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賢》是2015年11月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燦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鄉賢
- 作者:袁燦興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頁數:272 頁
- 定價:45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3319430
《中國鄉賢》是2015年11月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燦興。
《中國鄉賢》是2015年11月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燦興。內容簡介 《中國鄉賢》圍繞中國歷代鄉賢,擇取各個朝代具代表性的鄉賢人物,以生動故事,翔實史料,展示其在慈善、公益、文化、教育、治安、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積極作用。由本書也可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生態,了解傳統士紳如何努力造福鄉梓,而鄉人、社會、官方...
張致遠(1901一1984),桐城縣人,世居桐城縣東郊。幼年好學,讀私塾三年,旋人桐城中學,四年畢業。1921年秋,考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畢業後,於宣城中學、省立五中、安慶六邑聯中、省立工職、桐城中學、省立二臨中、省立桐城女師等校任教,相繼二十餘年。解放後,於桐城聯中和桐城中學任教。簡介 致遠先生長期從事...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現代鄉賢”。1991年,他從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的崗位上退休,回到家鄉連雲港贛榆的一個小漁村。20多年來,他拿出200多萬積蓄,設立“景清獎學金”,幫扶260餘名寒門學子步入高等院校。2018年10月26日晚上,方敬在家中病逝,享年88歲。人物簡介 方敬,男,中國籍,江蘇省人,1931年1月...
被譽為“安邑鄉賢”、“為人楷模”。2014年11月20日逝世。運城文化名人王錦山,3歲那年,在天津經商的父親王顯政因替朋友打官司,輸了官司突然去世。母親守寡將其撫養成人,並受到良好的教育。無論是就讀私塾,還是在山西省立運城師範學校和運城明日中學,抑或在西安及北平(今北京)求學,成績均名列前茅。在運城火車...
馬勝利,回族,1962年7月生,河南省太康縣楊廟鄉西街行政村人。人物故事 王錦良, 1949年8月生,河南省太康縣人,太康縣畜牧局退休幹部;郭健康, 1957年10月生,河南省太康縣楊廟鄉孔樓行政村人;從“鄉閒”到“鄉賢”2019年7月12日,太康縣楊廟鄉北街的幸福調解室內,王錦良和另兩名調解員馬勝利、郭健康...
鄉賢園 位於贛南客家名人(櫻花錦繡)公園內,主要是以巨石雕像展示鐘紹京、盧光稠、溫革等12位贛南歷代鄉賢的主題園區。鐘紹京 鐘紹京(公元659—746年),字可大,唐代贛縣清德鄉(今興國縣高興鎮)人,古代江西“十大鄉賢”之一,贛南“十大鄉賢”之首。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第17代世孫,歷史稱之為“...
《中國人名大辭典》說他,“詩也清迥絕倫”。鄉賢田雯曾說,“南村若有先生在,小子當為灑掃人。”四是評詩論詩。尤其是盧德水對杜甫詩的解釋和註解,則包含了許多的杜詩學觀點,使他成為杜詩學的創始者之一。他的評註,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杜詩的鑰匙。該文之所以用盧德水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德水”二字在杜詩...
經浙江省龍游縣塔石鎮政府批准,在龍游縣政法委的領導下,衢州市第一個以鄉賢文化為宗旨的村級鄉賢會在龍游縣塔石鎮雅村村成立。成立背景 2015年2月13日,龍游縣塔石鎮雅村村的村會議室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村級鄉賢會。。在後來的講話中,他明確指出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並且要在“...
從“鄉閒”到“鄉賢”2019年7月12日,太康縣楊廟鄉北街的幸福調解室內,王錦良和另兩名調解員馬勝利、郭健康在查看卷宗。“喂,是幸福調解室嗎?我有事找您!”“我們都在辦公室,你過來吧。”一大早,太康縣楊廟鄉幸福調解室的電話便響個不停,該鄉的兩戶村民由於土地糾紛發生了矛盾,打電話給幸福調解室,...
“新鄉賢文化”這個名詞,在2016年全國兩會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時誕生。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提出,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對農村發展有積極意義。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強調發揮...
從“鄉閒”到“鄉賢”2019年7月12日,太康縣楊廟鄉北街的幸福調解室內,王錦良和另兩名調解員馬勝利、郭健康在查看卷宗。“喂,是幸福調解室嗎?我有事找您!”“我們都在辦公室,你過來吧。”一大早,太康縣楊廟鄉幸福調解室的電話便響個不停,該鄉的兩戶村民由於土地糾紛發生了矛盾,打電話給幸福調解室,...
亢亮,男,1933年1月出生,遼寧省鞍山市人。生於遼寧鞍山,春秋時代亢倉子後裔。其祖父亢德為清代舉人,著名鄉賢,其父亢光文畢業於瀋陽講武堂,東北軍高級軍官(與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同班同學),二戰初堅持抗日救國,積極參組東北抗日義勇軍,陣亡後,遺腹子亢亮出生,其母誓死撫育烈士遺孤,也芳年早逝。獲獎、著作 ...
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南地村,有一位深受附近十里八鄉村民喜愛的“鄉賢”,她叫孔暉,今年已經75歲高齡。村民們每逢周末,就把孩子送到孔暉老師家中,這位已經退休二十多年的大學英語教授,免費為孩子們輔導英語。回報鄉里,振興鄉村,孔暉老師發揮著自己的餘熱,讓人想起“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談到免費教學25載,...
1957年4月,周恩來陪同蘇聯國家元首伏羅希洛夫訪問杭州,對這位鄉賢仍念念不忘,乃陪同伏老來到蔣莊登門拜訪,兩人終於相見了。此後,周恩來陪同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來杭,設宴於杭州飯店,也請馬老作陪。從此,政府即從各方面關心馬老的生活。當時杭州只有花港飯店、華僑飯店和杭州飯店有暖氣設備,一到冬天,...
2015年12月,張金貴被評為助人為樂類“中國好人”。人物評價 他是一個樸實的農民,為了村民出行方便,自發修路30多年,他把自己掙的錢全部用來修建村組公路。他的執著,換來了村民的方便出行。“愚公”精神並不愚,中國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無數個像張金貴一樣滿腔熱血的“好鄉賢”,中國夢的實現也需要千千...
新中國成立以來,其所在的“新楊家族”還培養出了副教授、教授共48人,碩士、博士113人,各類專家工程師250人。紹德堂楊氏有75位人物的事跡被收入《廣東通志》《潮州府志》《乾隆嘉應州志》和《光緒嘉應州志》,有9位進士被收入現代的《梅縣誌》;民國時,楊氏還出了多名將軍;後裔有新中國成立前中共梅縣縣委...
陳昌利 陳昌利,中共黨員,曾被評為“五老”宣講區級“名師”。年輕時被選舉為當地鄉人民政府鄉長,後被推薦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習,後主持建造“國家級優質柑橘豐產示範園基地”,榮獲“全國綠化獎章”。退休後,被評為自貢市首屆“鹽都鄉賢”和第三屆“十佳五老”。
束日璐,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四圩組人,“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的父親。鄉賢束日璐出生在當年頭橋安帖的一個望族大戶家庭之中,生前系江南陸師學校優等畢業生,清末曾任參領,辛亥後引退,民國時期任全國水利局主事,後為張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束日璐先生一生愛國愛鄉,潛心實業,現有其任清軍參領時...
餘姚四賢,或“餘姚四賢仕”,“餘姚四大鄉賢”,“餘姚四大賢”,指四位出生於浙江省餘姚市(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的著名賢士。他們對中國哲學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持久的影響,並影響了日本的儒學和史學。基本介紹 山高水長 - 嚴子陵 東漢著名隱士,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漢光武帝請他幫助治理天下,辭不就。隱居...
吳炳連(1923.9-2018.7)字仲彥,廣東蕉嶺縣人,旅港梅州籍鄉賢、香港吳氏集團董事長、梅州市榮譽市民、第10屆世界傑出華人。1923年9月出生於汕頭,早年先後就讀於蕉嶺中學、梅州中學、中山大學、台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放棄學業,投身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前線,英勇殺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到大陸繼續學業,畢業於...
胥昌忠,1945年2月生,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原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安帖村新港套一圩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副主任,少將。出生頭橋 頭橋鄉賢胥昌忠先生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歲(公元1945年)出生於江都縣九帖洲順長洲套一圩,今屬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頭橋鎮史上原屬江都,後屬邗江,現屬廣陵。...
1924-1930年,余友泰先生在當地由吳大觀的舅舅王鑑人創辦的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中心國小讀書,據《頭橋鎮志》記載,余友泰先生(頭橋鎮南華村田家莊人)與同為頭橋鄉賢的吳大觀先生(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頭橋鎮頭橋村九字圩人,本名吳蔚升),系國小同學與幼時好友,鄉境史載,余友泰與吳大觀這兩位昔日頭橋...
潮州韓文公祠中,曾設25位鄉賢木主(木製牌位),程旼亦居其中。1994年,程旼被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推為“118位客屬名人”的首賢。2007年入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榮登“廣東百賢榜”。2009年,程旼被廣東省評定為“南粵先賢”,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馮秀珍:程旼是"...
周江疆勇救員工光榮犧牲後,先後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青年企業家楷模”、“南通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海門市新長征突擊手”等十多項榮譽。2012年8月份,經申報審批等程式後,省政府決定追授其“江蘇省見義勇為英雄”榮譽稱號。主要著作 1992年以來,鄉賢朱義泉先生先後...
林裕(1454-1531年),字蘭亭,號宇宏,俗稱“做官公”,尊稱“鄉賢公”,廣東省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人,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公天資聰明,賦性和諧,隱蘊才華,博學多才,其文韜武略,皆超於常人。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科歲貢生,敕授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再授知州,又授...
王之銓(王量)先生是“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先生,在《我的中國心》中口述對其有影響的頭橋籍五表哥,系揚州廣陵地方史料《頭橋鎮志》中有記載的頭橋籍台胞之一,上世紀80年代病逝於台北,其家屬後裔現居美國。現有頭橋鄉賢王之銓(王量)由香港轉來的函件存世。據《頭橋鎮志》、《頭橋鄉地理歷史考...
該祖傳醬園為頭橋“王氏家族”積累了大量資金,鄉賢王鑑人接掌頭橋古醬園後,於民國時期拓業當時醬業發達的民國江蘇省會鎮江,在市區開辦了兩家醬園分店“裕和祥醬園”,以利進一步擴大行銷空間,將揚州醬菜打入江南市場。這三處醬園,其名稱字號均表現出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體現雅致寓意,...
潘君勉(1882-1968年),梅縣南口寺前村人旅港鄉賢,是“旅港嘉屬商會”首屆會長和“南洋輸出人商會”首屆副理事長。一向關心家鄉教育和同情、支持革命事業。人物生平 潘君勉(1882—1968),南口僑鄉寺前村人。少年在鄉求學,16歲到廣州謀生。1908年往香港在其堂兄潘祥初開設的“萬通安記”任司理,後自辦“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