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是2012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蔣廷瑜、廖明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
  • 作者:蔣廷瑜 廖明君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頁數:310 頁
  • 定價:49.00
  • 開本:16 開
  • ISBN:7503952636, 9787503952630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內容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協調下,各有關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著重反映這些文化遺產的基本風貌、表現形態、美學或工藝上的特點、歷史、以及有代表性的主要傳人,同時也簡要介紹了當地政府為繼承與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所做的工作和未來計畫。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銅鼓文化》不僅有助於讀者認識與接近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將激勵當代人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緊密連線起來,開創中華民族更為燦爛的未來前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千古之謎:銅鼓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 歷史記載
第二節 民間傳說
第三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
第二章 巧奪天工:銅鼓的主要類型與鑄造工藝
第一節 銅鼓的主要類型
第二節 銅鼓的鑄造工藝
第三章 歷史印痕:銅鼓文化的傳播與分布
第一節 銅鼓文化的傳播
第二節 銅鼓文化的分布
第三節 使用銅鼓的族
第四章 迷人魅力
第一節 銅鼓造型藝術
第二節 銅鼓紋飾藝術
第三節 銅鼓雕塑藝術
第四節 銅鼓音樂藝術
第五節 銅鼓舞蹈藝術
第五章 娛神娛人:銅鼓文化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作為樂器的銅鼓
第二節 作為神器的銅鼓
第三節 作為重器的銅鼓
第六章 兩種生產:銅鼓文化的主要內涵
第一節 銅鼓文化與生殖崇拜
第二節 銅鼓文化與豐饒崇拜
第七章 薪火相傳: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第一節 銅鼓文化與人類文化多樣性
第二節 銅鼓文化的保護
第三節 銅鼓文化的傳承
後記

後記

千百年來,銅鼓文化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世代傳承,長盛不衰。由於工作的需要,銅鼓文化經常成為我們考察與研究的對象,從出土銅鼓到活態銅鼓文化,從漢族地區到少數民族村寨,從中國南方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我們都經常進行相關考察與研究。基於長期考察研究的積累,我們編撰了《銅鼓文化》一書,並有幸收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
《銅鼓文化》出版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肯定,認為《銅鼓文化》較好地把握住了銅鼓文化的主要特點和變遷脈絡,並注意到了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後來,在主持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項目“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主持“壯族銅鼓習俗”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及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我們又受地方政府委託主持“田林瑤族銅鼓舞”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同樣獲得成功,也一同開展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考察研究,並負責主持“銅鼓習俗”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相關工作。其間,對於銅鼓文化,我們又多了幾分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知,深深感受到銅鼓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以及銅鼓文化傳承發展的緊迫性。
於今,文化藝術出版社有意把《銅鼓文化》一書修訂再版,我們備感興奮。因為,這意味著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銅鼓文化,意味著銅鼓文化將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
我們的願望,依然是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引領讀者諸君在銅鼓文化的歷史長河遨遊,能夠使讀者諸君更多關注銅鼓文化,進而能夠為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最後,感謝文化藝術出版社給予《銅鼓文化》再次出版的機會,也非常感謝責任編輯為本書的順利再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蔣廷瑜 廖明君
2011年冬於南寧

序言

王文章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