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成立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央組建了第五研究院(飛彈研究院)和第九研究院(原子能設計研究院)。在此期間航空工業也在著手組建科研機構,但當時建設的規模較小,主要以解決仿製中出現的科技問題為主。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研設計落後於生產試製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特別是自1960年以來中蘇關係惡化,援助中斷,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飛機的研製和生產問題。
1960年12月27日,中央軍委發出成立航空、艦艇、無線電電子學3個研究院的通知。據此,航空工業局將所屬科研設計機構移交航空研究院。
組建發展
1961年1月,按照中央的決定和軍委的通知,開始組建以唐延傑為院長,王振乾為政委的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4847部隊。6月30日,研究院正式成立。
到1963年底,第一批成立的六院一所(殲擊機設計所)、六院二所(發動機設計所)、六院三所(航空附屬檔案設計所)、六院四所(航空情報研究所)、六院五所(航空兵器設計所)、六院六所(航空材料研究所)、六院七所(空氣動力研究所)、六院八所(試飛研究所)、六院九所(航空工藝研究所)以及稍後成立的計量檢定所、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航空標準化研究所等,形成了初步的科研能力,科研工作開始走上軌道。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航空工業部與航空研究院合併後,六院加強了科研實驗條件的建設,從1965年初即著手建設內地空氣動力研究所(29基地)、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623所)、航空發動機研究所(624所)、試飛研究所(630所)。
1965年6月,根據軍委命令,國防部所屬的第六、七、十,三個研究院,約十萬人全部就地整建制地集體轉業,劃歸各工業部領導,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轉隸到第三機械工業部。
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前期,為加強大型飛機設計,開展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在飛機設計中的研究與套用,以及補充彈射救生等缺門,擴建了彈射救生研究所(609所),興建了大型飛機設計研究所(603所)、直升機設計研究所(602所)、水上飛機設計研究所(605所)、大型客機設計研究所(640所)、第二殲擊機設計研究所(611所)、計算技術研究所(631所)。
1978年,中國航空研究院支撐了發布的國家首個《1978-1985年航空工業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1979年,成為國家授權的首批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中國航空研究院的航空科學基金成立。
2012年2月,中國航空研究院首家分院——上海分院成立。
2016年10月,中國航空研究院重組,在北京舉行組建大會暨揭牌儀式。
科研條件
組織機構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航空研究院設有7個管理部門,擁有6個成員單位、2個直屬業務單元、6個行業掛靠機構。
管理部門:綜合管理部、計畫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科技發展部、國際合作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部、紀檢監察與審計法律部
成員單位:航空工業綜合所、航空工業計量所、航空工業強度所、航空工業氣動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空工業檔案館
直屬業務單元:飛行物理研究中心、數值模擬中心
行業掛靠機構:國防航空技術創新中心、航空高性能計算中心、航空工業審計中心、工信部民機科研管理辦、航空科學基金辦公室、研究生與學位管理辦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共有紀檢監察幹部26人,其中女幹部8名,35歲以下2名;碩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所屬六家成員單位中,共設立黨總支3各、黨支部110個,紀檢委員89人。
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強寶平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航空科技之星”:李周復
設備資源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航空研究院建有高性能計算中心、標準諮詢服務、計量服務、數字圖書館、檔案存儲服務等平台,擁有的試驗設施有:
低速風洞群:Φ1.5米開口回流式低速風洞(FL-5)、3.5米×2.5米閉口回流式低速風洞(FL-8)、4.5米×3.5米低速增壓風洞(FL-9)、4.5米×3.5米開/閉口回流式低速風洞(FL-51)、8米×6米開/閉口回流式低速風洞(FL-10)、2.0米×1.5米航空聲學風洞(FL-52)
高速風洞群: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FL-62)、1.5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3)、1.2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2、FL-60)、0.6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FL-61)、0.6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7)、0.6米亞跨超三聲速風洞(FL-1)
結構強度設施:C919全機靜力試驗、MA600全機疲勞試驗
環境可靠性設施:三軸六自由度振動試驗系統、快速溫度變化試驗箱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中國航空研究院支撐了1978年7月20日發布的國家首個《1978-1985年航空工業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梳理了極具前瞻性、系統性和指向性的航空10大專業關鍵技術,提出8個關鍵項目(高推重比發動機、電傳飛控技術、先進火控系統、機載設備電子技術和數位技術的研究和套用、斷裂力學疲勞理論的研究和套用、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一體化、鈦合金與複合材料的套用、優質精密高效熱成型工藝)和10個專業的199個重大課題研究,為中國在“七五”計畫期間首次實行預研計畫單列奠定了基礎。牽引和組織了“七五”、“八五”、“九五”航空科技預先研究,投入裝備序列的大批第三代航空武器裝備,其核心技術都發端於中國航空研究院。
中國航空研究院推動著中國航空高性能計算、民機氣動結構驗證等一大批關鍵技術的發展,與國際水平保持戰略同步。
學術期刊
《
航空科學技術》是由
中航工業集團公司主管、中國航空研究院主辦、中航傳媒編輯出版的航空工程類學術期刊(月刊),結合中航工業的發展需求,刊登飛行器、航空動力、機載設備與武器、試驗與測試、製造與材料、航空管理、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前沿研究、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的內容。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航空研究院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有24家航空科研院所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
一級學科(名稱與代碼) | 二級學科(名稱與代碼) | 培養單位 |
---|
★材料科學與工程0805 | 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 | 621所 |
材料學080502 | 621所 |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 621所、625所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0825 | 飛行器設計082501 | 014中心、601所、602所、603所、 611所、630所、640所、院本部 |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082502 | 606所、608所、624所 |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082503 | 625所 |
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 | ★導航、制導與控制081105 | 014中心、613所 、618所 |
帶有★表示國家授權的學科專業 |
序號 | 單位名稱 | 原單位名稱 | 招生代碼 | 所在地 |
---|
1 | 中國航空研究院 | 中國航空研究院 | 82901 | 北京 |
2 | | 中國航空研究院014中心 | 82907 | 洛陽 |
3 | | 中國航空研究院303所 | 82902 | 北京 |
4 | | 中國航空研究院304所 | 82932 | 北京 |
5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1所 | 82903 | 瀋陽 |
6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2所 | 82938 | 景德鎮 |
7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3所 | 82904 | 西安 |
8 | 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6所 | 82905 | 瀋陽 |
9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8所 | 82925 | 株洲 |
10 | 南京液壓中心 | 中國航空研究院609所 | 82927 | 南京 |
11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10所 | 82961 | 襄樊 |
12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11所 | 82906 | 成都 |
13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13所 | 82908 | 洛陽 |
14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18所 | 82936 | 西安 |
15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1所 | 82913 | 北京 |
16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3所 | 82909 | 西安 |
17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4所 | 82910 | 成都 |
18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5所 | 82914 | 北京 |
19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6所 | 82929 | 瀋陽 |
20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7所 | 82928 | 哈爾濱 |
21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28所 | 82931 | 北京 |
22 | | 中國航空研究院630所 | 82911 | 西安 |
23 | 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 | 中國航空研究院631所 | 82912 | 西安 |
24 |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 | 中國航空研究院640所 | 82937 | 上海 |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已為國家累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近2900名,博士生導師隊伍87人;設立的航空科學基金已經累計向全國100多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發布了數千個基礎研究項目,打造了中國航空基礎研究核心團隊。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航空研究院每年畢業博士、碩士研究生約200名。
國際合作
中國航空研究院與
美國航空航天局(
NASA)、俄羅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TsAGI)、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法國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荷蘭宇航院(NLR)等國家級政府科研機構開展了雙邊合作。
2016年,中國航空研究院與韓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院(KARI)也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與NASA簽署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領域(ATM)的科技合作協定;珠海航展期間,中國航空研究院與新組建的、整合了TsAGI等五大航空科研機構的俄羅斯茹科夫斯基國家研究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中國航空研究院代表中國加入了國際航空研究理事會(IFAR)、國際航空疲勞和結構完整性理事會(ICAF),是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ICAS)的機構會員。
據2018年4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已開展了4箇中歐民用航空合作交流平台項目,聯合資助了6個技術研究合作項目。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院標識為藍色,中間是飛機的幾何圖案,三個圓靠右邊內切。左下方CAE是研究院英文簡寫。
精神文化
宗旨:航空報國,強軍富民
理念:探索、創新、開放、共享
使命定位:開展航空科技的“戰略性、整體性、前瞻性、基礎性、共用性”技術研究
願景:成為中國航空科技發展的引領者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