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

《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由自然資源部印發,將全國陸域生態系統在不同區域尺度上進行綜合分區,旨在夯實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基礎,為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等工作提供國家統一的基礎性框架,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供技術支撐。

發展歷史,試行全文,

發展歷史

2023年,自然資源部印發《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自然資辦發〔2023〕19號,以下簡稱《分區方案》)。

試行全文

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
自然資源部
二〇二三年五月
前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對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作出了部署要求。黨的二十大對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為認真履行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夯實技術工作基礎,自然資源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開展了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工作。分區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借鑑了中國生態地理分區、近海生態分區、氣候區劃、植被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等成果和美國、加拿大生態區劃框架等方法,分析了氣候、地貌、土壤、植被、地質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生態地質調查、地下水資源調查、地理國情監測、高解析度遙感影像、數字三維模型等多類型、多時相、高精度的自然資源時空數據,並在全國構建了數千個植被-土壤-風化殼-基岩一體化的野外觀測實測點,採用自上而下、逐級嵌套方式開展不同尺度分區,利用空間分析技術、遙感綜合判釋技術和野外實地驗證,多方案比對綜合確定分區,將全國陸域(不含港澳台地區)生態系統在不同區域尺度上分為一級生態區6個、二級生態區47個、三級生態區233個。
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是一項基於自然與人為要素的重要基礎性技術工作。其在目標定位上,面向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履行的技術支撐需求,旨在為分區分類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等工作提供技術性基礎框架和參考。分區成果可服務於生態監測站網布設、生態問題識別監測、重大生態風險預警、生態恢復力評價與模擬、生態修復參考系設定、基於自然的區域生態修復導則制定、分類施策開展生態修復、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價、生態保護修復狀況公報編制等;在分區因子綜合分析上,突出地上、地表、地下自然要素一體化考量,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為統一基底,採用高精度、現勢性強的自然資源時空數據,充分分析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連續性和生態相似性、分異性特徵,並與“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自然格局相銜接;在分區的命名和生態保護修復主要方向上,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相關重要規划進行了銜接。
本分區不涉及國土空間利用和管控規則,服從國土空間規劃對生態保護修復的統籌布局和管控要求。
本分區為試行,隨著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工作的深入和相關技術的提高,將適時進行最佳化修訂。
目 錄
一、 總體要求....................................................................................... 2
(一) 指導思想............................................................................. 2
(二) 基本原則............................................................................. 2
二、 分區方案....................................................................................... 3
(一)一級生態區........................................................................... 3
(二)二級生態區........................................................................... 5
(三)三級生態區.......................................................................... 11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統籌考慮生態特徵、生態稟賦、生態機理和土地利用等因素,開展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為科學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監測評價預警工作等提供技術性基礎框架和參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助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二)基本原則
1. 科學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分區立足我國自然地理格局、遵循生態系統演替內在規律,借鑑國內外生態區劃理念,根據生態區域內相似性、區域間分異性,保持自然地理單元的相對完整性、連續性。
2. 綜合性與主導性相結合。從滿足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需要、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出發,一體化考量地上、地表、地下自然各要素,進行不同區域尺度綜合分區。
3. 實用性與協調性相結合。分區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等,作為分區分類科學開展生態修復、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的基礎框架和參考。分區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4. 空間化與現勢性相結合。分區與國家土地利用現狀相銜接,分區邊界利用空間分析與遙感技術手段,根據生態綜合特徵和地理邊界確定,隨著技術水平和監測能力的提高,分區邊界的確定將更加精細化。
二、分區方案
(一)一級生態區
一級生態區共6個(圖1),旨在為國家巨觀尺度生態安全風險評估提供基礎框架,劃分依據主要考慮季風氣候影響程度及溫度水分差異、現代地勢輪廓及大地構造格局、生態系統景觀差異,並與“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自然格局相銜接。分區命名方式為大地理位置+生態區,分為東北生態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及川滇重點生態區、東南生態區、青藏高原生態區、西北生態區。
一級區編號
一級區
名稱
一級區基本特徵與主要保護修複方向
1
東北
生態區
屬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位於天山—興蒙造山系東段,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區內自然生態系統占比63%,自然植被類型以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為主。本區生態問題主要為森林帶屏障功能需要提升,長期受高強度採伐利用或自然災害形成的次生林結構不合理、穩定性較弱,凍土區沼澤濕地退化較嚴重,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占黑土地總面積19.86%、土層變瘠薄,土地沙化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存在礦產資源開採破壞生態系統等問題。本區著眼於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促進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生物多樣性恢復,保護黑土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築牢我國東北生態安全螢幕障。
2
黃河
重點
生態區[1]
屬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和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位於華北陸塊區,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黃土和第四系沖洪積物廣泛分布,生態基質不穩定。本區自然生態系統現狀占比為51%,自然植被類型以闊葉林和草原為主。區內生態本底脆弱、水資源短缺、水源涵養能力低,生態系統不穩定,土地沙化程度較嚴重,水土流失問題突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下游生態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濕地萎縮,礦山開採對生態系統破壞程度高、治理難度大。本區著眼於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提升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3
長江及
川滇
重點
生態區
屬東部濕潤季風氣候,主體位於揚子陸塊區,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岩溶地貌廣泛分布。本區森林生態系統現狀占比57%,自然植被類型以闊葉林為主。區內生態問題主要為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系統退化,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問題較嚴重,石漠化土地面積近10萬平方千米,礦山開發對生態破壞較嚴重。本區著眼於提升長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鞏固和增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功能,推動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恢復、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和礦山生態修復,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4
東南
生態區
屬東部濕潤季風氣候,位於武夷—雲開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丘陵地貌類型構成。本區森林生態系統占比65%,自然植被類型以闊葉林為主。本區生態保護修復空間與利用空間矛盾較為突出,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狀況突出,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足,人工林占比接近50%,紅壤區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礦山開採對山體和植被破壞較為嚴重。本區著眼於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推進山系、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提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承載力。
5
青藏
高原
生態區
屬高原高寒氣候,位於西藏—三江造山系和秦祁昆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高原等地貌類型構成,冰川和多年凍土廣泛發育。本區自然生態系統現狀占比約為99%,自然植被類型以高寒草原、草甸為主。受氣候變化與人為因素雙重驅動下造成的生態風險加劇,40年來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增加趨勢,沙化土地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局部地區礦山開發造成生態系統破壞。本區著眼於青藏高原草原、森林、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加強草原黑土灘化和沙化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加大冰川雪山、水源涵養林封禁保護,加強冰川、雪線、凍土動態監測,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生態服務功能。
6
西北
生態區
屬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位於天山—興蒙造山系西段和塔里木陸塊區,主要由高原、山地和盆地等地貌類型構成,第四系風積物、沖洪積物等鬆散堆積物廣泛分布,生態基質不穩定。本區自然生態系統占比為93%,自然植被呈地帶性分布,由東至西依次為森林、草原和荒漠。區內生態系統敏感脆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積廣闊,沙化土地面積約11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68%,部分河流斷流、湖泊濕地萎縮甚至乾涸,礦產資源開採對生態系統破壞較突出。本區著眼於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區域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加強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統籌開展退化草原修復、河湖濕地修復、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螢幕障。
(二)二級生態區
二級生態區47個(圖2),是一級生態區的進一步劃分,主要面向區域景觀尺度生態問題與風險監測評價,以及生態結構、格局、質量、功能等方面的生態修復成效評價。劃分依據主要考慮大地貌組合類型特徵、生態系統類型及其組合特徵、區域斷裂及成土母岩(質)型特徵。分區命名方式為大地貌類型+生態區,並在一級分區的基礎上進行分級編號,如1.1大興安嶺生態區。
二級區編號
所屬
一級區
二級區
名稱
二級區基本特徵
1.1
東北
生態區
東北
生態區
大興安嶺
生態區
屬寒溫帶濕潤和中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30~56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多年凍土廣泛分布,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唯一的寒溫帶針葉林區,是黑龍江、嫩江等水系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2
小興安嶺
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72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和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為主,不連續島狀多年凍土主要分布於北部地區。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闊葉紅松林主要分布區,也是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的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林產品提供功能。
1.3
三江平原
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20~8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黑土、白漿土、暗棕壤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由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是我國東北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區和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4
長白山
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1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完整的森林垂直帶譜,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也是鴨綠江、圖們江和松花江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5
松嫩平原
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80~76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鈣土、栗鈣土等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之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水土保持功能。
1.6
遼河
生態區
屬中溫帶半乾旱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30~79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栗鈣土、栗褐土、風沙土等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功能。
2.1
黃河
重點
生態區
黃河
重點
生態區
魯中—
膠東丘陵
生態區
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粗骨土、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
2.2
華北平原
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和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為450~10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土壤以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
2.3
燕山—
太行山
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在370~700毫米。本區位於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地貌類型以中山地貌為主。土壤以褐土、黃綿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黃土高原森林草地與華北平原落葉闊葉林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海河及其他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
2.4
汾渭盆地
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450~69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褐土、黃綿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黃河中游光、熱、水土條件匹配最好的區域,利於工農業開發,是我國中部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城市群分布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
2.5
黃土高原
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00~6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等黃土地貌為主。土壤主要以黃綿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質地疏鬆,極易滲水,抗侵蝕能力弱,易產生水土流失。本區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2.6
鄂爾多斯
高原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地貌類型以台地、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棕鈣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生態脆弱敏感區,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功能。
2.7
賀蘭山—河套平原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40~39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棕鈣土、灌淤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交錯帶,生態脆弱敏感,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2.8
秦嶺北麓
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為490~83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整體山勢呈西高東低。土壤以褐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中等風化型為主。秦嶺高大山體阻隔了南方水汽北移和北方冷空氣南下,是我國重要的氣候分界線,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重要分水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
長江及川滇
重點
生態區
長江及川滇
重點
生態區
蘇皖沿江—長江
三角洲
平原
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90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水稻土和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為長三角城市群集中分布區,是我國著名的水稻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
3.2
長江中游
平原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690~20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水稻土、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河網稠密、湖泊眾多,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3
黃山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00~24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新安江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
3.4
羅霄山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4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湘江、贛江等水系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功能。
3.5
大別山
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棕壤、粗骨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南北兩側水系豐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6
秦嶺南麓—大巴山
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15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岩溶地貌廣泛分布。土壤以黃棕壤、石灰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戰略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7
武陵山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00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黃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8
雪峰山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300~19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是雲貴高原到江南丘陵的過渡帶。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較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植被具有較明顯的垂直帶譜,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9
湘中—
桂林盆地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和盆地等岩溶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湘江、灕江重要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3.10
貴州高原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50~18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和石灰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風化速率慢,成土能力低,土壤厚度小且分布不連續。本區有獨特的岩溶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1
四川盆地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80~15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丘陵、中山和低山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中國西南重要的水稻、油菜籽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
3.12
川西南—滇中高原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5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等岩溶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石灰土和黃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3
滇西南
山地
生態區
屬南亞熱帶和邊緣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00~23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植被垂直分帶性較為明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1
東南
生態區
浙閩—
贛東南
丘陵山地
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0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林產品提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2
兩廣丘陵
山地
生態區
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2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珠江水系、東南諸河重要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林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3
海南島
生態區
屬邊緣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500~23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以南熱帶季雨林、濕潤雨林等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1
青藏
高原
生態區
青藏
高原
生態區
喀喇
崑崙山
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1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極高山地貌為主,是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並發育連片多年凍土,土壤類型以寒凍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2
崑崙山—阿爾金山
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2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地貌為主。土壤以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高原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擁有野氂牛、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3
柴達木
盆地
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3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原盆地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類型以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腹地柴達木盆地沙漠是中國第五大沙漠,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功能。
5.4
祁連山
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高原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主要以冷鈣土、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共有冰川3066條、冰川儲量達1145億立方米,是河西走廊綠洲生成的水源基礎,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功能。
5.5
三江源
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60~76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以寒凍土、寒鈣土、草氈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凍土及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風固沙功能。
5.6
橫斷山
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5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高山、峽谷地貌為主。土壤以草氈土、寒凍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上游重要水源地,是世界矚目的生物基因庫,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固碳功能。
5.7
藏東南
高原
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30~8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高山、峽谷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暗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植被垂直地帶性非常明顯,森林生態系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分布面積大,生態系統原始性和完整性較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固碳功能。
5.8
喜馬拉雅山
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乾旱和高原亞寒帶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50~6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極高山和高原盆地等地貌為主,大量冰川分布於高山和極高山區域。土壤以寒凍土、寒鈣土和草甸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區內雅魯藏布江河谷為西藏重要的農業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5.9
羌塘高原
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70~46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原、高山和高原盆地等地貌為主,多年凍土廣泛分布,是我國最大現代冰川分布區。土壤類型以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內陸湖區,高原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1
西北
生態區
西北
生態區
內蒙古高原
東部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0~4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栗鈣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易風化型和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主要的農草生態系統過渡帶,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等功能。
6.2
阿拉善—河西走廊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40~36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戈壁地貌為主。土壤以灰漠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是我國北方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本區沿河分布的濕地、草地呈斑塊狀鑲嵌於荒漠之中,是阻隔沙地擴張的重要屏障,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6.3
北山
生態區
屬中溫帶—暖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戈壁地貌為主。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地表植被極為稀疏,屬於沙漠化極敏感和防風固沙極重要區域,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
6.4
阿爾泰山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22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中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貌為主。本區土壤以高山土、乾旱土和漠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發育冰川和多年凍土,擁有中國最低的雪線,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等河流的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5
準噶爾
盆地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0~350毫米,降水呈西多東少、盆地邊緣多中心少的特徵。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盆地等地貌為主。土壤以風沙土和棕漠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分布有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功能。
6.6
西天山—伊犁河谷
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0~570毫米。地貌類型為高山、中山和河谷等地貌為主,高山發育現代冰川,山地區土壤以冷鈣土和灰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盆地、河谷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伊犁河重要水源補給區,耕地集中於河谷地區,也是新疆北部重要糧食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7
東天山—吐哈盆地
生態區
屬暖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57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中山和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以棕漠土、風沙土為主,山地區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盆地區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8
塔里木
盆地
生態區
屬暖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5~270毫米。地貌類型以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以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中部為我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乾沙漠,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防風固沙功能。
(三)三級生態區
三級生態區233個(圖3),是二級生態區的進一步細分,是開展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的最基礎單元,主要面向生態修復參考系設定、區域生態修復導則制定、生態恢復力評價和模擬等。劃分依據主要考慮地貌組合類型、土壤類型、植被型組及土地利用類型、一般斷裂及成土母岩(質)類等特徵。分區命名方式為地貌類型+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生態區,並在二級分區的基礎上進行分級編號,如1.1.1大興安嶺北段中山森林生態區。
一級區
二級區
三級區
1
東北
生態區
1.1
大興安嶺
生態區
1.1.1
大興安嶺北段中山森林生態區
1.1.2
大興安嶺中段中山森林生態區
1.1.3
大興安嶺南段中低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1.2
小興安嶺
生態區
1.2.1
小興安嶺西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1.2.2
小興安嶺中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1.2.3
小興安嶺東部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1.3
三江平原
生態區
1.3.1
三江平原北部農田和濕地生態區
1.3.2
完達山北部低山森林生態區
1.3.3
穆稜河—興凱湖平原農田生態區
1.3.4
完達山南部丘陵森林生態區
1.3.5
松花江下游農田生態區
1.4
長白山
生態區
1.4.1
張廣才嶺中山森林生態區
1.4.2
長白山北部低山森林生態區
1.4.3
長白山南部丘陵農田生態區
1.4.4
龍崗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1.4.5
長白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1.4.6
千山低山森林生態區
1.4.7
遼東海濱平原農田生態區
1.5
松嫩平原
生態區
1.5.1
嫩江中游丘陵農田生態區
1.5.2
松嫩平原東部丘陵農田生態區
1.5.3
松嫩平原中部農田生態區
1.5.4
嫩江下游平原農田生態區
1.5.5
松嫩平原東南部丘陵農田生態區
1.5.6
霍林河下游平原農田生態區
1.6
遼河
生態區
1.6.1
西遼河平原農田生態區
1.6.2
科爾沁沙地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1.6.3
遼河上游丘陵農田生態區
1.6.4
遼河下游平原農田生態區
1.6.5
努魯兒虎山低山丘陵農田和森林生態區
1.6.6
西遼河上游丘陵農田生態區
1.6.7
七老圖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2
黃河
重點
生態區
2
黃河
重點
生態區
2.1
魯中—膠東
丘陵生態區
2.1.1
膠東丘陵農田生態區
2.1.2
魯中低山丘陵農田生態區
2.2
2.2
華北平原
生態區
華北平原
生態區
2.2.1
海河北系平原城鎮和農田生態區
2.2.2
黃河三角洲農田和濕地生態區
2.2.3
華北中部平原農田生態區
2.2.4
沂沭泗平原農田生態區
2.2.5
淮河中上游平原農田生態區
2.2.6
豫東平原農田生態區
2.2.7
豫北平原農田生態區
2.2.8
太行山山前平原農田生態區
2.3
燕山—太行山生態區
2.3.1
燕山北部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2.3.2
燕山南部低山森林生態區
2.3.3
太行山北部中山森林生態區
2.3.4
太行山南部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2.3.5
太岳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2.3.6
太行山北部低山—盆地農田生態區
2.4
汾渭盆地
生態區
2.4.1
汾河谷地農田生態區
2.4.2
渭河谷地農田生態區
2.5
黃土高原
生態區
2.5.1
晉北中山農田和森林生態區
2.5.2
呂梁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2.5.3
晉陝蒙峽谷農田和森林生態區
2.5.4
隴東—陝北黃土丘陵農田和森林生態區
2.5.5
子午嶺黃土丘陵森林生態區
2.5.6
六盤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2.5.7
河湟谷地—隴中中山草地生態區
2.6
鄂爾多斯
高原生態區
2.6.1
庫布其沙漠荒漠生態區
2.6.2
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草地生態區
2.6.3
毛烏素沙地草地生態區
2.7
賀蘭山—
河套平原
生態區
2.7.1
河套平原農田生態區
2.7.2
賀蘭山中山草地生態區
2.7.3
銀川平原農田生態區
2.8
秦嶺北麓
生態區
2.8.1
洛河下游丘陵—嵩山低山農田生態區
2.8.2
熊耳山中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2.8.3
秦嶺北麓中段中山森林生態區
2.8.4
秦嶺北麓西段中山森林和農田生態區
3
長江及
川滇
重點
生態區
3
長江及
川滇
重點
生態區
3.1
蘇皖沿江—
長江三角洲
平原生態區
3.1.1
里下河平原農田生態區
3.1.2
長江三角洲平原城鎮和農田生態區
3.1.3
蘇皖沿江平原農田生態區
3.2
長江中游
平原生態區
3.2.1
漢江中游平原農田生態區
3.2.2
兩湖平原農田和濕地生態區
3.2.3
長江下游平原農田和濕地生態區
3.2.4
鄱陽湖平原農田和濕地生態區
3.2.5
信江—撫州盆地農田生態區
3.3
黃山生態區
3.3.1
天目山—牯牛降中山森林生態區
3.3.2
錢塘江中上游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3.3
懷玉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4
羅霄山
生態區
3.4.1
幕阜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4.2
九嶺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4.3
武功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5
大別山
生態區
3.5.1
銅山—馬保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5.2
大別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5.3
大洪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6
秦嶺南麓—
大巴山
生態區
3.6.1
伏牛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3.6.2
秦嶺南麓中段中山森林生態區
3.6.3
大巴山中部中山森林生態區
3.6.4
武當山低山森林生態區
3.6.5
大巴山東部中山森林生態區
3.6.6
大巴山中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6.7
大巴山西部低山森林生態區
3.6.8
漢江上游盆地森林和農田生態區
3.6.9
米倉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7
武陵山
生態區
3.7.1
武陵山西部岩溶中山森林生態區
3.7.2
武陵山中部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7.3
武陵山東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8
雪峰山
生態區
3.8.1
雪峰山西部丘陵森林生態區
3.8.2
雪峰山東部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9
桂林—湘中
盆地生態區
3.9.1
衡桂岩溶丘陵農田生態區
3.9.2
陽明山—都龐嶺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10
貴州高原
生態區
3.10.1
大婁山岩溶中山森林生態區
3.10.2
苗嶺岩溶低山森林生態區
3.10.3
黔東南低山森林生態區
3.10.4
河池岩溶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10.5
桂西北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10.6
桂西南岩溶低山丘陵森林生態區
3.10.7
興義—文山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10.8
烏蒙山岩溶中山森林生態區
3.11
四川盆地
生態區
3.11.1
川渝溶蝕平行嶺谷農田生態區
3.11.2
川中丘陵農田生態區
3.11.3
成都平原農田生態區
3.12
川西南—
滇中高原
生態區
3.12.1
大涼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3.12.2
川西南中山森林生態區
3.12.3
滇東北中山森林生態區
3.12.4
滇中高原低山森林生態區
3.12.5
楚雄中山森林生態區
3.12.6
洱海—程海岩溶中山森林生態區
3.13
滇西南山地生態區
3.13.1
滇西南中山森林生態區
3.13.2
瀾滄江下游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3.13.3
高黎貢山中山森林生態區
4
東南
生態區
4.1
浙閩—贛東南丘陵山地
生態區
4.1.1
浙閩濱海丘陵森林生態區
4.1.2
浙南閩東中低山森林生態區
4.1.3
武夷山東部—玳瑁山低山森林生態區
4.1.4
武夷山西部低山森林生態區
4.1.5
贛東南丘陵森林生態區
4.2
兩廣丘陵
山地生態區
4.2.1
贛南山間盆地森林生態區
4.2.2
井岡山—諸廣山低山森林生態區
4.2.3
大瑤山—大庾嶺低山森林生態區
4.2.4
嶺南低山森林生態區
4.2.5
桂粵沿海丘陵—平原城鎮和農田生態區
4.2.6
雷州濱海平原農田生態區
4.2.7
桂中岩溶低山丘陵森林和農田生態區
4.3
海南島
生態區
4.3.1
海南島低山丘陵農田生態區
4.3.2
海南島濱海平原農田生態區
5
青藏
高原
生態區
5
青藏
高原
生態區
5.1
喀喇崑崙山生態區
5.1.1
西崑侖極高山荒漠生態區
5.1.2
喀喇崑崙極高山荒漠生態區
5.2
東崑崙—
阿爾金山
生態區
5.2.1
阿爾金山高山荒漠生態區
5.2.2
祁曼塔格山高山荒漠生態區
5.2.3
東崑崙東部高山荒漠生態區
5.2.4
東崑崙中部高山荒漠生態區
5.2.5
東崑崙西部高山荒漠生態區
5.3
柴達木
盆地生態區
5.3.1
柴達木盆地邊緣中低山荒漠生態區
5.3.2
柴達木盆地荒漠生態區
5.3.3
共和盆地草地生態區
5.4
祁連山
生態區
5.4.1
祁連山北部高山草地生態區
5.4.2
大通河流域高山草地生態區
5.4.3
湟水中上游高山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5.4.4
青海湖流域高山—盆地草地生態區
5.4.5
黨河南山高山荒漠和草地生態區
5.4.6
疏勒南山高山草地生態區
5.5
三江源
生態區
5.5.1
黃南高山草地生態區
5.5.2
甘南高山草地生態區
5.5.3
黃河源草地生態區
5.5.4
長江源草地生態區
5.5.5
瀾滄江源草地生態區
5.5.6
怒江源草地生態區
5.6
橫斷山
生態區
5.6.1
岷山高山森林生態區
5.6.2
邛崍山高山森林生態區
5.6.3
龍門山高山森林生態區
5.6.4
大雪山—大渡河中游高山峽谷森林生態區
5.6.5
沙魯里山—雅礱江中上游高山峽谷森林生態區
5.6.6
芒康山—金沙江中游高山峽谷森林生態區
5.6.7
瀾滄江中游高山峽谷森林生態區
5.6.8
他念他翁山—怒江中下游高山峽谷森林生態區
5.7
藏東南高原生態區
5.7.1
藏東南極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5.7.2
藏東南中高山森林生態區
5.8
喜馬拉雅山生態區
5.8.1
雅魯藏布江中游北部極高山峽穀草地生態區
5.8.2
喜馬拉雅山中部極高山草地生態區
5.8.3
獅泉河流域南部極高山草地生態區
5.9
羌塘高原
生態區
5.9.1
可可西里丘狀高原草地生態區
5.9.2
北羌塘高原草地生態區
5.9.3
南羌塘山原草地生態區
5.9.4
岡底斯高山草地生態區
6
西北
生態區
6
西北
生態區
6.1
內蒙古高原東部生態區
6.1.1
呼倫貝爾高原西部草地生態區
6.1.2
呼倫貝爾高原東部草地和濕地生態區
6.1.3
錫林郭勒北部平原草地生態區
6.1.4
渾善達克沙地草地生態區
6.1.5
錫林郭勒中部台地草地生態區
6.1.6
錫林郭勒南部低山丘陵草地生態區
6.1.7
壩上高原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1.8
陰山南麓中山—盆地草地生態區
6.1.9
陰山南麓中低山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1.10
陰山北麓中山草地生態區
6.1.11
陰山北麓平原草地生態區
6.2
阿拉善
—河西走廊
生態區
6.2.1
阿拉善北部戈壁荒漠生態區
6.2.2
阿拉善北部低山草地生態區
6.2.3
烏蘭布和沙漠荒漠生態區
6.2.4
騰格里沙漠荒漠生態區
6.2.5
巴丹吉林沙漠荒漠生態區
6.2.6
雅布賴山中山草地生態區
6.2.7
石羊河平原農田生態區
6.2.8
黑河上游山前平原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2.9
黑河中下游平原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2.10
疏勒河平原草地生態區
6.3
6.3
北山生態區
北山生態區
6.3.1
北山北部中山荒漠生態區
6.3.2
北山中部戈壁荒漠生態區
6.3.3
北山中部中山荒漠生態區
6.3.4
北山南部中山荒漠生態區
6.3.5
額濟納西部中山荒漠生態區
6.4
阿爾泰山
生態區
6.4.1
阿爾泰山北部中山森林生態區
6.4.2
阿爾泰山北部低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6.4.3
阿爾泰山南部中低山草地生態區
6.4.4
阿爾泰山南部山前平原荒漠生態區
6.4.5
阿爾泰山南部中山荒漠生態區
6.4.6
北塔山低山—山前平原荒漠生態區
6.4.7
北塔山東部低山荒漠生態區
6.5
準噶爾盆地生態區
6.5.1
額爾齊斯—烏倫古河平原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5.2
準北低山草地生態區
6.5.3
準北丘陵草地生態區
6.5.4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荒漠生態區
6.5.5
準東平原草地生態區
6.5.6
準東平原農田生態區
6.5.7
準西平原農田生態區
6.5.8
準北中低山草地生態區
6.5.9
阿拉套山中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6.5.10
塔城盆地農田生態區
6.6
西天山
—伊犁河谷
生態區
6.6.1
西天山北部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6.6.2
伊犁河谷農田生態區
6.6.3
烏孫山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6.6.4
西天山中部中山森林和草地生態區
6.6.5
尤爾都斯盆地濕地生態區
6.6.6
西天山中部高山草地生態區
6.6.7
西天山南部中山—山間盆地荒漠生態區
6.6.8
西天山南部高山草地生態區
6.7
東天山—
吐哈盆地
生態區
6.7.1
東天山高山草地生態區
6.7.2
巴里坤中山—盆地草地生態區
6.7.3
吐魯番—哈密盆地荒漠生態區
6.7.4
東疆戈壁荒漠生態區
6.7.5
焉耆盆地農田和草地生態區
6.8
塔里木盆地生態區
6.8.1
拜城盆地荒漠生態區
6.8.2
塔里木盆地北部農田生態區
6.8.3
塔克拉瑪乾沙漠荒漠生態區
6.8.4
羅布泊荒漠生態區
6.8.5
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生態區
圖1 一級生態區
圖2 二級生態區
圖3 三級生態區
[1] 黃河重點生態區包含黃淮海平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