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日本進攻緬甸,應英國政府要求,按照《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中國政府在1942年2月組成中國遠征軍,3月開赴緬甸前線。至8月國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
中國遠征軍滇緬路作戰,1942年3-9月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支援英國盟軍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大本營為迅速攻占東南亞各國和西太平洋諸島嶼,令第15集團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率2個師由泰國麥索侵入緬甸,陷仰光後,又增調2個...
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此次入緬甸作戰失敗(參見滇湎路戰役)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進入印度,編為中國駐印軍;另一部退守滇西,擴編為兩個集團軍。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
1924年9月28日,朱老出生在平江縣三市鎮。1939年,年僅16歲的朱錫純參軍走上抗日救國之路,他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1942年3月,朱錫純隨軍進入緬甸,在中緬印三國交界的野人山與日軍作戰,他們在山中轉戰3個多月,經歷了艱苦卓絕...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入緬作戰失利後,新38師因掩護英軍撤退與主力分離,隨英軍退入印度因帕爾;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在軍長杜聿明率領下由緬甸的打洛、新平洋經野人山撤到印度利多地區。後兩支部隊往印度蘭姆伽集結。1943年1月...
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見敗局已無法挽救,下令進行破壞後,撤出仰光,英印軍3000餘人撤往東吁。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組建遠征軍(轄第5、第6、第66軍,共10萬餘人)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抵達東吁接防。1942年3月8日,...
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1-2]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
鄂克溫之戰(英文:Battle of Oktwin)。1942年3月20日-23日,發生於緬甸同古(Toungoo)附近的小鎮鄂克溫(Oktwin)的戰鬥,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第二戰。事件背景 1942年3月19日,日軍第55師團占領皮尤...
仁安羌大捷,又稱仁安羌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緬甸戰役中的一場戰鬥,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仁安羌之戰,是中國入緬遠征軍第113團在團長劉放吾指揮下以少勝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勝利。戰役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
日軍第15軍入侵緬甸後,屢挫英軍,英軍在節節敗退的不利戰況下,一再要求我國派兵入緬,以協助其對日的作戰;1942年2月9日,我軍遂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第5、6及66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然英軍在我入緬參戰,並解其危後竟棄...
1942年1月,日本入侵英屬緬甸。2月3日,英方向中方請求派軍隊入緬。根據英國請求,軍委會成立中國遠征軍第1路,下轄第5,第6,第66軍總計10萬餘人,由羅卓英任司令(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赴緬甸作戰,相繼參加了同古保衛戰,...
1939年擔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2師師長,1940年,同杜聿明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1948年10月遼瀋戰役中,廖耀湘部戰敗被俘,後於1961年12月作為特赦戰犯被釋放。特赦後,先後任北京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第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切斷。撤退到怒江東岸的遠征軍餘部與日軍隔岸對峙。日軍的駐守與工事修建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陣地建設。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