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是2010年設立的,授予70歲以上、在計算機領域有卓著成就和巨大貢獻的資深科技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 簡稱:CCF終身成就獎
- 設立時間:2010年
簡介,獲獎情況,2014,2013,2012,2011,2010,
簡介
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於2010年設立,簡稱:CCF終身成就獎,授予70歲以上、在計算機領域有卓著成就和巨大貢獻的資深科技工作者。該獎候選人由CCF理事長會議推薦,CCF獎勵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每次不超過2人。
獲獎情況
(按年份降序排列)
2014
陸汝鈐院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知識工程和基於知識的軟體工程方面做了系統的、創造性的工作,是中國該領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設計並主持研製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首次把異構型DAI和機器辯論引進人工智慧領域,發表了國際上第一篇異構型分散式人工智慧文章。研究出基於“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知識自動獲取方法;並開發出基於知識的套用軟體自動生成技術,在藝術創造領域內發展了人工智慧技術。
提出把軟體中所含知識從軟體中分離出來,形成可商品化的知件,使硬體、軟體、知件三足鼎立,並提出一套相應的技術和方法。
曾長期擔任CCF會刊《軟體學報》執行主編,全國名詞委計算機術語審定委員會主任,CCF名稱審定工委顧問。
張鈸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8年,在清華大學參與創建了“人工智慧與智慧型控制”研究方向,並一直從事該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90年,創建“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擔任主任。
與張鈴教授一起,將數學方法引入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神經網路、小波分析與模式識別等多個領域從事研究工作。提出基於統計推斷的啟發式搜尋,基於拓撲的空間規劃,基於關係矩陣的時間規劃,以及基於規劃的神經網路學習等新方法。在此基礎上,根據人類求解問題的特點,提出問題求解的數學模型-商空間模型及其相關理論,有效地降低了計算複雜性,為多粒度計算提供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中英文專著4部。從事教育57年,熱愛教育,教書育人,共培養博士生60多名。
2013
陳俊亮院士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60年代,作為有線600/1200波特及無線600波特數據傳輸設備的主要研製者之一,擔負研製我國 “東方紅”號衛星的無線信道數據傳輸系統研究任務,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勵。
80年代,從事程控數字交換系統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數字交換網路的理論模型與交換機的測試診斷算法。研製出我國第一台“DS-2000程控數字市話交換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90年代,創建程控交換技術與通信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率先開始網路智慧型化的研究,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套智慧型網系統,由此成果輻射的產品已占國內固定電話智慧型網市場90%以上,並將國外產品排除出中國市場。
21世紀,開始關注移動通信網與網際網路,致力於在二者的基礎上發展融合的、個性化的、豐富多樣的服務,已成為中國服務計算領域的領軍人物。
指導的百餘名博士、碩士已成為中國計算機通信領域骨幹,其中有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董韞美院士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20世紀60年代初期,帶領小組開始研究Algol 60語言。1963年與合作者提出新語法模型—P語法,以刻畫 Algol 及類似語言的語法。60年代中期,主持研製出國內最早的實用高級程式語言BCY,並先後在119機、109機、015機等機器上實現了相應的編譯程式及其它系統軟體,其間,他找到了後來被國際上稱為“LL文法”的條件和自動生成語法矩陣的方法。該編譯系統在國家重大科研事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70年代末期,提出用計算機設計高質量漢字字形的參量圖形學方法及實現技術,並研製出漢字字形設計系統 CCDS。
80年代中期,他率先在國內開展軟體復用技術研究,實現國內第一個可復用軟體設計系統。
90年代以來,他提出基於復用的文法推斷方法,和提出一種新的遞歸函式理論:上下文無關語言上的遞歸函式CFRF。
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期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他曾擔任第三、四屆CCF理事,並長期擔任CCF會刊《計算機學報》主編。
2012
金怡濂 院士
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上世紀50年代末,參加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的研製。
70年代,主持研製了國內首台雙處理器結構的大型計算機;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首台標量億次巨型機的研製,主持從工程上實現了多處理並行的體系結構。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領導開展我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機的研製,確定了採用國際通用處理器、向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發展的研製路線,使該機研製完成時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90年代,出任 “神威”超級計算機的總設計師,創造性地融合國際上多種先進設計思想,大膽採用了超前、創新的體系結構,領導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研製出兩代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超級計算機,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長期以來,培養了一批計算機工程技術的青年專家。他們中多人成為中國科協“求是”實用工程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的獲獎者,有的成為工程院院士。
汪成為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科學家,戰略家。我國軍用計算機及軟體、仿真、建模和軍用信息套用系統的早期研製者和組織者之一。
1986年起,參加了國家863計畫的戰略研究和籌劃工作,任863專家委員會委員及智慧型計算機專家組組長和國防973計畫和國防863專家顧問組成員。
在1997年就戰略性的指出:基於網路的虛擬計算環境是未來的服務端,而基於網路的普適化算通機是未來的客戶端。
在2004年提出了對新世紀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思考:網路技術將發展為協同計算、多媒體技術將發展為虛擬現實、面向對象技術將發展為面向智慧型體技術、嵌入技術將發展為普適技術。
2008年提出:“需求牽引、技術推動” 將促進軟體的發展,需求關注點的轉移將導致軟體技術途徑的轉變。軟體技術的發展將從Know How 轉向Know What。
2010年,在機器人與智慧型信息系統領域,提出:未來的人機系統的研究重點,將從以往的“人在迴路中”發展為“迴路在人中”,廣義信息和廣義迴路中的異構信息感知和融合將是未來的關鍵技術。
長期以來,主持完成了多項國防科技、863和973計畫等任務的研究工作。在中國信息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第一獲獎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被授於“全軍英模榮譽證章”。
2011
徐家福教授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計算機軟體開創者之一,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評議組成員,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計算機教材編委會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計算機軟體分支主編。
1965年,領導由南京大學與華東計算所組成的研製組,在國內自行研製的J-501機上研製出中國第一個ALGOL編譯系統。
1977年,倡導並主持研發系統程式設計語言,在655機上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編譯語言的軟體自動產生系統NDHD。
1979至1981年,參加了ALGOL、COBOL語言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
1979年,與仲萃豪、楊芙清合作,研製出通用系統程式設計語言XCY。
是我國最早的兩位計算機軟體博士生導師之一,培養出我國第一位軟體學博士。先後招收24名博士研究生,只有16人畢業,淘汰率之高,國內實屬罕見。他的學生如今均已成為各單位骨幹,其中有長江學者,有美國總統獎與ACM傑出科學家獎獲得者。
楊芙清院士
計算機軟體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北京大學教授,信息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理事長。
長期從事系統軟體和軟體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國軟體領域奠基人之一。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台百萬次積體電路計算機150機作業系統和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作業系統,率先倡導軟體工程研究,主持了歷經多個五年計畫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青鳥工程,在軟體工程化、工業化生產技術和環境方面實現突破,推動了中國軟體產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倡導和推動成立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並擔任系主任16年,帶領該系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軟體工程專業;提出“人才培養與產業建設互動”的理念,創建了以新機制、新模式辦學的示範性軟體學院。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建了北京大學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獲國家及部委級科技成果獎10餘項,發表論文150餘篇、著作5部,撰寫教材8部,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150餘名。
2010
張效祥院士
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56所所長、總工程師,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國家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委員等職。
上世紀50年代末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在此後的35年中,先後組織領導並親自參加了我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電晶體到大規模積體電路各代計算機的研製。
70年代中期,在他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率先在我國開展多處理並行計算機系統的探索與研製工作,1985年研製成功億次巨型並行計算機系統,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由他主持撰寫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關於發展我國大型通用機的建議》和主編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在我國計算機界有很大影響。
夏培肅院士
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世紀50年代,作為中科院計算所訓練班業務負責人和主講教師,為培養了我國最早的一批計算機專業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0年她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她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究和設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成果,如用於石油地震數據處理的高速陣列機150-AP、最大時間差流水線設計原理等。她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計算機學會的學術刊物,先後創辦了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學報》和《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她培養的40餘名碩士和博士中,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