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經營制度

中國農業經營制度

《中國農業經營制度》是2014年04月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必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業經營制度
  • 作者:羅必良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頁數:26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9190368
  • 字數:250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從理論邏輯、歷史經驗與創新實踐等不同層面,對中國農業經營制度問題進行多維度的思考。目的在於:第一,通過理論邏輯的梳理,力求形成一個理論與政策討論的對話基礎,從而促使對農業經營制度的研究回到理論常識,進而推進知識的增長;第二,通過中國農業經營制度變革歷程的經驗分析,揭示中國農情背景下制度變遷的特殊性及其所包含的歷史邏輯;第三,通過新近的一些創新性試驗與典型案例,總結和發現中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的制度空間,從而為豐富的制度創新實踐提供參照與啟迪。

作者簡介

羅必良 博士。現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農業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先後主持各類科研課題總計70餘項,獲得各種科研成果獎勵40佘項。迄今出版專(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80佘篇。 獲得的榮譽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圖書目錄

前言
I.理論框架
農業經營制度:改革面臨創新
——基於產權理論與分工理論的思考
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歷史沿革與制度底線
二、農業經營的現實格局:面臨的挑戰與努力的績效
三、從規模經濟轉向分工經濟:基於文獻的梳理
四、農業家庭經營捲入分工:一個超邊際分析模型
五、重新認識家庭經營:回歸常識與轉型發展
六、稟賦效應、人格化財產與交易裝置:拓展科斯定理
七、崇州的實踐:對“農業共營制”模式的解讀
八、結論與討論
Ⅱ.變遷邏輯
勞動監督、隱性退出與公社制度效率問題
——來自湖北廣濟余川公社的經驗證據(1957—1975年)
一、文獻回顧
二、人民公社:制度特徵及其低效率
三、偷懶、監督與激勵不足:公社制度失敗的進一步解釋
四、公社制度的延續:隱性退出與制度維護
五、計量驗證:來自湖北省余川人民公社的面板數據分析
六、進一步的討論
產權管制、制度行為與經濟績效
——來自中國農業經濟體制轉軌的證據(1958—2005年)
一、引言
二、一個新的SCP範式及其假說
三、數據來源、變數選取與測量
四、協整分析與假說檢驗
五、結論與啟示
資源特性、行為能力與產權匹配
——來自中國農地制度變遷的經驗證據(1949—2009年)
一、問題的提出:私產、國有抑或其他?
二、資源特性一行為能力一產權匹配:一個3×3×3的理論模型
三、假說檢驗:中國農地制度變遷的經驗證據
四、結論與啟示
Ⅲ.案例解讀
契約、契約不穩定與契約治理
——以東進農牧公司的土地承租為例
一、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梳理與思想模型
三、從商品契約到要素契約:東進公司初期的實踐
四、土地承租:契約不穩定性及其維護
五、新的試驗:以契約治理契約
六、進一步的討論
契約資本、交易形式與收益分配
——以“公司+農戶”的溫氏模式為例
一、經濟交易形式:非此即彼還是狀態依存
二、案例背景:溫氏與養戶問的交易關係
三、理論框架
四、“公司+農戶”的交易反串機制:概念模型與思想實驗
五、經濟交易形式的反串:來自溫氏的微觀證據
六、經濟交易形式反串與溫氏的價值分配
七、交易形式反串的價值創造及其局限性
八、結論與討論
村落地權、產權匹配與效率來源
——來自廣東化州市浪山村的個案
一、問題的提出
二、個案描述
三、產權匹配問題:一個分析思路
四、浪山村地權配置的效率來源
五、結論與討論
地權細分、契約治理與農業分工發展
——崇州市“1+l+l”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實踐
一、引言
二、崇州模式:一個事實描述
三、產權、契約和分工:崇州模式的運行機理
四、結論與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