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養老保障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闡述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成就及問題;將國際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分為三種類型——“儲蓄積累型”養老模式、“全民共享型”養老模式、“社會保障型”養老模式,並對它們的基本內容、各自特點展開論述與評價;結合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現狀,提出了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發展的若干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養老保障的歷史演進 第三章 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現實考察 第四章 農村養老保障國際經驗借鑑 第五章 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發展的創新路徑 |
創作背景
馬克思主義高度關注社會現實,也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馬克思曾在《
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為了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必須從總產品中扣除一系列必要的“勞動所得”,其中就包含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的社會保障基金,包括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也在不同場合強調過養老保障的重要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以及大批青壯年勞動力的外遷,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日趨嚴峻。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中國政府雖已建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與農村養老保障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繼續推進農村養老保障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基於此,《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歷史演進與現實考察》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養老保障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1949—1955年,是小農生產方式下的家庭養老階段;1956—1977年,是集體農業生產方式下家庭養老與集體養老的結合階段;1978—1991年,是經濟轉軌時期家庭養老的復歸與新型養老方式的探索階段;1992年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多元化養老保障體系的逐步形成階段。
總體而言,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在逐步探索;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規模擴大。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居家養老面臨家庭小型化、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及傳統養老觀念弱化等多方面挑戰;新農保保障水平低;社會養老服務機構供給不足、地區差距較大;養老保障制度缺乏法律支撐。
在對中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進行歷史回顧、現實考察,並借鑑中國之外農村養老保障經驗的基礎上,該書提出了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發展的創新路徑:樹立新型養老保障觀念,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文化;最佳化完善頂層設計,健全多元化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推動養老保障的城鄉制度融合,靈活應對新矛盾變化;增強養老保障要素投入,最佳化養老資源配置;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開啟幸福晚年新征程;實踐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引領中國老人健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