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是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士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
  • 作者:宋士雲 
  • ISBN:7010059640, 9787010059648
  • 頁數:302頁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宋士雲 男,1966年生,山東陽穀人,經濟學博士,聊城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1989年畢業於聊城師範學院,獲哲學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曾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1項,參與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4項,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曾在《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史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改革》等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3部。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主要內容: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中,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成為當前的重點和難點。在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破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體系、制度模式、運行機制、政策設計和發展趨勢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村中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缺位問題,更是當務之急。《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從經濟史學的視角,立足於經濟學規範,有機整合了歷史學、社會學、法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分析方法,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價值判斷標準,對新中國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背景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進行了史實描述、綜合分析和專題性研究,探究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時期的制度結構、模式特點、績效和存在的問題、變遷動因和歷史背景以及與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總結了經驗教訓,提出了今後的發展對策和思路。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現狀述評與選題的意義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與解釋
1.社會保障制度定義
2.社會保障制度結構
三、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觀點
1.本書的主要內容
2.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本書的主要觀點
四、本書研究的理論創新和實際套用價值
第二章 農村個體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保障制度(1949-1955年)
一、中國歷史上的社會保障思想和實踐
1.古代中國的社會保障思想與保障措施
2.近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3.中國小農自然經濟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與特點
4.新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起點
二、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與農民生活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1.土地改革與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2.農民生活的初步改善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3.以農民私有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互助與貧困農民生產生活困難的緩解
三、人民政府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建設
1.建國初期的農村賑災工作
2.建國初期的農村社會救濟
3.建國初期對農村的醫療救助
4.建國初期對農村鰥寡孤獨殘疾人的照顧
5.建國初期的農村優撫工作
6.某些傳統社會互助項目的變遷
四、建國初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
1.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是農民個體所有制經濟,
土地保障是主體,政府、社區的救助是補充
2.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運行與政府的積極參與密不可分
3.建國初期社會保障制度較好地處理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第三章 計畫經濟體制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56-1983年)
第四章 向市場經濟轉軌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84-2002年)
第五章 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反思與前瞻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