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研究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向陽。

基本介紹

  • 作者:鄧向陽
  • ISBN:9787564806880
  • 頁數:191
  • 定價:28.00元
  • 出版時間:2012-5
內容介紹
中國電影產業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電影產量位居世界前三位,影院銀幕數量居於世界前列,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收入也已連續幾年超過進口分賬大片。但是,與美國等電影大國相比,中國電影產業還存在產業規模小、電影企業競爭力弱、電影創新能力弱等諸多問題。導致中國電影產業出現這些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本書主要從中國電影產業體制改革所帶來的市場結構變化角度,運用西方產業經濟理論中有關市場結構的基本理論,研究電影市場結構對電影企業技術創新、非主旋律電影和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績效的影響。從基本的邏輯結構來看,鄧向陽所著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研究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電影產業市場結構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對中國電影市場結構現狀,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結構對電影技術創新、中國非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和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第三部分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國電影產業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建議。
電影產品是一種內容產品,也是一種信息產品,因而大多數國家將電影產業歸入文化產業或內容產業等新興產業之中。這是因為電影是一種特殊產品,它同時具有經濟屬性、藝術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社會主義的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目前面臨外國強大的文化輸人,尤其要注意協調好電影產品三種屬性之間的關係。為此,《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在分析電影市場結構對電影技術創新影響的同時,將電影分為主旋律電影和非主旋律電影,並分別探討電影市場結構對兩種類型電影內容生產的影響。
電影產品是一種文化產品,具有信息資源的生產特徵,電影生產並不完全受自然資源稀缺性的制約,同時電影也是一種著作權產品,具有邊際成本極低、平均成本遞減的特徵。根據競爭性壟斷市場結構的構成條件,電影產業市場結構更適合形成一種競爭性壟斷型。但是,本書通過歷史方法和量化實證研究方法得出結論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結構還不是一種真正的競爭性壟斷型,而只是準競爭性壟斷型。其主要原因是當前中國電影市場還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壘和壟斷行為,電影創新還不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中國電影的準競爭性壟斷市場結構內,電影製片業的產量集中度與票房收入集中度產生背離,中國發行公司和院線公司市場集中度較高,但影院市場集中度較低;中影等少數幾家大型電影製片企業和院線公司略顯規模經濟效應,但中國發行公司和影院的規模經濟效應並不明顯;中國電影產品的差異性增強,但也還存在新的類型影片發展緩慢、同種類型影片的內容題材和創作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主旋律電影的類型化發展受到制約等一些問題;中國電影市場壁壘正在逐步降低,但電影發行和院線市場的進入壁壘還較高,內容審查和電影評審成本過高導致中國電影市場壁壘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競爭的發展。
本書認為中國電影產量的市場集中度指標與電影產業技術創新並不存在正向關係,而呈反向關係,結論並不支持市場集中度越高,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越高的觀點。但是,從電影票房收入集中度來看,本書的結論又支持市場集中度與企業技術創新呈正相關的觀點。從表面上來看,這兩者似乎存在矛盾,但實際上正好反映當前我國電影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的現狀。因為當前中國電影市場還存在局部的過度競爭,而大規模電影集團又基本控制了中國數字電影技術,許多小型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的數字電影很難進入影院。不難看出,過低的市場集中度所表現出來的過度競爭,對中國電影技術創新的長期發展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電影企業規模來看,無論是電影企業技術過程創新還是產品創新,大規模電影企業都占絕對優勢,中小規模電影企業總體創新能力較弱。根據市場壁壘降低給電影市場所帶來的變化,本書的結論認為,無論從電影製片業數量的變化、影院數量的變化,還是從進口影片數量的變化角度來分析,電影市場壁壘的降低都有利於電影產業的技術創新。
在有關電影市場結構對非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影響的研究中,本書用歷史方法分析認為;由於政府過多的行政力量存在,過高和過低的電影製片業市場集中度都不利於非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從電影企業規模角度來看,電影企業的規模大小與非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並支持經濟學理論關於大規模企業規模經濟效應和生產效率相應較大的觀點。本書結論也認為,市場壁壘的降低有利於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的進入,不僅不會產生“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而且會對中國非主旋律電影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研究結論支持市場壁壘降低、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有利於中國非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的觀點。
2003年以前的中國電影製片業雖然市場集中度較高,但不足以說明其對中國主旋律電影產生正面影響,因為這只是當時中國電影體制改革初期和過渡期的一種特殊現象,主旋律電影的迅速發展主要受益於政府的扶持行為;而2003年以後隨著電影製片業市場集中度快速下降,主旋律電影市場並沒有產生良性競爭,反而出現過度競爭,並逐漸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發展的障礙。本書結論認為,大規模電影企業與中小型電影企業對中國主旋律電影內容生產起相同的作用,大規模電影企業的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和品牌效應有利於主旋律電影生產,而主旋律電影的多樣化和創新又需要更多的中小型電影企業的參與。中國電影市場壁壘的降低,促進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生產主體的多元化,更多的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市場,對中國主旋律電影生產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書最後簡要分析了幾個主要電影大國的電影產業政策,提出中國電影產業政策調整要立足於維護本國利益和民族利益,根據後發國家的實際情況,以最佳化電影市場結構為目的,並符合國際慣例。首先,要進一步降低電影市場壁壘,但要制定相應政策來抑制過度競爭;其次,要在支持電影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制定具體的措施扶持創新型中小型電影企業的發展;再次,要制定相應的電影反壟斷政策,規範電影市場競爭秩序;最後,建議將電影審查制度納入電影產業政策體系,制定適度的主旋律電影扶持性產業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