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老兵安魂曲》深情地真實記述了三位分別來自山東、山西、台灣的老兵為逝去的戰友、老鄉尋訪故鄉、落實姓名、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艱難動人情形。該書通過海峽兩岸三位老兵為陣亡老兵們“安魂”的義舉,彰顯了中國傳統“
信”與“
義”的堅忍不拔與堅定無畏。所謂“安魂”者,是對逝者有信有義的招魂,因其戰火硝煙的感同身受,故有劫後餘生的豁達與感念。因有坎坷崎嶇的情感心路,才有故國萬里尋覓探究的真心與執念。
作品目錄
|
|
|
|
曲一 淬火少年 追風少年的“紅色胎記” 湯山下的千鈞一諾 流亡五千里 |
曲二 金戈歲月 老天爺留下我乾件大事 打撈八十八個“虛名” 我親手殺死一個想家的人 |
|
曲三 王艾甫:為陣亡烈士尋親 潮近八十四位亡靈 遲到的“破冰" 親征汾河畔 三個人的“追魂記” 燕趙尋親總動員 哭泣的戈壁 |
曲四 鄭沂家:為無名烈士命名 一個“另類”的孤軍奮戰 一個夢一座碑 復活的“名字” 山上的“英名工程” 兩個女人的守候 |
曲五 高秉涵:送台灣老兵回家 鄉土的悸動 第一位“老兵”悄然回家 骨灰罈詠嘆調 生生死死一杯土 女兒 媽媽 未婚妻 善行者的征途 |
|
|
|
|
作品鑑賞
《中國老兵安魂曲》的故事並不特別離奇、複雜,之所以能夠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效果,原因是三個民間人物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堅持不懈的行動,以及在此過程中漸次形成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信念,這種寶貴的個體行為,卻涉及了戰爭與和平、異鄉與故鄉、個體與整體、集團與國家等多種意義。該書是一首人性救贖的聖曲,也是對良知良心的大聲叩問與呼喚。踐行者義無反顧,書寫者傾心竭力,但要實現“崇尚英雄,敬畏死者,讓逝者安息,讓生者無愧”這一願望,仍然任重道遠,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乃至整個社會的持續努力。
《中國老兵安魂曲》的結構較為別致,“合唱”“獨唱”“合唱”,作為該書主體部分的三章,既大開大闔,又相互關聯,形神統一。由“合唱”而“獨唱”,再回到“合唱”,與“安魂曲”的莊嚴含義及命名組成絕配,從而很好地完成了“安魂曲”這一凝重肅穆的文本主旋律。這種結構使得該書更為精緻,藝術特點更為鮮明,是作者對報告文學創作進行的一次結構創新。這一看似巧思實則極具匠心的結構框架,為作者展開了可以虔誠書寫的平台。老兵、烈士、陣亡者、離鄉者和客死他鄉者,都是戰爭的產物。該書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也沒有刻意去展示戰爭的屬性和勝負,而是從人性著眼並立足於人性,將筆觸伸向了開掘三位老兵的個人心靈史上。也正因為如此,個體也就成了整體的有機構成。
《中國老兵安魂曲》的筆觸沒有停留在對主人公形貌和經歷的記述上,而是深入他們的內心,開掘、昭示了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在踐行內心承諾的艱難過程中,有坎坷,有心酸,有悲憤,卻初衷不改,矢志前行。他們個性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身上閃爍著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輝。三個老兵形象,豐富了當下報告文學的人物畫廊。該書的語言也頗有特色,詞語鮮活,文采飛揚。飽蘸感情又注重控制和節制的文字,精煉準確,修辭妥帖,詩意蓬勃,富有表現力。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11月20日,《中國老兵安魂曲》獲得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高艷國,中共黨員,曾任山東省文學院副院長、山東文學社副社長。201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歌《無人的夏夜》,散文詩《今夜無眠》,散文集《昨夜的燈光》等。於2018年5月31日在德州逝世,享年50歲。
趙方新(1970年9月—),山東齊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著有《中國老兵安魂曲》《中國農民書》(合著)等。曾獲得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泰山文學獎等獎項。現就職於齊河縣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