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汛抗旱十年報告

中國防汛抗旱十年報告

防汛抗旱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12年10月底,中國政府打不了《中國防汛抗旱十年報告》,報告總結了中國2003年-2012年10年間在防汛抗旱當面的工程建設、理念進步和機制健全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防汛抗旱十年報告
  • 發布時間:2012年10月底
  • 屬性:通知檔案
  • 主題:防汛抗旱
  • 發布者:中國政府
背景介紹,工程完善,機制健全,組織架構,法律政策,搶先隊伍,理念先進,

背景介紹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與水旱災害持續不斷鬥爭的歷史。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中國用十年時間書寫了防汛抗旱新篇章:一座座大壩巍然屹立,攔腰截斷洪峰;一條條堤防綿延千里,護衛江河安瀾;一批批調水工程穿山越嶺,送來一渠渠甘泉……
十年治水興水的偉大成就,鑄就一座座巍峨的豐碑,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人民民眾安居樂業提供了堅實保障。

工程完善

十年來,隨著三峽水庫等一批骨幹水利工程逐漸投入使用,我國防汛抗洪的底氣愈加充足,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平靜地面對汛期。
實際上,過去的十年並不安寧。從2003年、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到2012年長江、黃河流域的較大洪水,從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春天西南特大幹旱。一個個自然災害,如警鐘般時時敲打著中國人的心:防治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
十年來,長江中下遊河勢控制和“兩湖”治理加快實施,三峽水庫建成運行,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和寧蒙河段治理逐步推進,小浪底水庫投入運行;
十年來,治淮19項骨幹工程全面完成,建成臨淮崗控制性樞紐,打通了淮河入海通道。太湖治理11項骨幹工程全面完成,珠江、松花江、遼河、海河流域骨幹河道治理穩步實施,嫩江尼爾基、廣西百色等控制性樞紐相繼建成並發揮效益;
十年來,我國新增水庫庫容1979億立方米,全國水庫總庫容超過7000億立方米;新增堤防2.37萬公里,堤防總長度達到29.4萬公里,保護耕地7億多畝,保護人口5.98億人;
我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等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形成,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和防禦水平不斷提高。

機制健全

美國學者卡爾·魏特夫曾對東方社會性質有過這樣的定義:治水社會。他甚至認為,東方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正是建立在治水需要的前提下。
治水,不僅關係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根基,也是必須舉全國之力方能完成的偉業。幾千年後的今天,面對頻發無常的水旱災害,中國人民依然匯聚起全國的力量,奏響防汛抗旱的壯歌!

組織架構

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由國務院領導任總指揮、19個部委和總參、武警總部為成員單位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中樞部門。其下,全國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目前,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法律政策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出台基礎上,最近十年,《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全國抗旱規劃》又相繼頒布實施或編制完成,水旱災害的防禦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軌道。
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關口。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離不開基層水文站點對水情、雨情、汛情的實時監測。
與2005年相比,2010年全國水文部門向水利部報汛的站點增加一倍,達6700多個;水情信息增加10倍,達1800萬份;中央報汛站30分鐘內信息報達率由80%提高到96.32%。
旱情監測同樣取得長足進步:全國新增報送枯水期水情信息的測站2550個,新增報送墒情的測站357個,旱情綜合評估分析進一步規範化和日常化。
一張綿密的網路遍布全國:國家依託水文站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雨情、水情、旱情監測站網以及水旱災害預警預報、決策指揮系統,形成覆蓋七大流域機構和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計算機骨幹網路和異地會商視頻會議系統;
一個先進的體系統領救災:一旦發生降雨,水文部門就可以依據歷史數據和河流的洪水演進模型,較為準確地預報出河流洪峰形成過程,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提前進行決策部署提供依據。

搶先隊伍

應對災害,更需要一支精幹有力的搶險隊伍。10年來,我國持續強化應急救災隊伍建設:組建了102支國家級、105支省級、299支市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組建了2144個縣級、11753個鄉鎮級抗旱服務隊;組建了19支解放軍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並將武警水電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形成了軍民聯防、群防群控的格局。全國設立了26箇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56種、價值5億元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地方儲備了價值46億多元的防汛抗旱物資。
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消防部隊承擔了大量急難險重任務,成為防汛搶險和抗旱減災的中流砥柱。
應對重大水旱災害,我們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各方面力量投身搶險救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理念先進

在總結歷史治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的全新理念。
1998年洪水過後,在“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乾堤,疏浚河湖”32字方針指引下,國家投資100多億元,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1200多個圩垸進行了平退。
從此,中國治水開始從“人定勝天”向人水和諧轉變,從人水爭地向注重給洪水以出路轉變。
2003年、2007年淮河兩次大洪水期間,流域內多個蓄滯洪區被啟用,通過主動分蓄洪水,科學調度,給洪水以出路,及時有效地緩解了全流域的防洪壓力,實現了大水壓境卻安然度汛。
2010年長江大水期間,防洪按照“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兼顧左右岸,協調上中下游,水多的時候攔下來,不緊張的時候泄下去;超出河道能力用水庫攔蓄調節,超出水庫攔蓄能力再用分洪區,避免重點目標遭受洪水淹沒。
十年間,防汛抗旱部門做好骨幹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加強水庫群和梯級水庫聯合調度,綜合採取河湖聯調、湖庫聯調、庫閘聯調,統籌安排“攔、分、蓄、滯、排”等措施,大江大河一次次轉危為安。
實際上,洪水也不僅只意味著災害。正如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洪水亦有兩面性,眼下,雨洪資源這個概念正被人們愈加頻繁地提及。
十年間,我國水庫和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工作不斷開展,水利工程防洪標準得到相應提高,同時,現有通訊手段和氣象預報水平也得到顯著改進,這些都為科學決策調度、合理利用雨洪資源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即使遭遇中等乾旱年份,也可以基本保證城鄉供水安全。
面對頻發的旱澇災害,十年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抗災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在洪澇、土石流、颱風等突發災害面前,首先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在嚴重乾旱缺水面前,首先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妥善安排好災區民眾生產生活……
正是憑藉著以人為本和防汛抗旱兼顧、興利除害結合的先進理念,中國防汛抗旱取得了顯著的減災效益:
十年來,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無一決口,大型和防洪重點中型水庫無一垮壩。全國防洪減災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17萬億元,防洪減淹耕地31656千公頃;
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解決2480萬人、1772萬頭大牲畜的因旱臨時飲水困難,確保了旱區民眾飲水安全。平均每年抗旱澆地面積3.75億畝,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140萬噸;
十年來,我國每年轉移安置受洪水、颱風威脅的民眾上千萬人次,年均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由上世紀90年代的3909人下降到本世紀的1500人,其中2011年全國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降至519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
防汛抗旱,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面臨的永恆課題。然而,災害,總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茫茫禹跡,必將繼續見證中國治水興水的偉大曆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