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也是蔬菜花卉學科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是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曾兩次整制下放北京市,又兩次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任務是圍繞中國蔬菜、花卉產業和學科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創新重要的套用技術和基礎理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全國重大科研協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編輯出版學術刊物。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科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有試驗農場6個,總面積79公頃;共有職工200餘人,高級職稱80人,研究員33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下設10個研究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簡稱:IVF·CAAS
  • 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
  • 成立時間:1958年
  • 屬性: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二級學科3個
  • 碩士點:二級學科3個 專業碩士2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
歷史沿革,建所初期,兩次下放,改革開放,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建所初期

1958年9月22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議,經國務院規劃委員會批覆(科字第278號文)、中央農業部黨組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成立初,蔬菜所以蔬菜研究室和北京市農林局國營彰化農場為基礎,受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市農業科學院雙重領導,但以北京市農業科學院為主,對外掛二塊牌子,即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和北京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址在北京市海淀區彰化村,當時未任命所長。在機構設定上,設有行政辦公室、技術辦公室和試驗農場。
1959年,全所職工195人,其中科技人員25人,行政人員8人,工人162人。來自原華北所人員19人,其中科技人員13人。行政管理人員1人,工人5人。

兩次下放

  • 第一次下放
1960年底,國家面臨經濟困難時期,根據中央精簡機構的指示,農業部決定將原屬中國農業科學院建制的部分研究所下放歸所在省、市、自治區直接領導。當時根據1960年12月發出的(60)黨發第210號文《關於下放大豆等十一個所在省建制和直接領導的決定》的精神,蔬菜所以整建制完全下放到北京市由北京市農業科學院領導。
1960年後,所內結構設定有行政辦公室、技術辦公室、品種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生理研究室和試驗農場。
1962年,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家科委農業組擴大會議呈報的《關於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工作促進生產的若干緊急建議》,發出了[62]519號文《關於充實和調整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的通知》,根據形勢發展需要,1962年8月本所下放到北京市的原華北所12名科技人員從北京市彰化村遷回中國農業科學院,並於1962年12月經農業部(62)農原震字第41號文批准蔬菜所正式歸回中國農業科學院建制,重新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個直屬研究所,所址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內前植物檢疫室舊址。
1962年底全所職工僅28人,1963年增加45人,1964年增加21人,1965年增加11人,截至1965年統計,全所職工已達到105人。全所機構設4室1組,由行政辦公室總管全所人事、黨務、文書、基建和總務以及科研業務;由育種研究室、栽培貯藏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和生理生化研究組開展有關科學研究。
  • 第二次下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1967年1月後,所領導機構被民眾組織代替。
1970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進行體制改革,並精簡機構。同年11月執行農林部(70)農林辦字第11號文,蔬菜所再次以整制下放北京市,並經北京市革委會研究決定與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蔬菜研究室合併(註:1962年7月北京市農業科學院建制撤銷,成立北京市農科所),當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下放人員共80人。下放前期仍維持蔬菜研究室的建制,隸屬北京市農科所領導,並開始恢復科研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973年,成立室領導小組。
1975年3月,北京市革委會批准恢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建制;同時也恢復了蔬菜研究所的建制,所址位於雙清路原北京林學院內森工樓,全所設所辦公室、政工組、科研生產組、資料組以及引種及品種資源室、育種及良種繁育室、栽培室及農村基點組和實驗室。
1978年2月,農林部、國家物資總局、財政部聯合發出(78)農林(科)字第15號、(78)物計字第47號、(78)財農字第9號文《關於加強農林科教工作和調整農林科教體制的函》,決定將原下放北京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歸回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址開始仍在林學院。1978年從北京市回中國農業科學院時全所共有職工73人。

改革開放

1980年,蔬菜所遷至中國農業科學院東門外。
1981年6月,研究所職工發展至182人。1987年12月,增加達240人。
1981年,研究所開始招收蔬菜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4年,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7年12月3日,根據國家科委(87)國科發綜字0806號,農牧漁業部(1987)農(人)農函字第17號批文《關於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更名的復函》,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隸屬關係不變,除承擔原有蔬菜研究任務外,還承擔花卉研究工作。
1995年,研究所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996年,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7年12月,全所職工為223人。
2001年,研究所對研究室的設定進行了調整,按學科分為:生物技術研究室、種質資源研究室、十字花科育種研究室、茄科育種研究室、葫蘆科育種研究室、栽培與采後技術研究室、植物保護研究室、花卉研究室。
2003年10月,研究所對管理及服務機構進行了整合,調整後的機構設定為:科研處、綜合處、財務處和服務中心。同年,研究所被批准為園藝學博士後流動站。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職工200餘人,高級職稱80人,研究員33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50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1人,擁有973首席專家1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方智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黃三文

科研部門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下設10個研究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另有中國園藝學會掛靠。
研究所研究室:種質資源研究室、十字花科研究室、茄科研究室、葫蘆科研究室、栽培與采後技術研究室、植物保護研究室、生物技術研究室、花卉研究室、馬鈴薯研究室、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製綜合性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薯類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物細胞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

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茄科基因組資料庫、葫蘆科基因組數據、十字花科基因組資料庫等數據資源。
  • 硬體設施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科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有試驗農場6個,總面積79公頃,其中有保護地面積10萬平方米;擁有價值萬元以上的設備940台(套),價值8600餘萬元,擁有國家種質資源中期庫一座,保存有3.85萬份蔬菜種質資源。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五十年來,研究所主持和參加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和省部級、北京市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攻關、“863”高科技計畫、“973”基礎研究項目、“948”引進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在蔬菜花卉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術育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成果;組織引進、研究的塑膠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使中國蔬菜及農作物栽培方式發生重要變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中甘”甘藍、“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農”黃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種的育成,推動了中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的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截至2007年底,研究所共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65項,其中主持完成的國家級獎勵15項,參加完成的國家級獎勵6項,省部級成果獎43項。先後培育出180多個優質、豐產、抗病的蔬菜新品種。
2006-2010年,研究所共承擔科研項目359項。其中:主持973計畫課題1項、863計畫課題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10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4項、948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8項,承擔農業部大宗蔬菜、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兩大任務。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2項,獲植物新品種權保護7個,通過審定蔬菜新品種46個;出版科技著作49部。取得省部級以上獲獎成果11項,其中主持完成獲獎成果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共發表科技論文653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0篇。
部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
項目名稱獲獎名稱獲獎年份
甜、辣椒優異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
可控環境無公害蔬菜全季節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
2007年
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7年
重大外來入侵害蟲-煙粉虱的研究與綜合防治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
中蜜系列網紋甜瓜品種選育及配套優質栽培技術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8年
優質、多抗黃瓜新品種“中農16號”的選育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9年
設施蔬菜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範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2010年

學術期刊

  • 《園藝學報》
園藝學報》創刊於1962年,主要刊載有關果樹、蔬菜、觀賞植物、茶及藥用植物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文獻綜述、問題與討論、新技術、新品種以及研究動態與信息等。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園藝學報園藝學報
《園藝學報》先後被評為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第二屆中國期刊獎提名獎、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權威學術期刊、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 of VINITI)、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中心(CABI)的CAB Abstracts資料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AGRIS資料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資料庫、中國農業科技文獻資料庫等收錄。
  • 《中國蔬菜》
中國蔬菜》月刊,創刊於1981年,主要刊登蔬菜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成果,評析蔬菜產業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報導科研、生產、市場新動態,交流各地蔬菜豐產經驗,介紹蔬菜生產新技術和優良品種,針對基層讀者開辦科普知識講座等。
中國蔬菜中國蔬菜
中國蔬菜》於2013年入選中國百強報刊,2004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另外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一等獎、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全國農口學會優秀科技期刊獎、第一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農業部優秀科技期刊獎、北京市全優期刊獎。入選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
博士後流動站:園藝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蔬菜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二級學科碩士點:蔬菜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專業碩士點:植物保護、觀賞園藝

教學建設

截至2007年,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22人,在讀碩士生72人,在讀博士生22人,客座研究生60多人;共培養研究生132人,其中博士30餘人。同時,研究所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培養了13名博士研究生;每年有60餘名來自國內院、校的研究生在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所徽由蔬菜和花朵的藝術圖案構成,主色調為綠色,與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向符合。
所徽所徽

文化活動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開展的活動有“中蔬杯”羽毛球比賽、三八節慶祝活動、“春風送暖”主題捐助活動、紀念一二·九運動合唱比賽、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離退休職工秋遊等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
黨委書記
周霞
副所長
胡鴻

歷任領導

職務姓名任期
所長
1979.4-1983.1
1983.2-1988.4
1988.4-1995.1
1995.2-2000.11
2000.11-2002.12
2002.12-2015
黨委書記
2000-2011.2
2011.2-20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