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樂鐘考古》是一本2023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卓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青銅樂鐘考古
- 作者:馮卓慧 主編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3973390
《中國青銅樂鐘考古》是一本2023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卓慧。
《中國青銅樂鐘考古》是一本2023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卓慧。內容簡介編鐘作為華夏禮樂文明的典型器物,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因其物理性能的相對穩定,以及套用範圍和組合形式等制度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對先秦的歷史...
2023年3月,河南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訊息,三門峽陝州城墓地遺址發掘570座古墓葬,共出土3組青銅編鐘,是三門峽正式建市以來首次發現戰國銅編鐘。倒賣事件 2020年10月底,被告人陳某旺在自己承包的山地中挖掘出了9個青銅編鐘帶回家裡。後經鑑定,該9個青銅編鐘系一組編鐘,整體為國家二級文物。被告人陳某清得知後,...
聖水寺文管所工作人員經測量,該青銅甬鐘高37.5厘米、最大口徑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約6.5公斤。漢中市考古隊初步認為此甬鐘應從漢江上游沖卷至此,為戰國時期青銅甬鐘,這次出土的青銅甬鐘在南鄭縣極為罕見,堪稱“國之瑰寶”,填補了南鄭縣館藏文物青銅甬鐘的空白。考古研究 甬鐘來源 陝西漢中地區之前從未發現...
《中國青銅樂鐘研究》是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荃有。內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隸屬中國音樂史方向的博士學位論文,其意在探索我國青銅樂鐘的發生、發展、演變,直至輝煌、衰落,而後重獲“新生”的歷程。全文依據樂鐘的發展脈絡,共分五部分進行了論述:首先,在探索青銅樂鐘的發生與初期階段樂鐘的編列...
古青銅樂器大致可分鐃、鉦、句鑃、鐸、鈴、鐘和鼓等七類。湖北隨州出土的整套編鐘最為珍貴。時代標誌 青銅的出現是文明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據考古發現,早在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 地區就已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銅文明基礎之上的洛陽古代音樂文化,並肇始了中國傳統音樂最早...
隨葬品還有大量的青銅禮樂器和玉器。青銅禮樂器有鬲、方壺、豆、盤、方甗、尊、爵、觶、方彝等和編鐘、編磬等,還有兵器和車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組佩,死者腰身部位還發現一組珍貴的腰帶飾。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集鐵、銅、玉三種材質為一體,製作精美,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
山西長治分水嶺12號、25號墓、輝縣趙固第1號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20世紀20年代發掘的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陵所出銅器群,20世紀20年代發掘的洛陽金村古墓中的戰國中晚期青銅器等都是這一時期考古發掘出的重要墓葬。能代表戰國中期器群的,當首推中山王墓所出土的器。安徽壽縣李三孤堆被盜掘的楚王楚杵墓內出土器物...
白巍,通選課《中國美術史》,2002年9月。〔玉〕上古,人們認為玉即“美石”——色澤鮮艷,手感光滑的石頭。最貴者為翠色。具有透、潤、柔、溫涼的特點。龍形玉飾——反映了古代龍與豬的相似性。考古實證:碧玉龍,玉豬龍,鬣吻俱備。〔青銅〕1。從原始時代的代表材料彩陶,發展到先秦時代的代表材料青銅。2...
簋(guǐ) 盛食器,禮器。流行於商代至到戰國時期。形似大碗,圓口,雙耳,圈足。《周禮·地官·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青銅簋造型多樣,早期無耳,後來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圓身方座簋。重要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與奇數鼎同時出現。簠(fǔ)盛食器...
隨葬品還有大量的青銅禮樂器和玉器。青銅禮樂器有鬲、方壺、豆、盤、方甗、尊、爵、觶、方彝等和編鐘、編磬等,還有兵器和車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組佩,死者腰身部位還發現一組珍貴的腰帶飾。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集鐵、銅、玉三種材質為一體,製作精美,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
青銅鐘是中國古代常見打擊樂器,處於西周早期,它是從鉦演化而來,形制上可分為甬鐘和鈕鐘。青銅鐘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常見的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早期,其形式是從鉦演化而來。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個可懸的柄。從青銅鐘的形制上可分為兩種,即甬鐘和鈕鐘,甬鐘的懸掛方式為斜掛,而鈕鐘...
秦樂府鐘為秦代的青銅器,1976年2月出土於秦始皇帝陵園西側內外城垣間的飤官遺址,現收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樂府鐘為青銅所鑄,帶有鼻鈕,紐上刻銘“樂府”二字。通高13.3厘米、兩銑間7.2厘米、鼓間5.8厘米、舞修6厘米、舞廣4.8厘米。此鐘器形完整,長方形紐,泡形枚,內壁有音脊4個,前、後壁左、...
羊角鈕銅鐘,因頂部兩側歧出羊角狀鈕而得名,屬中國先秦樂鐘體系,是一種地方型樂鐘。因為常用在祭祀活動中,也是一件青銅禮器。在中國境內,羊角鈕銅鐘主要發現於雲貴高原及兩廣、湖南等地,集中分布在元江、西江和湘江流域;而越南北部的東山文化區也發現不少羊角鈕銅鐘 。由於羊角鈕銅鐘常與銅鼓一起出土,有學者...
但是早期的編鐘,並未用來演奏完整的曲調,而主要用以演奏旋律中的骨幹音,以加強節奏,烘托氣氛,誠如《國語·周語》中所說“鐘不過以動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的情形。演奏旋律的主體樂器,應是琴瑟笙管類樂器。所以,考古發現自殷商至西周穆王時期的鐘類樂器多為三個一組,溫縣殷鐃等即是實證。至...
他說,這一階段的編鐘存世很少,如此時代鮮明、有長篇銘文、保存完整的成套編甬鐘是目前所知惟一標本,在歷史學、考古、音樂學研究上均具有典型意義。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1號鐘高51.8厘米,銑間30.4厘米,重15.4千克 2號鐘高49.8厘米,銑間28.9厘米,重15.4千克 3號鐘高45.6厘米,銑間27.5厘米,重12...
最開始,考古隊員們是在積水面上驚喜地發現3個木架上分別掛著3組青銅鑄造的編鐘。木架下面還有幾層,水下會不會有更多更大的編鐘呢?譚維四判斷,槨室深3.3米,現在剛剛露出1米左右,下面還有2米多深的積水,水下肯定有支撐物。透過水麵的波光,他隱約看到了巨大的影子。由於擔心鐘架失去平衡造成倒塌,譚維四...
鐘有特鐘和編鐘之別,特別人的鐘叫特鐘,能單獨的懸在架上。成組依大小次序懸在一個架上的是編鐘,大小和它的高低音有關係,有的十六個為一組。現存的鐘有西周初期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較盛行。鐘用木槌敲擊演奏,考古發現的編鐘,有槌同時出土。形制 鐘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帶高的筒形紐,鐘的下口兩邊...
1978年1月的一天,陝西寶雞太公廟村的村民在村中取土時,忽然發現了一個地窖,地窖里藏有幾件青銅器。大伙兒不敢耽擱,急忙向上級報告。很快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前來保護現場,考古隊也隨後趕到,對這處窖藏進行了考古發掘。秦公鎛便在其中。文物造型 秦公鎛通高75.1厘米,鎛身高53厘米,舞寬30.4 X 26厘米,重...
曾侯乙編鐘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3日的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編鐘,或將改變對鐘的起源的認識。文物展出 2022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單元展出了壽縣蔡侯墓出土的幾組代表性青銅器,包括編鐘 等。
“金”與“尃”聯合起來表示“鑄刻有花紋圖案的鐘”。而一般的銅鐘器身外表光滑,沒有任何紋樣。 簡介 鎛鐘,青銅制,其特點是環鈕、平口、橢圓形或合瓦形器身。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鐘懸上,又稱‘特鐘’。它相對編鐘言,後者為編...
《應侯鐘》銘文多“雁”字,《路史·國名記·戊》釋:“雁,今作應。發展歷史 ”從中國古文字“六書”的造字方法來說,依清代學者王國維的解釋,“雁”與“膺”、“應”是互通而同意的,都從鳥從月(肉)。從古音韻方面講,它們是同音同聲,是符契約音同韻相轉的音變規律的。從古文字考古學的角度看,...
1圓壺、1豆,每坑31件(照片)。樂器坑每坑有鎛鐘一套4個,釼鐘2套10件,均分三排放置(照片),樂器坑中一般都有掛鐘的木質橫樑和放置在左右兩端的木質編鐘架與之相伴。這次發現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以上三處遺址,合一國三社禮制,因這三處遺址均未發現宗廟建築特徵,當是社稷遺址。
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
2002年底,考古學家對九連墩一號、二號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墓中出土了5000餘件(套)精美文物。這座楚國高等級貴族大墓的年代在戰國中晚期,墓主人的身份約為“大夫”一級。經人骨鑑定,1號墓主為男性,年齡35-40歲左右,2號墓主為女性,年齡在26-30歲左右。兩個墓葬並列的組合是楚墓中常見的夫妻異穴合葬墓...
銅甬鐘 銅甬鐘是戰國中晚期(距今約2320年)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樂器,通高67.8,舞修21.9,銑間24.6cm 出土環境 九連墩1號幕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