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生態區

二級生態區是自然資源部印發《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將全國陸域生態系統在不同區域尺度上進行的綜合分區,二級生態分區共47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級生態區
  • 劃分依據: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
  • 數量:47
分區概況,分區情況,社會影響,

分區概況

作為對一級生態區的進一步劃分,該分區主要面向區域景觀尺度生態問題與風險監測評價,以及生態結構、格局、質量、功能等方面的生態修復成效評價。劃分依據主要考慮大地貌組合類型特徵、生態系統類型及其組合特徵、區域斷裂及成土母岩(質)型特徵。分區命名方式為“大地貌類型+生態區”,並在一級分區的基礎上進行分級編號,如1.1大興安嶺生態區。
二級生態區
二級生態區

分區情況

二級區編號
所屬一級區
二級區名稱
二級區基本特徵
1.1
東北生態區
大興安嶺生態區
屬寒溫帶濕潤和中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30~56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多年凍土廣泛分布,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唯一的寒溫帶針葉林區,是黑龍江、嫩江等水系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2
小興安嶺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72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和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為主,不連續島狀多年凍土主要分布於北部地區。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闊葉紅松林主要分布區,也是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的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林產品提供功能。
1.3
三江平原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20~8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黑土、白漿土、暗棕壤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由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是我國東北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區和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4
長白山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1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完整的森林垂直帶譜,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也是鴨綠江、圖們江和松花江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1.5
松嫩平原生態區
屬中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80~76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鈣土、栗鈣土等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之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水土保持功能。
1.6
遼河生態區
屬中溫帶半乾旱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330~79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栗鈣土、栗褐土、風沙土等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功能。
2.1
黃河重點生態區
魯中—膠東丘陵生態區
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粗骨土、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
2.2
華北平原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和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為450~10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土壤以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
2.3
燕山—太行山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在370~700毫米。本區位於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地貌類型以中山地貌為主。土壤以褐土、黃綿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黃土高原森林草地與華北平原落葉闊葉林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海河及其他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
2.4
汾渭盆地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450~69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褐土、黃綿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黃河中游光、熱、水土條件匹配最好的區域,利於工農業開發,是我國中部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城市群分布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
2.5
黃土高原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00~6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等黃土地貌為主。土壤主要以黃綿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質地疏鬆,極易滲水,抗侵蝕能力弱,易產生水土流失。本區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2.6
鄂爾多斯高原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地貌類型以台地、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棕鈣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生態脆弱敏感區,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功能。
2.7
賀蘭山—河套平原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40~39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棕鈣土、灌淤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交錯帶,生態脆弱敏感,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2.8
秦嶺北麓生態區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為490~83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整體山勢呈西高東低。土壤以褐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中等風化型為主。秦嶺高大山體阻隔了南方水汽北移和北方冷空氣南下,是我國重要的氣候分界線,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重要分水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
長江及川滇重點生態區
蘇皖沿江—長江三角洲平原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90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水稻土和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為長三角城市群集中分布區,是我國著名的水稻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
3.2
長江中游平原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690~20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水稻土、潮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河網稠密、湖泊眾多,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3
黃山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00~24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新安江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
3.4
羅霄山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4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湘江、贛江等水系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功能。
3.5
大別山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棕壤、粗骨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南北兩側水系豐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6
秦嶺南麓—大巴山生態區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00~15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為主,岩溶地貌廣泛分布。土壤以黃棕壤、石灰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戰略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7
武陵山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00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黃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8
雪峰山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300~19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是雲貴高原到江南丘陵的過渡帶。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較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植被具有較明顯的垂直帶譜,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9
湘中—桂林盆地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2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和盆地等岩溶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湘江、灕江重要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貴州高原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50~18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和石灰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風化速率慢,成土能力低,土壤厚度小且分布不連續。本區有獨特的岩溶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
3.11
四川盆地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80~1500毫米。地貌類型以平原、丘陵、中山和低山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中國西南重要的水稻、油菜籽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
3.12
川西南—滇中高原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5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等岩溶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石灰土和黃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3.13
滇西南山地生態區
屬南亞熱帶和邊緣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700~23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植被垂直分帶性較為明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1
東南生態區
浙閩—贛東南丘陵山地生態區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000~2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林產品提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2
兩廣丘陵山地生態區
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2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珠江水系、東南諸河重要水源涵養區,具有重要的林產品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4.3
海南島生態區
屬邊緣熱帶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500~2300毫米。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以南熱帶季雨林、濕潤雨林等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固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1
青藏高原生態區
青藏高原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1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極高山地貌為主,是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並發育連片多年凍土,土壤類型以寒凍土為主,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為主,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2
崑崙山—阿爾金山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2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地貌為主。土壤以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高原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擁有野氂牛、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5.3
柴達木盆地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3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原盆地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類型以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腹地柴達木盆地沙漠是中國第五大沙漠,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功能。
5.4
祁連山
屬高原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高原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主要以冷鈣土、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共有冰川3066條、冰川儲量達1145億立方米,是河西走廊綠洲生成的水源基礎,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功能。
5.5
三江源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60~76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以寒凍土、寒鈣土、草氈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凍土及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風固沙功能。
5.6
橫斷山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250~17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高山、峽谷地貌為主。土壤以草氈土、寒凍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為主。本區是長江上游重要水源地,是世界矚目的生物基因庫,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固碳功能。
5.7
藏東南高原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530~8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高山、峽谷地貌為主。土壤以紅壤、暗棕壤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植被垂直地帶性非常明顯,森林生態系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分布面積大,生態系統原始性和完整性較好,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固碳功能。
5.8
喜馬拉雅山生態區
屬高原溫帶乾旱和高原亞寒帶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50~60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極高山和高原盆地等地貌為主,大量冰川分布於高山和極高山區域。土壤以寒凍土、寒鈣土和草甸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區內雅魯藏布江河谷為西藏重要的農業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5.9
羌塘高原生態區
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70~46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原、高山和高原盆地等地貌為主,多年凍土廣泛分布,是我國最大現代冰川分布區。土壤類型以寒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內陸湖區,高原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1
西北生態區
內蒙古高原東部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0~48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和高原地貌為主。土壤以栗鈣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岩(質)以鬆散堆積型、易風化型和中等風化型為主。本區是我國主要的農草生態系統過渡帶,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等功能。
6.2
阿拉善—河西走廊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40~360毫米。地貌類型以丘陵、戈壁地貌為主。土壤以灰漠土、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是我國北方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本區沿河分布的濕地、草地呈斑塊狀鑲嵌於荒漠之中,是阻隔沙地擴張的重要屏障,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農產品提供功能。
6.3
北山生態區
屬中溫帶—暖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100毫米。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戈壁地貌為主。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難風化型為主。本區地表植被極為稀疏,屬於沙漠化極敏感和防風固沙極重要區域,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
6.4
阿爾泰山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30~22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中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貌為主。本區土壤以高山土、乾旱土和漠土為主,成土母岩以易風化型、中等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本區發育冰川和多年凍土,擁有中國最低的雪線,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等河流的發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5
準噶爾盆地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0~350毫米,降水呈西多東少、盆地邊緣多中心少的特徵。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盆地等地貌為主。土壤以風沙土和棕漠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分布有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功能。
6.6
西天山—伊犁河谷生態區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00~570毫米。地貌類型為高山、中山和河谷等地貌為主,高山發育現代冰川,山地區土壤以冷鈣土和灰鈣土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風化型和難風化型為主;盆地、河谷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是伊犁河重要水源補給區,耕地集中於河谷地區,也是新疆北部重要糧食產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7
東天山—吐哈盆地生態區
屬暖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0~570毫米。地貌類型以高山、中山和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以棕漠土、風沙土為主,山地區成土母岩以難風化型、中等風化型為主,盆地區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6.8
塔里木盆地生態區
屬暖溫帶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25~270毫米。地貌類型以盆地地貌為主。土壤以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鬆散堆積型為主。本區中部為我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乾沙漠,具有重要的農產品提供和防風固沙功能。
參考資料:

社會影響

旨在夯實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基礎,為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等工作提供國家統一的基礎性框架,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供技術支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