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安順地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安順地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安順地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協調下,各有關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作為我國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工作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專門成立了相關的研究與職能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各地專家學者撰寫了這套具有權威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其中既包括已經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崑曲、古琴、木卡姆等項目,也包括更多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獨特風貌、豐富內涵,尚有待申報的項目。叢書著重反映這些文化遺產的基本風貌、表現形態、美學或工藝上的特點、歷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傳人,同時也簡要介紹了當地政府為繼承與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所做的工作和未來計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安順地戲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293頁
  • 開本:16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 作者:帥學劍 王文章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952517, 75039525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安順地戲》不僅有助於讀者認識與接近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將激勵當代人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緊密連線起來,開創中華民族更為燦爛的未來前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安順屯堡和屯堡人
第一節 安順市簡況及歷史沿革
第二節 屯堡、屯軍、屯田制
第三節 安順屯堡人與屯堡文化
第二章 安順地戲之源流
第一節 儺的流變
第二節 江南儺戲與安順地戲
第三節 有弋陽腔遺鳳的安順地戲
第四節 從弋陽武班看安順地戲
第三章 安順地戲的分布及風格特徵
第一節 分布情況
第二節 組織形式
第三節 服飾、道具
第四節 演出的時間和地點
第五節 聲腔與鑼鼓經
第六節 表演套路及隊形動作
第七節 劇本及特色
第八節 面具特色及雕刻藝人
第九節 演出的程式
第十節 東路地戲與西路地戲
第四章 安順地戲表演中的祭祀儀式
第一節 開箱
第二節 參廟
第三節 掃開場
第四節 掃收場
第五節 封箱
第六節 開財門
第五章 安順地戲赴外村演出的全套規儀
第一節 下帖
第二節 擇吉
第三節 辭寨
第四節 接風
第五節 正戲
第六節 掃場
第七節 回村
第六章 安順地戲的作用及價值
第一節 地戲與屯堡人的“家族本位”思想
第二節 地戲與屯堡人的宗教意識
第三節 關羽崇拜與屯堡人的“忠義”理念
第四節 安順地戲的價值
第七章 安順地戲的傳承人和現狀及其對策
第一節 安順地戲傳承人
第二節 安順地戲的現狀及其對策
第八章 安順地戲劇本選段
第一節 《四馬投唐》之“白壁關”
第二節 《三下河東》之“三女歸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我第一次看地戲表演,還是在稚童之時,那時叫“跳神”。安順地方風俗,大年初二要到祖墳上去祭奠拜年。每年這一天,父親就要帶著我們幾兄弟回老家大山村的祖屋住上幾天。記得是1947年回老家祭祖,一住就是五天。新鮮感使我和鄉下家門哥成天玩在一起,上山爬樹,下田捉蟲。聽說鄰村接了平壩天龍的來“跳神”,我纏著家門哥帶我去看。到了那裡,人山人海根本無法擠進去。還是比我大好幾歲的家門哥用“扛馬馬肩”的方式,讓我看了個痛快。那些戴著“鬼臉殼”的人唱些什麼,我一句也聽不懂,只覺得打得熱鬧,好玩。過了一會兒,兩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孩,也戴著小面具跳出來,咿咿呀呀地邊唱邊手拿小木刀比比劃劃,那稚嫩清脆的童聲,那靈活騰挪的身段,給我留下至今仍清晰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我在安順地區文聯工作。1989年,安順縣(安順市縣合併前)舉辦首屆地戲比賽,我以兼任地區劇協主席的身份參加了評審工作。這是我第二次看地戲演出。這一次就大飽眼福了,不僅看到了幾十個戲隊的精湛表演,與很多戲友交上了朋友;更以一種對地戲潛意識的喜歡,與地戲結下了不解之緣。接下來,無數次地陪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外國友人和北京、上海、中國台灣的專家學者到過蔡官、詹家屯、九溪、麒麟屯、頭鋪、張官、周官、雙堡等數十個村寨採風看地戲。特別是環境戲劇學家美國紐約大學教授謝克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田仲一誠、台灣“清華大學”教授王秋桂、韓國假面藝術館館長柳濟仁等世界知名人士一而再地來安順採風作地戲調查,更深深觸動了我,也使我對這一家鄉“土特產”從無知到略知,從一知半解到略知一二。後來,又相繼率領詹家屯地戲隊參加上海國際舞美藝術節,到過台灣作一個月的文化交流演出。觸動頗深的是在上海戲劇學院演出後,我與《貴州日報》記者羅馬一起拜訪了學院院長、著名戲劇大師黃貽鈞先生,他的一席話對我有很大震動。他認為“看了安順地戲,中國的戲劇史應該重新寫”,“安順地戲可以說是中國戲劇的歷史博物館”。大師的如此評價,可見安順地戲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安順地戲畢竟是農民的藝術,它的粗獷與簡約,它的古樸與土俗,過去總不為商賈市民所青睞、文人雅士所側目,以一種自生自滅的形態留存在屯堡村落中。我在與地戲和與地戲相關的人和事接觸中,不斷萌動著要把安順地戲以文字資料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心愿。也就從文聯到文化局工作的階段,有意識地收集了有關地戲的各種資料。雖然也寫過幾篇研究文章,但總未能系統、完整地介紹安順地戲。2001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在完成了《安順老房子》、《貴州圖像人類學視野中的——安順屯堡》、《屯堡文化研究與開發》幾本書的編著出版後,便著手《安順地戲》一書的編著,此書後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計畫,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心愿終可了結。
2011年9月末的一天,我正忙於《安順地戲本集》(共21部地戲譜書,約三百萬字,將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出版)的編校收尾工作時,接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編輯來電,告之《安順地戲》一書將由該社重新出版,請我務必於10月15日交稿。有鑒於時間緊迫,原書中所留下的遺憾,本可藉此機會給予彌補,但也只能就某些章節小作適當增刪了。此次增加的署名圖片,填補了原書的某些不足,藉此對提供圖片者表示衷心感謝。
安順地戲曾經輝煌過數百年,屯堡人所經營固守的這塊文化孤島,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今後怎樣我不得而知。但我們這一代人把它記載了下來,讓人們知道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總還有這么一朵浪花吧!
2008年3月15日
2011年10月10日修改

序言

王文章
伴隨著新世紀的開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總體上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來,並已發展為比較健全的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在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國務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公布了省級保護名錄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十多年前的單個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保護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認知和理解,人們越來越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程度、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圍繞著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方法和方針、原則逐步完善和確立。在總結保護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逐漸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的基本衍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既不是使它凝固不變,也不是人為地使之突變,而是要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去自然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遵循其本體規律。近些年來,我們提出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針對不同類型項日實施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在準確認識、總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徵的基礎上,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確立了保護工作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保護方針和原則的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是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機構隊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僅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4.3876億元;2012年,中央財政轉移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增長至6.2298億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葉l心,16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近十年來,北京和全圉各地陸續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保護成果展,對於社會公眾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意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兩三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2011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門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轟動,增強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意識。
六是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加強。2004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第一批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達36項,成為世界上人選項目最多的國家。201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北京)正式成立,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繼乏人、生存瀕危的境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仍存在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歌息、人亡藝絕的現象;在保護工作中,重開發、輕保護、輕傳承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地方對保護工作認識不到位,保護工作不落實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思想明確,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幹,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紮實、深入的開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的實施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以及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檢查,以便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會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顧總結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保護工作的基礎,或者說我們科學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律,不斷取得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是什麼,我想,首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學認知。今天,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整體性保護的情況下,更需要繼續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認真、科學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淵源,揭示它的價值,總結它的存在形態和演變歷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樣的調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性及其傑出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由此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關注、重視或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正是基於此,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或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者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編撰一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這次經作者重新修訂後納入現在這套叢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其項(書)目的選擇,則是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每個項目獨立成書,分批出版。第一輯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悠久博大、輝煌壯麗。
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該項目研究的專家學者或項目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項目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根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調查和深入研究,本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精神,詳盡梳理每一個項目的歷史淵源和沿革流變、分布區域和存續狀況,細緻描述它們的呈現形態,包括風格流派、技藝特徵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作品,並對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進行深入的闡發。這套叢書力圖以學術的權威性、敘述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成為廣大讀者全面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讀物,它的出版不僅有助於中國瀆者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為世界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一扇視窗。
是為序。
2012年5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