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丁玲創辦的雜誌)

中國(丁玲創辦的雜誌)

《中國》是中國第一本“民辦公助”的雜誌。1985年由丁玲發起創刊,到1986年11月中國作協書記處決定改為專門發表長篇小說的季刊。在一年多的時間中,該雜誌共出版了18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
  • 創作年代:1985年到1986年11月
  • 作者:丁玲
簡介,創辦過程,內容,評價,

簡介

《中國》是一本什麼雜誌,到底有什麼價值?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中國》的存在時間是1985年初到1986年底,起初是雙月刊,後來改為單月刊。丁玲去世後它被改為專門發表長篇小說的季刊。為此,北島等作家憤而退出作協。

創辦過程

一本雜誌,讀者拿到的時候往往關注的只是內容,但它作為一個產品,更多的製作功夫在外圍:刊號,審批,印刷,發行,監管,等等。而每一個環節都無比瑣碎和具體,都需要人脈,需要錢,需要上上下下的跑關係。丁玲為此找習仲勛,找胡錦濤,找李銳,找皮包公司借錢,能動用的關係她都動用。書里收了她寫給這些人的信以及這些人給她的回覆的照片原件圖。文化界、文學界的巴金、葉聖陶、孫犁也給了她一定的支持。

內容

創刊宗旨是一本老作家的刊物,但產生之後,它卻慢慢開始在八十年代末之前承擔了承上啟下的功能,也部分承擔了文學干預現實的功能。文學“新生代”的崛起,《中國》功不可沒。它發表當時備受爭議的遇羅錦的散文,發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文章,發表了北島、韓東的詩歌,發表了殘雪、格非的成名作,發表了賈平凹的小說。雜誌的價值和意義也開始慢慢顯示。但是這個時候,刊物的編委內部卻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劉紹棠憤而離開,其他編委也紛紛表示要散去。

評價

從丁玲辦《中國》的過程中就能看出,為什麼作協會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而是是非非背後為什麼說起來總是沒完沒了,糾纏不休。牛漢撰寫的《中國》的終刊詞引用了一位詩人的詩句:“我要這樣宣告,我們無罪,然後我們凋謝。”
現在的人,即使是中文專業的,恐怕也是大多熟悉丁玲的名字,對她小說的價值認識卻不一定清楚,反而更多的人第一反應她是一個馬列主義老太太。其實,她只是一個個性非常鮮明的人。在中國,個性鮮明總是異類,尤其是在大時代動盪的時候。而左、中、右在建國後的中國,何曾是鐵板一塊來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