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是2009年1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李旭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
- ISBN:9787532551279, 753255127X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文史哲研究叢刊
平裝: 27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2551279, 753255127X
條形碼: 9787532551279
商品尺寸: 22.6 x 14.6 x 1.6 cm
商品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李旭,1977年考入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1992年調廣東五邑大學中文系。1988一198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從事高級訪問學者研究工作。2000年晉升教授。先後於全國近20家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中國美學主幹思想》等著作5部。曾任科研處副處長、系主任等職,現任江門市政協副主席。
內容簡介
《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從現代哲學及美學、文學理論與方法諸方面,對“道”、“風骨”、“文氣”、“意境”、“格調”、“意象”、“古雅”、“寄託”、“禪意”、“趣”等屬於中國詩學、文論範疇的概念,作了詳盡研究與探索,不僅注重揭示其體系建構、特徵等基本原理,還採用了中西比較、打通古代與現代的方式,提出了不少鞭辟入裡的論見。中國詩學、文論範疇,是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批評和審美認識領域裡人們長期使用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們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中國文藝及其審美認識的民族特色。
目錄
序
一、中國詩學範疇和範疇體系建構問題
1.確定中國詩學範疇的思想方法
2.關於範疇體系建構問題
二、中國詩學範疇的特徵
1.象喻性——從範疇的符號形態看
2.渾化性——從範疇的邏輯意旨看
3.衍生性——從範疇的動態演化看
4.功能性——從範疇的理論旨歸看
三、“天人合一”——大生命觀的美學
1.天人合一大生命觀的哲學思路
2.天人合一大生命觀的美學構成
四、“道”、“原道”、“載道”——“道”範疇美學釋義
1.道
2.原道
3.載道
五、“風骨”——高度成熟的中國詩學獨特範疇
1.因子分析的價值與局限
2.整體把握的幾種嘗試
3.風骨作為高度成熟的中國詩學範疇
六、“文氣”的存在根源及文體表現
(上)文氣的存在根源
1.大氣化生力的宏偉表現
2.血氣與情感的鬱結勃發
3.社會道義的浩然偉力
(下)文氣的文體表現
4.音節字句的聲調力量-
5.文氣的敷張、含斂和尚真
6.餘論:從八股文看純形式中文氣的表出
七、“意境”的詩學內涵與歷史性質
1.意境範疇的含義與性質
2.意境的超越性
3.意境的終極價值依託
4.意境的社會基礎
5.意境的詩意內涵
八、“意境”的文化哲學分析
1.情景相生——意興本體的意境
2.物我相冥——澄明本體的意境
九、“格調”的基本內涵及價值
1.格調的主要構成因素
2.時代格調與審美辨別力
3.體裁格調與語言格調
十、“格調”——在風格學與文體學雙重空間中
1.在範疇群中解讀格調
2.在對應和相關範疇中把握格調
3.在漢唐高境與典範中理解格調
十一、“古”、“高古”、“古雅”——明代復古主義詩學範疇
1.古作為價值範疇:極至、本源和標準
2.古是奠基於元氣論的境界:太朴未散、興象渾淪
3.古的風格學內涵:高雅、淳樸、簡淡、古健
4.古範疇所標示的意義及帶來的矛盾
十二、“意象”——明代復古派守護古典詩性美的重要範疇
1.意象的含義
2.意象是古典詩性美的體現
3.意象與Image比較
十三、“寄託”——常州派詞學的基本範疇
1.寄託說及其自身局限的克服
2.寄託說的美學張力
3.寄託說被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之發掘
4.寄託說評議
十四、“禪意”作為詩學範疇——兼說古代詩學範疇當代價值的生成機制
1.禪意的精神本質
2.禪意的文體特徵
3.從禪意看古代詩學範疇當代價值的生成機制
十五、“趣”範疇的審美特徵和文化根源
1.“趣”的審美特徵
2.“趣”的文化根源
附:論“趣”和“趣味”
1.知與趣
2.雅與趣
3.語趣
4.餘論:“趣”之批評
附:論“無”作為存在之基礎
1.“無”作為存在的可生髮性基礎
2.無作為存在的不可窮盡狀態
3.無作為存在的先概念含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