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八章,除導言外,其餘各章內容如下:第二章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制度變遷分析,研究中國行政壟斷的制度變遷歷程,歸納出轉軌時期行政壟斷制度的現狀與特徵。通過制度分析,初步解釋了行政壟斷“為什麼”會在計畫經濟國家出現並長期存在。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從產業經濟、巨觀經濟以及區域經濟三個維度,對行政壟斷的經濟績效進行研究。在定量分析和經濟績效研究的基礎上,第七章對行政壟斷的內涵進行再討論,定性分析行政壟斷的兩點基本屬性——限制競爭和行政權力。第八章對以上各章內容進行總結。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轉軌時期的行政壟斷是中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的生活水平與之密切相關,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與之唇齒相依,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對之愛恨交加。行政壟斷既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更是一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現實經濟制度。一直以來,中國學者在這一研究領域進行著不懈的努力。陳林就以經濟績效為切入點,對行政壟斷制度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1)國有企業離不開行政壟斷,因為行政壟斷為它們帶來高價格和高利潤。理論研究表明,行政壟斷會導致更高的市場價格,並使在位企業攫取更多經濟利潤。高價格、高利潤是行政壟斷的獨特經濟績效。對於國有企業,行政壟斷的好處不止於此。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行政壟斷產業的市場結構會內生地趨於集中,且這種市場內生出來的壟斷與社會福利合意(自由競爭的競爭性產業則不然)。行政壟斷產業內的國有企業市場勢力越強越好,因為這樣會提升以企業利潤為主的社會總福利,儘管損害著消費者剩餘。這導致行政壟斷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成立初期的必然選擇。只有高價格和高利潤才能保障國有經濟的高速發展,只有以行政壟斷阻止私營企業進入這些高利潤產業,才能保證經濟計畫的順利實施,使國民經濟實現全面國有化和重工業化。由於行政壟斷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共生關係,東歐激進轉軌國家實施的產權私有化改革必然伴隨反行政壟斷法律的立法與施行。這是激進轉軌向蘇聯式計畫經濟體制投出的兩塊密不可分的改革“敲門磚”。而在漸進轉軌國家,國有企業依舊是國計民生的經濟命脈,其上繳利稅占各級政府財政總收入的一大部分。一旦國有企業出現長期虧損甚至破產,其後果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國有企業在轉軌時期離不開行政壟斷。高價格和高利潤是計畫經濟國家建立和漸進轉軌國家長期堅持行政壟斷制度的客觀原因。
(2)行政壟斷以犧牲消費者剩餘和總消費量為代價,換取高額的企業利潤。而且行政壟斷造成的消費者剩餘減少,遠多於企業總利潤的增加。由於大幅損害消費者剩餘,行政壟斷最終損害了一個產業的社會總福利,即行政壟斷會同時損害一個產業內的社會總福利、消費者剩餘和總消費量。
(3)相對於自由競爭,行政壟斷會拉長產業生命周期,使經濟發展和新老產業更替的新陳代謝減緩。行政壟斷還會損害產業的創新總量和單位產量創新,抑制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科技水平是評判社會文明的基準和標桿之一,因此行政壟斷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深遠。
(4)由地方政府實施的地區性行政壟斷損害了區域經濟的生產效率、資本配置效率、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對區域經濟運行和發展產生顯著的負面作用。政績激勵和經濟激勵是地方官員實施地區性行政壟斷的主要原因,這導致這種官員行為在經濟系統中具有一定內生性。豪斯曼內生性檢驗證實了地區性行政壟斷在計量經濟模型中的內生性問題。以往常用的OLS估計會低估地區性行政壟斷的危害,因而不完全適用於地區性行政壟斷的實證研究。
(5)限制競爭和行政權力是轉軌時期中國行政壟斷的內涵與本質。在行政壟斷產業,企業失去了進入市場的自由,市場本身喪失了一定程度的競爭活力,因此行政壟斷下的市場並非市場的常態。當代中國的行政壟斷權力是一種集行政權力、行政立法權與部分司法權於一體的行政權力。同時也是中國立法權、司法權與行政壟斷權力之間的監督與被監督關係的現狀。
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