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是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1日
- 出版社: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118 頁
- ISBN:9787538461404
- 定價:11.50 元
- 裝幀:平裝
《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是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
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男,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民國學界領袖之一。1911年丁文江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回國後在滇、黔等省調查地質礦產,之後在上海南洋中學講授生理學、英語、化學等課程;1913年擔任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之後創辦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並任...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是管成學;趙驥民創作的科普百科類書籍。圖書簡介 放眼21世紀,科學技術將以無法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將全面崛起,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廣泛局面。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華民族靠什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
著名地質專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
謝家榮(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4日),字季驊,上海人,地質學家、礦床學家、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謝家榮對中國煤岩學、礦相學、石油地質學、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
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是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楊起(1919年5月17日—2010年11月21日),山東蓬萊人,煤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煤地質學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46年5月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地質學部研究生畢業,1946年6月至1952年7月在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起長期致力於中國地質基礎學科和煤田地質學、煤岩學、煤...
正逢辛亥革命成功,即1911年,中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之一丁文江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與地質學雙學士學位歸國,被聘為南洋中學教師。李學清在《追念丁師在君先生》一文中回憶當年作為學生開始接觸地質知識時說:“不知道地質學為何物,經丁先生解答後,頗感興趣。時校中設備缺乏,丁先生即以日常所見者教之,如言...
早在1946年,黃汲清曾發表《30年來之中國地質學》一文,對中國地質科學的歷程作了全面回顧與總結。出版《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提出中國二疊紀的三分方案撰寫《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出版《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創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主編首批14幅1∶...
陳光遠(1920年4月29日—1999年11月6日),地質學家、成因礦物學家。長期從事結晶學、礦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中國現代礦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的開創者。他對鎢礦、富鐵礦、鉻礦、金礦等的礦床成因礦物學的研究,為礦山解決疑難問題及為找礦和遠景評價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後在西南...
她參與的“斷裂—地塊系統變形特徵、物理場演化及其與地震活動關係”等課題研究對中國地震構造物理學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她領導的“構造變形與地震成因機制及地震前兆”實驗研究和她提出的“亞失穩理論”為地震的物理預測研究開拓了思路。(光明網評)馬瑾是中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斷...
豐富和修正了美國地質學家有關地貌研究的成果 王竹泉於1925年發表過《山西、陝西間黃河地貌發展史》及《山、陝地文發展史略》;1928年又著《山西、陝西間黃河之地文》,對中國地貌進行了綜合研究,豐富和修正了美國地質學家B.維理士(Willis)和瑞典地質學家J.G.安特生(Andersson)有關地貌研究的成果。他是中國...
”(《中國科學報》評)“劉廣志獻身地質事業55個春秋,是他為新中國勘探工程事業嘔心瀝血、赤心肺腑奮鬥的55年。他功勳卓著,業跡輝煌,無愧於新中國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評)“劉廣志是新中國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為新中國勘探工程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地質調查局 評)
1982年,陳夢熊改任地礦部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科技高級諮詢中心高級顧問,他還在中國地質大學、長春科技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1991年,陳夢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地礦部改組成立國土資源部,陳夢熊仍在該部諮詢研究中心任諮詢委員。2000年11月,陳夢熊參加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會第14次年會。2007...
當1919年5月1日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訊息傳到北大時,他毅然走出書齋,與愛國同學一起,參加了5月4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集會和會後的示威遊行。趙國賓熱愛自己選擇的專業。他學習特別勤奮用功,並於1920年與同在北大攻讀地質學的華縣人楊鐘健等,組織了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不定期交流學習心得、科研動態和國內...
“許傑是中國筆石古生物學與生物 地層學的重要奠基人,在腹足類、三葉蟲古生物學方面有很多建樹,對新中國地質礦產勘查與科學研究很有貢獻。”(《光明日報》評)“他(許傑)不僅 是馳名中外的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更是新中國地質事業傑出的科學管理專家和領導人。”(中國地質科學院評)“許傑...
“朱夏是新中國石油地質普查的開拓者之一,是含油氣盆地理論研究的創導 人。”(中國科學院評)“朱夏為中國地質學的發展和石油天 然氣勘探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西安交通大學評)“朱夏是中國地質事業 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質行業的先驅,為了中國的地質事業貢獻了他們的汗水、辛勞甚至是熱血乃至生命...
何作霖(1900年5月5日—1967年11月17日)字雨民,河北省蠡縣人,礦物學家。192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3年發現白雲鄂博大鐵礦中的稀土元素,並論證它是一個巨大的稀土礦床,他的這一貢獻被記入包鋼的史冊中,1939年10月獲奧地利茵城大學岩石礦物系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何作霖...
袁復禮(1893年12月31日-1987年5月22日),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袁復禮是中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袁復禮參與並領導了由斯文赫定發起的“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獎章”。與...
曾擔任成都地質學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工程地質協會”中國國家組成員,江蘇國際科技中心理事。高國瑞教授是國內外知名的“土微結構”專家、我國“近代土質學”學科奠基人,入錄入典國內多種名錄和辭典,1995年載入美國《世界名人辭典》並授榮譽證書。工作簡歷 1950.10-1965.12 太原化工區工作。參與太原化工區...
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論山西太古界地層之研究》(英文),經新常富教授推薦,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瑞華博物考察會會刊》上,下半年由《中國地質學會會志》第7卷轉載。1936年夏,孫健初到大冶鐵礦調查,近代許多地質學家前往大冶鐵礦調查,都認為東西兩處礦山是各自獨立的礦體,中間是空白地帶,沒有鐵礦...
張鹹恭(1919~2015),江蘇沛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86年)、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工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教授。人物經歷 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到北京地質學院。1973年3月調入蘭州大學,1979年至1984年任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系主任。1987年調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