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2》是《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的續篇,從電影的發端開始,選取一些重要的電影現象、電影人、電影作品,從電影史學史和史學範式的角度,進行了較為專門的觀照和闡發,力圖在此基礎上重構中國電影史。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曾獲北京大學朱光潛獎教金與“十佳教師”稱號。兼任《電影藝術》雜誌編委以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理事、中國電影博物館藏品鑑定委員會委員等。人選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主要研究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與中外電影關係。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學術著作8種。其中,《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國電影:歷史撰述的開端
第一節 影戲溯源考
第二節 影業發展論
第三節 電影進化史
第二章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
第一節 從“荷萊塢”、“荷來胡特”、“花塢”到“好萊塢”
第二節 好萊塢的中國影迷
第三節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
第三章 中國早期電影敘事的優良傳統
第一節 中國早期電影:民族民間故事的引入
第二節 “故事”的生產:曲折的情節設定和動人的情感訴求
第三節 “故事”的消費:類型期待視野和故事消費心理
第四章 “滿鐵”時事映畫中的“王道樂土”論述
第一節 “滿鐵”時事映畫的研究狀況與拓展契機
第二節 “滿鐵”與“滿鐵”時事映畫
第三節 淪陷的光影之《燦爛之滿洲帝國》
第五章 馬徐維邦:中國早期恐怖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節 馬徐維邦:一個作者的誕生
第二節 《夜半歌聲》:一種類型的崛起
第三節 馬徐維邦與中國早期電影史
第六章 武兆堤與新中國電影的英雄敘事
第一節 從舞台英雄到銀幕英雄:武兆堤的艱難轉型
第二節 從《地下尖兵》到《七天七夜》:武兆堤的“創作曲線”
第三節 《英雄兒女》:作為經典的英雄敘事
第四節 從《沙家浜》到《山重水複》:武兆堤的英雄變奏
第七章 《舞台姐妹》作為電影經典的生成機制與歷史命運
第一節 從故鄉戲曲到民族徵象:《舞台姐妹》中的越劇
第二節 從“做戲”到“做人”:《舞台姐妹》中的“舞台”
第三節 從感情之“變”到命運之“變”:《舞台姐妹》中的“姐妹”
第八章 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
第一節 露天電影:電影放映在特定時空中的特殊表現形態
第二節 中國露天電影的運作方式及其發展軌跡
第三節 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
第九章 “後九七”香港電影的時間體驗與歷史觀念
第一節 “後九七”香港電影:電影中的“時間裂隙”
第二節 特殊命題:記憶與失憶、因果與循環
第三節 缺失感:懷舊的無奈與懷疑的宿命
第十章 台灣電影的“成長論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質
第一節 身體:惡魔的恐懼
第二節 性向:愛與放逐
第三節 族群:“在地”的美麗與憂傷
第十一章 台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
第一節 台港電影:從“自我”到“他者”
第二節 走向“中國電影”的台港電影
第三節 台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從權威話語到個性陳述
第十二章 國產大片:史詩格局的漸顯
第一節 “大片”情結與“史詩”意識
第二節 《投名狀》與《集結號》:戰爭電影的時空架構及其史詩格局
第三節 國產大片:以動人的情感和壯闊的詩意拯救陷落中的歷史
第十三章 大型國企:電影體制的改革思路與發展前景
第一節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規模化的企業集團
第二節 走向戰略聯盟與產業集群
第三節 在戰略聯盟、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尋求價值創新
第十四章 從“亞洲的電影”到“亞洲電影”
第一節 “亞洲電影”的提出
第二節 中國與亞洲各國的電影合作
第三節 亞洲電影的崛起與“亞洲電影”的共識
第十五章 電影批評:溝通政界、業界、學界與媒介的嘗試
第一節 “大片”的可能性
第二節 “主流”的限度
第三節 “個性”的突圍
第四節 好萊塢的中國功夫
第十六章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
第一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經典範式
第二節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
第三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新的歷史可能性
第十七章 重構中國電影
第一節 作為學術的電影史研究與電影史研究的學術史
第二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問題的核心:走向中國電影史學術史
附錄:“《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中國電影1928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