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戶行為研究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戶行為研究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戶行為研究》是2019年11月1日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昕、李國權。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戶行為研究
  • 作者:高昕、李國權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ISBN:97871092629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戶行為研究》以演化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農業發展理論、農戶行為理論等為理論依據,在對已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礎上,提出農戶需求是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內在動因,農戶生產行為變異引起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農業生產經營變革促使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轉型等理論假設。以此為起點構建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績效的評價指數和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依託文獻數據和實證調查分別對中國農業發展轉變歷程和當代中國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探尋了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榜宙記葛的現實特徵和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內在規律以及二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對所提出的理論假設進行了規範性驗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農戶需求為起點,以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探索了農戶生產行為視角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機制,進而從農業發展方式的維度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圖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思路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架構
1.3 研究方法與內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內容
1.4 創新之處與不足
1.4.1 創新之處
1.4.2 不足之處
2 理論基礎嫌探遙與文獻綜述
2.1 核心概念
2.1.1 農戶生產行為
2.1.2 經濟發展方式
2.1.3 農業發展方式
2.1.4 鄉村振興戰略
2.2 理論基礎
2.2.1 演化經濟學思想
2.2.2 行為經濟學理論
2.2.3 農戶行為理論
2.2.4 農業發展理論
2.2.5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
2.3 文獻綜述
2.3.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2.3.2 農戶生產行為研究
2.3.3 鄉村振興戰略研究
3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內涵與哲學意蘊
3.1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和乃拒糊創新價值
3.1.1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
3.1.2 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必然
3.1.3 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價值
3.2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內容
3.2.1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基礎
3.2.2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內涵
3.2.3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
3.3 鄉村振興戰略的哲學意蘊
3.3.1 鄉村振興戰略的哲學底色
3.3.2 鄉村振興戰略的哲學邏輯
4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
4.1 已開發國家鄉村振興全頌判發展的實踐與經驗
4.1.1 已開發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實踐探索
4.1.2 已開發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經驗啟示
4.2 近代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演變與變遷
4.2.1 近代我國鄉村建設的演進歷程
4.2.2 中國鄉村建設百年演進的啟示
4.3 近年來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4.3.1 江蘇省永聯村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經驗
4.3.2 浙江省高家堂村的生態保護模式與經驗
4.3.3 河南省平樂村的文化傳承模式與經驗
4.3.4 天津市大寺鎮王村的社會綜治模式與經驗
4.3.5 上海市泖港鎮的城郊集約模式與經驗
5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關係
5.1 農戶生產行為的主要特徵與變異規律
5.1.1 農戶生產行為的主要特徵
5.1.2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規律
5.2 農業發展方式的理論內涵與轉變邏輯
5.2.1 農探腿拜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分析框架
5.2.2 農業發展方式的理論內涵
5.2.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邏輯構成
5.3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與農業發局跨展方式轉變的關係
5.3.1 農戶生產行為與農業發展方式的邏輯——歷史啟迪
5.3.2 農戶組織結構與農業生產特性的契合——現實考量
5.3.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複雜性的微觀成因——理論視角
5.3.4 發展方式轉變對農戶生產行為的要求——時代命題
5.3.5 農戶個人利益訴求與國家的戰略取向——博堡燥喇踏弈均衡
6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程與規律
6.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歷程的劃分依據
6.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基礎
6.3 新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程
6.3.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49-1978年)
6.3.2 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78-1992年)
6.3.3 市場經濟確立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92-2004年)
6.3.4 工業反哺農業時期的農業發展方式(2004-2012年)
6.3.5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方式(2012年至今)
6.4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與規律
6.4.1 以農戶為主體的制度誘致型轉變
6.4.2 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取向型轉變
6.4.3 以糧食為核心的資源約束型轉變
6.4.4 以問題為導向的漸進探索型轉變
6.4.5 以工業為先導的多維差異型轉變
7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績效評價
7.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7.1.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定量評價依據與原則
7.1.2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指標構成與權重
7.1.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績效的評價方法選擇
7.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實證分析
7.2.1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測算結果
7.2.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多維解析
8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與趨勢
8.1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條件
8.1.1 農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8.1.2 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
8.1.3 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8.1.4 農業內部發展機制更加完善
8.1.5 農業外部環境條件更為寬鬆
8.2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壓力挑戰
8.2.1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8.2.2 農業效益持續下降
8.2.3 農業結構矛盾突出
8.2.4 農業創新驅動動力不足
8.2.5 農業發展任務艱巨
8.3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目標
8.3.1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8.3.2 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經營的現代化
8.3.3 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實現資源利用的現代化
8.3.4 轉變農業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管理的現代化
8.4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
8.4.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目標取向的多維性
8.4.2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參與主體的多元性
8.4.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動力構成的綜合性
9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農戶生產行為及影響因素
9.1 農戶生產行為調查的基本狀況
9.2 農戶生產行為的描述性特徵
9.2.1 受訪農戶家庭特徵
9.2.2 受訪農戶戶主特徵
9.2.3 農戶農業發展認知特徵
9.2.4 農戶生產行為特徵及影響因素
9.3 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
9.3.1 農戶生產行為選擇影響因素及假設
9.3.2 結構方程模型選擇與構建
9.3.3 調查樣本信度與效度檢驗
9.3.4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及評估
9.3.5 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及分析
10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制創新與策略選擇
10.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
10.1.1 農戶生產行為多元激勵約束機制的理論假設
10.1.2 基於農戶生產行為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思路
10.2 農戶生產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
10.2.1 鄉鎮城市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誘導機制
10.2.2 農民職業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動力機制
10.2.3 農業市場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運行機制
10.2.4 產業一體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牽引機制
10.2.5 路徑法治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約束機制
10.3 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策略選擇
10.3.1 確立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重心
10.3.2 明確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取向
10.3.3 加強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執行
10.3.4 協同農業發展政策與立法的關係
參考文獻
附錄:農戶生產行為調查問卷
4.2.1 近代我國鄉村建設的演進歷程
4.2.2 中國鄉村建設百年演進的啟示
4.3 近年來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4.3.1 江蘇省永聯村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經驗
4.3.2 浙江省高家堂村的生態保護模式與經驗
4.3.3 河南省平樂村的文化傳承模式與經驗
4.3.4 天津市大寺鎮王村的社會綜治模式與經驗
4.3.5 上海市泖港鎮的城郊集約模式與經驗
5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關係
5.1 農戶生產行為的主要特徵與變異規律
5.1.1 農戶生產行為的主要特徵
5.1.2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規律
5.2 農業發展方式的理論內涵與轉變邏輯
5.2.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分析框架
5.2.2 農業發展方式的理論內涵
5.2.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邏輯構成
5.3 農戶生產行為變異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係
5.3.1 農戶生產行為與農業發展方式的邏輯——歷史啟迪
5.3.2 農戶組織結構與農業生產特性的契合——現實考量
5.3.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複雜性的微觀成因——理論視角
5.3.4 發展方式轉變對農戶生產行為的要求——時代命題
5.3.5 農戶個人利益訴求與國家的戰略取向——博弈均衡
6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程與規律
6.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歷程的劃分依據
6.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基礎
6.3 新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歷程
6.3.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49-1978年)
6.3.2 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78-1992年)
6.3.3 市場經濟確立初期的農業發展方式(1992-2004年)
6.3.4 工業反哺農業時期的農業發展方式(2004-2012年)
6.3.5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方式(2012年至今)
6.4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與規律
6.4.1 以農戶為主體的制度誘致型轉變
6.4.2 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取向型轉變
6.4.3 以糧食為核心的資源約束型轉變
6.4.4 以問題為導向的漸進探索型轉變
6.4.5 以工業為先導的多維差異型轉變
7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績效評價
7.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7.1.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定量評價依據與原則
7.1.2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指標構成與權重
7.1.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績效的評價方法選擇
7.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實證分析
7.2.1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測算結果
7.2.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的多維解析
8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與趨勢
8.1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條件
8.1.1 農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8.1.2 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
8.1.3 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8.1.4 農業內部發展機制更加完善
8.1.5 農業外部環境條件更為寬鬆
8.2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壓力挑戰
8.2.1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8.2.2 農業效益持續下降
8.2.3 農業結構矛盾突出
8.2.4 農業創新驅動動力不足
8.2.5 農業發展任務艱巨
8.3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目標
8.3.1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8.3.2 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經營的現代化
8.3.3 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實現資源利用的現代化
8.3.4 轉變農業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管理的現代化
8.4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徵
8.4.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目標取向的多維性
8.4.2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參與主體的多元性
8.4.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動力構成的綜合性
9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農戶生產行為及影響因素
9.1 農戶生產行為調查的基本狀況
9.2 農戶生產行為的描述性特徵
9.2.1 受訪農戶家庭特徵
9.2.2 受訪農戶戶主特徵
9.2.3 農戶農業發展認知特徵
9.2.4 農戶生產行為特徵及影響因素
9.3 農戶生產行為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
9.3.1 農戶生產行為選擇影響因素及假設
9.3.2 結構方程模型選擇與構建
9.3.3 調查樣本信度與效度檢驗
9.3.4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及評估
9.3.5 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及分析
10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制創新與策略選擇
10.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
10.1.1 農戶生產行為多元激勵約束機制的理論假設
10.1.2 基於農戶生產行為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思路
10.2 農戶生產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
10.2.1 鄉鎮城市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誘導機制
10.2.2 農民職業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動力機制
10.2.3 農業市場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運行機制
10.2.4 產業一體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牽引機制
10.2.5 路徑法治化——農戶生產行為變異的約束機制
10.3 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策略選擇
10.3.1 確立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重心
10.3.2 明確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取向
10.3.3 加強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執行
10.3.4 協同農業發展政策與立法的關係
參考文獻
附錄:農戶生產行為調查問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