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年志願團標誌說明:標誌的整體構圖為心的造型,同時也是英語“青年”(YOUTH)的第一個字母Y;圖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鴿子的造型,與紅色的背景構成愛心圖案。標誌寓意中國青年志願者向社會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奉獻一片愛心,伸出友愛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來,表現青年志願者“熱心獻社會,真情暖人心”的主題。
基本情況
1998年8月,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正式成立,負責規劃、協調、指導全團的青年志 願服務工作,承擔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秘書處的職能。為使志願服務落實到基層,深入千家萬 戶,從1995年開始進行了社區青年志願者服務站建設工作。全國已建立社區青年志願者 服務站24000多個,"一助一"服務對子達到250萬對,各地還建立了一大批青年志願者服務基地 、服務廣場。10多萬支志願者服務隊組成的青年志願服務基層組織網路己見雛型。以1999年8 月廣東省人大通過的國內第一部青年志願服務條例為標誌,青年志願服務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
服務區域
近幾年來,青年志願者行動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在農村扶貧開發、城市社區建設、環境保 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社會公益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點服務項目。
1.青年志願團"一助一"長期結對服務計畫。這項計畫以孤寡老人、殘疾人、生活困難的離退 休人員和下崗職工、特困學生、國家優撫對象等困難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團組織和青年 志願者組織牽線搭橋,在青年志願者和服務對象之間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係,為困難民眾提供 力所能及的服務和幫助,成為青年志願者行動深入基層、深入人民民眾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 工作。
2.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這項計畫從1996年開始實施,採取公開招募、定期輪換 、長期堅持的接力機制,組織動員青年志願者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農業科技推廣、
醫療衛生 等方面的服務。四年多來,共動員組織了6810人次青年志願者參與了服務,目前有2310多名青 年志願者在160多個貧困縣開展服務。從1998年6月開始,團中央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組建 了扶貧接力計畫研究生支教團,全國36所重點高校推薦的免試研究生中招募了394 名志願者,赴16個國定貧困縣從事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
3.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這項活動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 聯合實施,自1994年以來,每年組織動員近百萬名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深入農村基層和受災地區 ,發揮自身的知識智力優勢,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掃盲和文化、科技、衛生服務,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4.保護母親河"中國青年志願者綠色行動營計畫"。這項工作以"勞動、交流、學習"為主題, 通過組建綠色行動營、建設綠色行動基地,集中組織青年在重點區域開展植樹造林、沙漠治理 、水污染整治、清除囪色垃圾等環保志願服務活動。1999年6月,首期項目河北豐寧營正式啟 動,不到半年時間就吸引了全國19個省區市及英、法、德、日、土耳其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1 000多名志願者在車寧沙化區整地造林1500餘畝,挖土石方5萬方,回填土3.75萬方。
內蒙古達里諾爾、
黃河萬家寨、四川
廣安鄧小平故居、
浙江楠溪江和合州、吉林
延吉等項目正 陸續啟動。
精神
遵循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
事跡
社會福利
給社會弱勢群體送去了溫暖和愛心,讓他們體會到了我志願團的真誠與關懷。
孤殘之家
主要為這些兒童輔導功課、交授手工製作、繪畫、表演等方方面面的趣味活動。我們想通過此活動給孤殘兒童之家的小朋友們帶去快樂,獻上我們的愛心,呼籲更多的人去關愛孤殘兒童,讓他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里的關愛和溫暖,讓他們健康成長。
特殊兒童教育
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團開展了以圍繞特殊兒童教育為主題的志願服務活動,志願者來到特殊兒童學院為他們交授手語,簡單的數學知識,通過簡單的手工製作來培養這些智殘兒童的動手能力。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志願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身體健全是無比幸運的,也讓我們的志願者對他人對自己更加珍愛
關愛留守兒童
重慶市永川區的雙石國小,黃瓜山國小、粽粑國小、萬壽國小、板橋國小等地方都留下我我校志願者的腳步,志願者們利用每周六的休息時間在11:30至04:30,25名志願者驅車一個小時去到15名留守兒童的家裡為他們輔導功課,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同時在輔導的期間還會幫著他們做一些日常的家務,讓他們體會到了我們志願者對他們的關愛與溫暖。光一年時間累計服務時間達3200多個小時,累計服務次數達700多次。
義務支教
重慶市中國青年志願者與重慶市永川區萬壽國小開展綠葉支教“志願者走進國小課堂”的志願服務活動,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志願者在每周四中午01:00至01:40給萬壽國小的5個班級交授課外知識,分別有:“科普知識、陽光體育、手工製作、希望英語”每個班又3名志願者負責。活動得到了校方認可,計畫於今後對萬壽國小全校17個班級開設興趣培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