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的制度邏輯》是2015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金融改革的制度邏輯
- 作者:張傑
- ISBN:9787300217413
- 定價:49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系統討論中國金融改革的制度邏輯,並為未來一段時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政策選擇提供可能的理論依據。本書系統分析了金融制度選擇的決定因素以及金融因素在中國漸進改革過程中的特殊作用;基於對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外生性及其效率的重新確認,考察了中國國有銀行資本結構、信貸均衡以及不良貸款的性質;通過釐清銀行制度與貨幣化路徑之間的特殊關係,提供了觀察和理解中國高貨幣化現象的新角度。本書還對中國金融制度變遷中的地方因素、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中國農貸制度以及中國經濟改革過程存在的市場化與金融控制的兩難困局進行了深入討論,並就中國金融發展道路的選擇給出了初步判斷。
圖書目錄
導 論 金融的制度視角
第一章 金融制度選擇的決定因素
1.1 引言
1.2 社會合作能力、政府因素與制度選擇:一個分析框架
1.3 風險偏好與銀行制度選擇
1.4 項目選擇、偏好衝突與銀行制度
1.5 資本充足率與不良貸款率:因銀行制度而異
1.6 國有銀行改革:監管重於“市場化”
1.7 結論性評論
第二章 漸進改革中的金融支持與國有銀行制度
2.1 引言
2.2 既有的討論:人們忽略了什麼?
2.3 儲蓄差異及改革績效
2.4 國家能力的重要性
2.5 財政補貼與金融補貼:一種估算
2.6 一個考慮金融補貼的體制內增長模型:國有銀行為什麼重要?
2.7 結 論
第三章 外生性金融制度及其效率
3.1 引言
3.2 關於面子成本
3.3 借方替代問題
3.4 分工水平與產權困境
3.5 外生性金融中介的效率
3.6 外生性金融市場:性質與邏輯
3.7 私人貸方的雙重身份與金融制度演進
3.8 結 語
第四章 國有銀行的資本結構、存款需求與信貸能力
4.1 引言
4.2 國家退出的不對稱、金融剩餘與國有銀行角色
4.3 資本金對於國有銀行之不重要與重要
4.4 國有銀行資本金:一個意味深長的等式
4.5 國家的低資本金偏好、股權回報與退出路徑
4.6 由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說起
4.7 國家聲譽入股與存款需求過剩
4.8 國有銀行的信貸能力
4.9 信貸約束與存差:一種分離均衡
4.10結 論
第五章 國有銀行的信貸均衡以及不良貸款的性質
5.1 引言
5.2 不良貸款與漸進改革
5.3 國有銀行的信貸均衡模型
5.4 不良貸款的兩種形式
5.5 雙重不良貸款模型
5.6 結 論
第六章 銀行制度與貨幣化路徑的決定因素
6.1 引言
6.2“貨幣化路徑”與貨幣化“高差”:證據與問題
6.3 最優貨幣化的決定
6.4 內生貨幣擴張與高貨幣化
6.5 結 論
第七章 金融制度變遷中的地方因素
7.1 引言
7.2 關於效率不對稱
7.3 信貸市場的進入方式
7.4 機會成本假說與地方性金融安排的效率
7.5 結 論
第八章 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
8.1 引言
8.2 “體制內”金融支持與民營經濟的籌資困境
8.3 兩種信用聯繫與民營經濟的改革地位
8.4 民營經濟的融資次序與策略選擇
8.5 結 論
第九章 市場化與金融控制的兩難困局
9.1 引言
9.2 特殊金融契約的訂立、調整與國有銀行的市場化改革
9.3利差補貼、甄別成本與國有銀行貸款規模的決定
9.4 分紅博弈、資產擴張及其後果
9.5 市場化路徑的選擇與國有銀行改革的兩難困局
9.6 結 論
第十章 中國農貸制度的結構與變遷
10.1 引言
10.2 農戶的經濟學:經典理論
10.3 “拐杖”邏輯與中國農戶收入結構的特殊性
10.4 農戶、國家及其信貸聯繫:另一視角
10.5 小農家庭的功能與金融偏好:貝克爾理論及其修正
10.6 農貸的供求結構:一種嘗試性解讀
10.7 結 論
結 論 中國金融發展道路的選擇
附 錄:
Ⅰ. 中國金融改革的“市場化悖論”:基於海南案例的分析
Ⅱ.“籠中虎”:一個金融制度變遷故事的解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