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崑曲》主要內容包括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風之卷:中國崑曲的歷史行程、柳絮池塘淡淡風:崑曲的起源與形成、東方風來滿眼春:明清崑曲的發展興盛、昨夜西風凋碧樹:清代後期崑曲的衰落與分化、長風破浪會有時:由沒落到重振的近現代崑曲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崑曲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456頁
- 開本:16
- 定價:62.00
- 作者:鄭雷 王文章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952768, 9787503952760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崑曲》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言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第一章風之卷:中國崑曲的歷史行程
第一節 柳絮池塘淡淡風:崑曲的起源與形成
第二節 東方風來滿眼春:明清崑曲的發展興盛
第三節 昨夜西風凋碧樹:清代後期崑曲的衰落與分化
第四節 長風破浪會有時:由沒落到重振的近現代崑曲
第二章花之卷:中國崑曲的文學世界
第一節 不知近水花先發:明代崑曲的前期創作
第二節 千樹萬樹梨花開:明代崑曲全盛時期的創作
第三節 歌盡桃花扇底風:《長生殿》《桃花扇》與清代崑曲創作
第四節 春在溪頭薺菜花:近現代崑曲創作
第三章 雪之卷:中國崑曲的藝術風神
第一節 聞道仙郎歌白雪:崑曲音樂與演唱
第二節 飄然回雪舞風輕:崑曲演員與舞台演出體制
第三節 亂雪繁花千萬重:崑曲舞台美術
第四節 高韻最宜題雪贊:崑曲藝術理論
第四章月之卷:中國崑曲的文化意蘊
第一節 春花秋月何時了:崑曲與精英文化
第二節 月圓花好一般春:崑曲與民間文化
第三節 清歌一曲月如霜:崑曲與戲曲文化
第四節 何處春江無月明:崑曲與世界文化
參考資料
後記
第一章風之卷:中國崑曲的歷史行程
第一節 柳絮池塘淡淡風:崑曲的起源與形成
第二節 東方風來滿眼春:明清崑曲的發展興盛
第三節 昨夜西風凋碧樹:清代後期崑曲的衰落與分化
第四節 長風破浪會有時:由沒落到重振的近現代崑曲
第二章花之卷:中國崑曲的文學世界
第一節 不知近水花先發:明代崑曲的前期創作
第二節 千樹萬樹梨花開:明代崑曲全盛時期的創作
第三節 歌盡桃花扇底風:《長生殿》《桃花扇》與清代崑曲創作
第四節 春在溪頭薺菜花:近現代崑曲創作
第三章 雪之卷:中國崑曲的藝術風神
第一節 聞道仙郎歌白雪:崑曲音樂與演唱
第二節 飄然回雪舞風輕:崑曲演員與舞台演出體制
第三節 亂雪繁花千萬重:崑曲舞台美術
第四節 高韻最宜題雪贊:崑曲藝術理論
第四章月之卷:中國崑曲的文化意蘊
第一節 春花秋月何時了:崑曲與精英文化
第二節 月圓花好一般春:崑曲與民間文化
第三節 清歌一曲月如霜:崑曲與戲曲文化
第四節 何處春江無月明:崑曲與世界文化
參考資料
後記
後記
錢锺書先生在補訂本《談藝錄》的《引言》中嘗借僧肇《物不遷論》所記梵志“吾猶昔人、非昔人也”之語自解,稱新版《談藝錄》“猶昔書、非昔書”。推而廣之,這個提法其實可以涵括一切書籍的修訂。
這本《崑曲》原系應傅謹先生約請而撰寫,後列入浙江人民出版社“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於2005年3月出版。與出版社簽約時,原定由我的碩士學位導師顏長珂先生指導完成,出版之際,顏先生忽然提出撤銷他的署名。我覺得既已簽約,臨時改變似有未妥,再三勸說,先生以擇善固執的態度堅持己見,不為所動,神色鄭重地表示:“我不能在自己學生的書上署名。”乍聆此語,我一時競不知說什麼好。其實接受編撰任務後,先生亦曾為此準備資料,搜羅圖片,很費了一番心力,我具體執筆時,有部分章節還參考了他的《古典戲曲名作縱橫談》。先生完全可以坦然地按契約規定署名,然而他出於對學生的關愛,本著嚴格自律的精神,放棄了。近些年來,學界亂象紛呈,導師抄襲乃至剽竊學生論文的事時有所聞,而在我就讀和供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這種情況卻從未碰到過,究其原因,或與老一輩研究者篤實嚴謹的學風有關。顏長珂先生、我後來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傅曉航先生以及我在院中親炙過的林冠夫等先生,都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日常相處自然平和,親如家人,但一涉及學術問題便立即嚴肅認真起來,哪怕是最微小的疏漏也不肯放過。在這種氛圍中學習,首先得到的是一種品格的薰陶,其次才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我想,沒有這樣一種超脫功利的學術氛圍,或許也就沒有現在的這本《崑曲》了吧。
書稿寫作期間,除顏長珂先生外,傅曉航、林冠夫、劉禎幾位先生都曾慨然以多種書刊相借,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的吳秀慧老師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幫助。圖片編配過程中,車錫倫、陳四益、郭啟宏、楊連啟、曹鵑、馮濤、梁振才、王廷信、陳建軍、陸軍、谷芒、許健、余秉芹等先生都曾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楊連啟兄,連續多日代為掃描和整理圖片,且以他個人珍藏的部分劇照、戲畫相餉,為全書得以按時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勞。在河北拍攝相關圖像時,得到盧興華先生和梁振才兄的鼎力協助,還曾偏勞張成來先生往返驅車數百公里。凡此種種,皆足見良師益友助成之美意,自當銘諸肺腑。
《崑曲》初版問世以後,我參加了國家重點課題《崑曲藝術大典》的編纂工作,真正涉足崑曲苑囿,由偶然的遊園驚夢走上尋夢之旅。人之既深,所見稍廣,愈覺前此之作率爾操觚,倉促成稿,思慮欠精,論述未備,因而頗生悔意。今年文化藝術出版社計畫重版此書,我趁機改正了不少細節的疏誤,重寫了部分章節,又根據最新蒐集到的材料補充了一些內容。修訂中得到更多舊雨新知的指點和幫助,王馗、張乃鋒、詹怡萍幾位先生貢獻尤多,濟美增華,指瑕攻錯,情誼至可感懷。而李平、車錫倫、林東海、江巨榮、雷群明、王安葵、叢兆桓、周華斌、李一、沈崗、張少龍、曹鵑、張靜、孔祥勝、趙權利、吳瑞卿、徐小維、李彩標、歐陽強、王學鋒、張傑、祖京強、趙增利、萬素、劉冰冰諸位老師,或提供資料,或代核引文,或協同考察,或攝影相貽,出其所有,匡我不逮,使修訂得以在短期內順利完成。因知一藝之立,一事之成,固非一人之力能竟其全功。師友嘉惠,並志於此,聊見同聲相應,吾道不孤。
一位長者曾經深有感慨地對我說:“其實人一輩子能做的事很少。”初聞之下,惕然而驚,益自慚用心不專,多騖少成。這冊我原本不甚看重的舊作居然在七年後再版面世,可算是一個意外。驀然回首,初版與再版之間,也已經隔著一番小小的滄桑。因緣流轉,逝者如斯,現在竟憑著一冊小書捕捉住一絲追憶、幾許留痕,不能不說是生命中的一樁幸事,而其間的悲歡得失,有非言可喻者。此書引言部分的《空谷幽蘭》一圖出自當代國畫大家湯文選老先生之手,當時為了恰切展現崑曲優雅的品格,我斗膽請先生代為配圖,先生居然一諾無辭,令我喜出望外。數日後畫稿完成,我與梁振才兄在先生畫室觀賞良久,讚嘆不絕。因當日往外地出差,攜帶不便,所以暫將畫稿留在先生處,準備回京再取。先生午覺醒來,見畫作仍張掛壁間,誤以為我們不甚滿意,深感不安,於是重行構思,另成一幅,出神人化,更勝前作。這樣一位泰斗級的大畫家竟以如此謙抑的態度對待晚生後學的請託,其胸懷之寬廣、人品之高尚,在瞰名射利之風盛行的當世實屬罕覯。老輩風範,誠不可及。此書修訂再版之時,重理舊圖,幽蘭如昔,而先生下世已兩年有餘,前事歷歷,思之愴然。
周進生兄相知有年,彼此晤對久已脫略形跡,而在出版方面合作尚屬首次,但他工作態度的認真負責與耐心細緻,我是早就了解的。由他擔任此書的責編,是書之幸,更是我之幸。我對於自己的著述,一向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明知學識寡陋,難樹新義,卻還是希望能略窺玄奧,聊博讀者一粲。馬齒漸長,信心大減,豈敢再有奢望,只要不出現太明顯太低級的錯誤,就當額手稱慶了。
2011.12.14
雙子座流星雨划過夜空之際
這本《崑曲》原系應傅謹先生約請而撰寫,後列入浙江人民出版社“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於2005年3月出版。與出版社簽約時,原定由我的碩士學位導師顏長珂先生指導完成,出版之際,顏先生忽然提出撤銷他的署名。我覺得既已簽約,臨時改變似有未妥,再三勸說,先生以擇善固執的態度堅持己見,不為所動,神色鄭重地表示:“我不能在自己學生的書上署名。”乍聆此語,我一時競不知說什麼好。其實接受編撰任務後,先生亦曾為此準備資料,搜羅圖片,很費了一番心力,我具體執筆時,有部分章節還參考了他的《古典戲曲名作縱橫談》。先生完全可以坦然地按契約規定署名,然而他出於對學生的關愛,本著嚴格自律的精神,放棄了。近些年來,學界亂象紛呈,導師抄襲乃至剽竊學生論文的事時有所聞,而在我就讀和供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這種情況卻從未碰到過,究其原因,或與老一輩研究者篤實嚴謹的學風有關。顏長珂先生、我後來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傅曉航先生以及我在院中親炙過的林冠夫等先生,都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日常相處自然平和,親如家人,但一涉及學術問題便立即嚴肅認真起來,哪怕是最微小的疏漏也不肯放過。在這種氛圍中學習,首先得到的是一種品格的薰陶,其次才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我想,沒有這樣一種超脫功利的學術氛圍,或許也就沒有現在的這本《崑曲》了吧。
書稿寫作期間,除顏長珂先生外,傅曉航、林冠夫、劉禎幾位先生都曾慨然以多種書刊相借,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的吳秀慧老師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幫助。圖片編配過程中,車錫倫、陳四益、郭啟宏、楊連啟、曹鵑、馮濤、梁振才、王廷信、陳建軍、陸軍、谷芒、許健、余秉芹等先生都曾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楊連啟兄,連續多日代為掃描和整理圖片,且以他個人珍藏的部分劇照、戲畫相餉,為全書得以按時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勞。在河北拍攝相關圖像時,得到盧興華先生和梁振才兄的鼎力協助,還曾偏勞張成來先生往返驅車數百公里。凡此種種,皆足見良師益友助成之美意,自當銘諸肺腑。
《崑曲》初版問世以後,我參加了國家重點課題《崑曲藝術大典》的編纂工作,真正涉足崑曲苑囿,由偶然的遊園驚夢走上尋夢之旅。人之既深,所見稍廣,愈覺前此之作率爾操觚,倉促成稿,思慮欠精,論述未備,因而頗生悔意。今年文化藝術出版社計畫重版此書,我趁機改正了不少細節的疏誤,重寫了部分章節,又根據最新蒐集到的材料補充了一些內容。修訂中得到更多舊雨新知的指點和幫助,王馗、張乃鋒、詹怡萍幾位先生貢獻尤多,濟美增華,指瑕攻錯,情誼至可感懷。而李平、車錫倫、林東海、江巨榮、雷群明、王安葵、叢兆桓、周華斌、李一、沈崗、張少龍、曹鵑、張靜、孔祥勝、趙權利、吳瑞卿、徐小維、李彩標、歐陽強、王學鋒、張傑、祖京強、趙增利、萬素、劉冰冰諸位老師,或提供資料,或代核引文,或協同考察,或攝影相貽,出其所有,匡我不逮,使修訂得以在短期內順利完成。因知一藝之立,一事之成,固非一人之力能竟其全功。師友嘉惠,並志於此,聊見同聲相應,吾道不孤。
一位長者曾經深有感慨地對我說:“其實人一輩子能做的事很少。”初聞之下,惕然而驚,益自慚用心不專,多騖少成。這冊我原本不甚看重的舊作居然在七年後再版面世,可算是一個意外。驀然回首,初版與再版之間,也已經隔著一番小小的滄桑。因緣流轉,逝者如斯,現在竟憑著一冊小書捕捉住一絲追憶、幾許留痕,不能不說是生命中的一樁幸事,而其間的悲歡得失,有非言可喻者。此書引言部分的《空谷幽蘭》一圖出自當代國畫大家湯文選老先生之手,當時為了恰切展現崑曲優雅的品格,我斗膽請先生代為配圖,先生居然一諾無辭,令我喜出望外。數日後畫稿完成,我與梁振才兄在先生畫室觀賞良久,讚嘆不絕。因當日往外地出差,攜帶不便,所以暫將畫稿留在先生處,準備回京再取。先生午覺醒來,見畫作仍張掛壁間,誤以為我們不甚滿意,深感不安,於是重行構思,另成一幅,出神人化,更勝前作。這樣一位泰斗級的大畫家竟以如此謙抑的態度對待晚生後學的請託,其胸懷之寬廣、人品之高尚,在瞰名射利之風盛行的當世實屬罕覯。老輩風範,誠不可及。此書修訂再版之時,重理舊圖,幽蘭如昔,而先生下世已兩年有餘,前事歷歷,思之愴然。
周進生兄相知有年,彼此晤對久已脫略形跡,而在出版方面合作尚屬首次,但他工作態度的認真負責與耐心細緻,我是早就了解的。由他擔任此書的責編,是書之幸,更是我之幸。我對於自己的著述,一向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明知學識寡陋,難樹新義,卻還是希望能略窺玄奧,聊博讀者一粲。馬齒漸長,信心大減,豈敢再有奢望,只要不出現太明顯太低級的錯誤,就當額手稱慶了。
2011.12.14
雙子座流星雨划過夜空之際
序言
王文章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今天,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現在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今天,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現在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