制度,同時興建官辦學校,以儒家經典教授學生、選拔官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士人文治政府。讀書人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儒家迎來了自誕生以來最飛揚的時刻,後世沿用了兩千多年的文官體制也由此肇始。

在解決國內的思想統一問題後,劉徹把目光轉向了邊境。他決定征伐匈奴,解決邊患。經過多番激戰,河西走廊及河套平原納入漢帝國的版圖。不久,劉徹又將閩越納入統治體系。經過數十年開拓,漢朝的疆域幾乎增加了一倍。

向外延伸不僅僅是版圖,還有經濟血脈。劉徹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最終開啟了連通中西方商貿和文化往來的絲綢之路。絡繹不絕的駝隊從此在這條長達數千里的通道上不斷往返,綿亘千年,留下了漢帝國開放、包容的氣度,以及與世界交流的長久熱望。

曾經那個受竇太后鉗制、沉默不語的少年劉徹,用三十年的時間,成就了登峰造極的偉業。漢武帝劉徹的時代,留在了司馬遷的《史記》中,而《史記》所言的“中國”,涵蓋了漢帝國所管理的各個民族地區。大一統的政治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這一代完全確立。此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多民族的政權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直至今天10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孔子焦剛----
老子羅攀----
接輿汪涵----
子路張羴----
顏回陸進----
子貢王嘉儒----
宰予隋奕名----
季恆子薛犇----
季平子王國華----

職員表

片頭主創團隊
總出品人
總策劃
學術總顧問
學術統籌
視覺監製
總導演
李東珅、周艷
導演
付永強、周艷
總撰稿
攝影指導
羅攀
作曲
美術指導
申小毅
造型指導
寇海楠
燈光指導
孫建設
剪輯指導
羅遠昊、劉冬亮
配音
聲音設計
張藝競
視效指導
朱飛
製片人
李東珅
註:以上資料來源於
劇照劇照

幕後花絮

  1. 因為要考慮如何還原他的原話、用什麼狀態配這句話、怎么傳達出導演想達到的藝術效果,《中國》紀錄片的配音周濤和何炅一遍一遍在棚里試,試到他們最後都熱淚盈眶。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20年12月2日,《中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發布會。

播出平台

播出平台播出日期播出時間完結時間網路平台
湖南衛視
2020年12月7日起
每周一至周四19:30
待定
芒果TV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作品評價

中國對鏡頭語言現代性的探索,既可以跨越文化,也可以跨越時間。用當下藝術的手段描繪中國歷史的複雜和微妙,本身是一次有時代特徵的嘗試和突破。張藝謀
《中國》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寫意與留白,在構圖上偏愛對稱美。紀錄片《中國》里,無論是人物處在自然風光中的外景還是宮廷屋內的內景,在畫面構圖上,都遵循著傳統美學風格,沒有複雜的置景,多是通過簡單的布景來營造意境,大氣又帶著中式留白。
該片也注重光影氛圍的打造,如在第一集“春秋”中,講述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對談,用的就是明亮開闊的外景,孔子對自己的儒家觀點堅信不疑,對未來的構想也是一片光明;而當紀錄片講到孔子周遊列國14年、顛沛流離的“喪家之犬”生活時,畫面光影暗淡下來,顯示出他的處境也是黯淡的。
除了畫面,《中國》在配樂上同樣匠心獨具,邀請經典電影《一代宗師》《花樣年華》《十面埋伏》的配樂大師梅林茂坐鎮,為該片帶來氣勢恢宏又富有張力的背景音樂。
《中國》對國家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民族的衝突與融合、文化的交流與創造、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對華夏歷史進行了多維度的認知和復盤。(《羊城晚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