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建所初期,改革開放,科研條件,研究部門,人員編制,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建所初期
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建所。
1958年至1966年,研究所在60餘畝劃撥土地上建起了4500餘平方米的科研、辦公、實驗、住宿等用房,添置了一批常規儀器。在此基礎上,實施麻類研究課題43項,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項。
1963年,中國黃紅麻產區遭受毀滅性的炭疽病危害,曾使北方黃紅麻生產一度中止。研究所科技人員連續三年奮戰在麻區,採用綜合防治技術,控制了炭疽病的蔓延,恢復了黃紅麻生產。
“文革”期間,研究所科研以及其它工作均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
改革開放
1978年,研究所先後興建了科研、宿舍等用房13100平方米。
1983年,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4年,研究所向中央建議開發造紙原料紅麻研究,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開闢了紅麻造紙研究新領域。
199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新技術推廣中心成立。
至1997年,研究所爭取麻類研究課題138項,取得科研成果76項,獲獎成果48項,其中國家級獎7項,省部級獎16項。
進入21世紀,研究所被列入轉企單位,並於2001年搬遷至長沙,建成了新辦公區、新試驗區和新生活區,擺脫了水窩的困擾。
據200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對全國1216所農業科研機構綜合實力評估結果顯示,研究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和科技條件建設分別排名第16位、第25位和第33位。
2006年底,研究所在北京承擔並組織召開全國麻業峰會,凝聚了麻業領域中農工科貿各部門的權威專家與學者150多人,對全國麻類發展進行巨觀規劃,主導全國麻業發展方向。
2007年,由國務院批覆的關於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正式啟動,作為50種農產品之一的麻類,被列入其內。同年4月,農業部指定麻類研究所為牽頭單位,負責和組織全國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調研與框架設計工作,組織開展全國麻類產業技術體系狀況的調研及框架設計。同年4月下旬,研究所主持召開了全國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研討會,形成了“全國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方案”。
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據2017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9個研究部門,擁有農業部實驗室3個、
農業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圃1個、國家改良中心1個、國家級農作物種質庫1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平台3個、國際合作平台4個,在湖南長沙、沅江、花垣、漢壽西湖以及湖北利川、十堰、山東泰安、海南文昌等地建有試驗示範基地。
農業部實驗室:農業部麻類生物學與加工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生物學與加工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植物纖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
農業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沅江麻類資源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麻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圃:國家苧麻種質資源圃
國家改良中心:國家麻類作物育種中心
國家級農作物種質庫:國家麻類作物中期庫
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麻類遺傳育種與麻產品生物加工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麻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平台: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質能源研究長沙分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微生物菌種保藏庫
國際合作平台:中波麻類分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中韓蔬菜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中馬國際紅麻育種實驗站、中加植物病原菌分子生態學聯合實驗室
研究所試驗示範基地:白箬鋪創新綜合試驗基地、野生纖維植物保護圃、泰安麻產業試驗示範基地、南方飼料作物種質資源與利用科研試驗基地、武陵山區蘿蔔與功能蔬菜研發中心等
研究所研究部門:種質資源研究室、南方飼料作物與利用研究室、一年生麻類育種研究室、多年生麻類育種研究室、特色蔬菜育種研究室、栽培研究室、麻產品研究室、生物加工研究室、植物保護研究室
人員編制
據2017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68人,高級職稱人員53人,其中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3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36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36人;擁有中華農業英才1人,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3人,國家麻類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1人、崗位專家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英才計畫A/B類人才各2人,D類人才2人,其他省部級人才2人;組建了9個科技創新團隊
中華農業英才:陳萬權
正高級專家:陳萬權、王朝雲、李德芳、呂江南、粟建光、孫進昌、王玉富、唐守偉、朱四元、喻春明、彭源德、龍超海、龔友才、肖愛平、陳安國、趙立寧、朱愛國、陳建華、嚴準、梅時勇、戴求仲、劉頭明
科研團隊名稱 | 首席科學家 |
---|
麻類作物種質資源與利用創新團隊 | 粟建光 |
南方飼料作物種質資源與利用創新團隊 | 戴求仲 |
一年生麻類作物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李德芳 |
多年生麻類作物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朱愛國 |
特色蔬菜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 梅時勇 |
麻類作物栽培與收穫技術創新團隊 | 王玉富 |
麻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創新團隊 | 王朝雲 |
農產品加工微生物遺傳改良與套用創新團隊 | 彭源德 |
南方經濟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創新團隊 | 嚴準 |
設備資源
據2017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全所共有土地資源905畝,房屋建築面積近四萬平方米。
截至2016年12月,研究所的農業部麻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購置安裝儀器設備266台套。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據2017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承擔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948引資計畫、科技部國際合作計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550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95項,其中,獲國家獎11項(主持5項,參加6項);育成新品種62個;獲得專利53件;編纂著作100部;發表科技論文1600餘篇。
名稱 | 獲獎類別及等級 | 獲獎時間 | 備註 |
---|
北方紅麻短光照制種技術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主持 |
黃麻畝產千斤規律及技術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1985 | 主持 |
紅麻高產、抗病、中熟品種‘7804’的選育與推廣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1990 | 主持 |
苧麻細菌—化學聯合脫膠技術 | 國家發明三等獎 | 1990 | 主持 |
中國主要麻類作物種質資源蒐集鑑定與利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1997 | 主持 |
全國化肥試驗網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參加 |
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候區劃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1988 | 參加 |
主要農作物241份優異種質的鑑定、篩選、創新與利用(麻類22份) | 國家重點攻關重大成果獎 | 2001 | 參加 |
南方紅黃壤丘陵低產地治理與農業持續發展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02 | 參加 |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4 | 參加 |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09 | 參加 |
學術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7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作物種質資源學、作物遺傳育種學、農產品質量與加工、植物保護等4個學科領域和作物種質資源與利用、南方飼料作物資源與利用、一年生麻類作物遺傳改良、多年生麻類作物遺傳改良、作物栽培與收穫技術、農產品加工微生物遺傳改良與套用、麻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特色蔬菜資源與遺傳改良、南方特色蔬菜質量風險評估、南方經濟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等10個研究方向。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有8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其中有2個是自主設定學科;擁有1個專業學位類別碩士點。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農業機械化工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自主設定):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
專業學位類別碩士點:作物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擁有博士研究生導師4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0人;共培養碩士研究生80人,博士研究生17人,其中在讀碩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4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所徽採用植物葉、種子形式加以靈活變形處理,象徵團結奮進的麻類所人昂首站立,彰顯麻類所創造的累累碩果。綠色的運用,體現環保理念與創新活力,同時使所徽更穩健與生動。
IBFC為所名英文縮寫。
所徽設計大氣、簡潔、形象而富有內涵,體現出麻類所特有文化精神與和諧氛圍。
精神文化
求真:真實地探索事物的內在規律,真實地提示事物的發展過程。
求新:培養職工的創新思維和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
至理:研究探尋事物發生髮展的緣由。
至上:不斷為認識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以達到創造一流的境界。
意為追求真理,找出規律,實現理想:通過創新,不斷完善,實現一流,體現出了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讀起來琅琅上口,有一種奮發向上的氣勢。
你是文明的種子,紮根在龍的故鄉。蘊藏著美麗的傳說,點亮了生命希望。
你驅散嚴寒,送走黑暗。麻文化源遠源遠流長,源遠流長。
你是綠色的夢想,飛翔在錦繡江南。舞動著金絲銀線,譜寫著秀麗詩章。
麻園盪起綠浪,帶來吉祥。中國草神奇神奇芬芳,神奇芬芳。
你是麻業的心臟,引領著嶄新時尚。求真求新至理至上,團結攻關。
你從遠古走來,奔向輝煌。麻類所無限無限風光,無限風光。
麻類所無限無限風光。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所長、黨委副書記 |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邱化蛟 |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 王朝雲 |
副所長 | 李德芳 |
呂江南 |
歷任領導
王耕:1958年被調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任副所長,擔任建所籌備小組組長,1959年2月任命為湖南省麻類研究所所長,1960年4月,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專業學校校長。
王星五:1964年12月被任命為湖南麻類研究所所長兼黨總支書記,1965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所長。
郎續綱:1961年調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
孫慶祥:1961年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工作,歷任生理生化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兼黨委書記。
孫家曾:1961年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工作,曾擔任品資室主任、副所長、所長。
熊和平:1982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工作,曾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