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農業

中國綠色農業

中國綠色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環保農業形式。

綠色農業是廣義的"大農業",其包括:綠色動植物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黑色農業、菌類農業、設施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環保農業、信息農業等。在具體套用上我們一般將 "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稱為綠色農業。加入WTO後,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高品位、高質量、優品種和無毒無害無污染農產品的要求中國必須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綠色農業
  • ISBN:9787801677440
  • 定價:36.0
  • 出版時間:1900-01-01
簡介,發展背景,人力、物力等,摺疊國家支持,定義,提出,摺疊原則,摺疊必要性,內涵,發展,建議,主產區域,概述,條件,優勢,政策,科學,結構,

簡介

人類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使人們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此,中國必須立足中國的國情,切實與世界農業的發展接軌,用符合經濟和環境發展的綠色農業提升中國農業的優勢。

發展背景

我國農業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化特點:自北至南跨越九個熱量帶,地域遼闊、多山多草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品種豐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綠色資源多,為發展各類特色綠色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力、物力等

中國農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點:中國農民經過幾千年積累,具有豐富的精耕細作技術和綠色農業的傳統基礎;中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且價格低廉,可發展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集合價值大的綠色農產品;大部分地區雖遭破壞,但處於低工業污染或未達到難以逆轉的化學中毒地步;中國有數千年食品烹飪史、中醫藥史、保健史及傳統綠色食品的多樣性。

摺疊國家支持

中西部地區綠色農業也在迅速崛起,綠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環保生態產業等二、三產業正迅速發展。東部地區技術、人才、資金與西部綠色資源相結合,將迅速發展出口創匯綠色農業與農產品的農工商一體化基地。國家在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開發綠色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尤其是中國這屆政府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加大,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雙重投入,都會引起一系列經濟和生活變化。所以,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變化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定義

綠色農業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

提出

原國家農業部農墾司司長、原綠色食品協會會長劉連馥先生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主持召開的"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綠色農業"理念。同時,國家回良玉副總理進行了批覆,並且撥款3500萬進行示範基地建設 。

摺疊原則

綠色食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特定方式進行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的,允許使用綠色標誌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迎接國際挑戰的戰略舉措。

摺疊必要性

同時,發展綠色農業也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需要。 "黑色農業"這種經營方式往往高度依賴大型農機具、化肥、農藥,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氣和水污染等惡果。而發展綠色農業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轉變。

內涵

綠色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的回歸,也不是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各種類型農業的否定,而是避免各類農業種種弊端,取長補短,內涵豐富的一種新型農業。其內涵包括五個方面。
1.綠色農業及與其伴隨的綠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地球為人類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新鮮的空氣、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使人類能夠世代繁衍生息。但是由於人口劇增、經濟發展,使資源受到了破壞,環境受到了污染,這種對自然資源的傷害,到最後都反饋給人類本身。於是人們出於本能和對科學的認知,開始越來越關心健康,注重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對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的農產品倍加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農業及綠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優勢被廣大消費者認同,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必然產物。
2.綠色農業是受到保護的農業綠色農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環保產業,同時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護的弱質產業。綠色農業儘管沒有立法,但是作為綠色農業的特殊產品,綠色食品是在質量標準控制下生產的。綠色食品認證除要求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投入品的使用外,還對產品內在質量、執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有極其嚴格的質量標準,可以說從土地到餐桌,從生產到產後的加工、管理、貯運、包裝、銷售的全過程都是靠監控實現的。因此,綠色食品較之其他農產品更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安全性。
3.綠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的農業。它的優勢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節約資金、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有機肥、不造成環境污染。但是也存在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種植單一、抗災能力低、勞動生產率低的弊端。綠色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以高產、穩產、高效為目標,不僅增加了勞力、機械、設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還增加了科學技術、信息、人才等軟投入,使綠色農業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4.綠色農業是多元結合的綜合性農業 以農林牧為主體,農工商、產加銷、貿工農、運建服等產業鏈為外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提高了抗災能力與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水平,體現了多種生態工程元件複式組合。
5.綠色農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從1996年到2000年,曾多次組織專家到綠色產業項目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多數項目地區水質、土壤、大氣良好,綠色食品原料資源豐富。但由於缺少科學規則、市場信息不靈、科技素質低下,一些貧困地區只能出售綠色食品原料,效益不高。實施綠色食品開發之後,貧困地區發揮了受工農業污染程度輕,環境相對潔淨的資源優勢,原料轉化為產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拉動了貧困地區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振興。這一點不僅對我國邊遠山區、經濟不發達地區有指導意義,而且對亞洲一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也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發展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耕地、水等農業資源短缺問題更加突出。確保超過13億人口的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 我國綠色農業快速發展。2005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截至2010年,已覆蓋2 498個縣(區),推廣面積11億畝以上。2006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五年來累計推廣3 000多萬畝,通過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商品有機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礎地力。中國已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累計發放有機產品認證證書6 000多張。2010年,中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總數達到6 391家,產品總數達到16 748個(見圖2-3)。
中國農業生產力已大大提高,許多農產品開始出現過剩,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型、質量型農業的開發,農民的質量意識和環保意識也已大大增強,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的基本條件也已具備。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環保和生態農業的研究及試點工作,從1980年開始已有20餘年歷史。我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點2000多個,並取得可喜成績。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國家制定了若干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政策及措施。1998年又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國部份商品及食品已經開始實施綠色標誌及環境標籤制度。 發展綠色農業應注重:第一,要注重最佳化設計;第二,要注重綜合開發;第三,要注重環境保護。.

建議

中國綠色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一是在一個模式中採取多物種與主物種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物種的合理競爭,充分利用單位空間的各種能源;二是在空間分配上做到物種的搭配形式、密度、空間的適度套用,並進而提高時間的利用長度;三是在生產結構上按照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規律進行,通過延長或完善食物鏈,增加營養級,以提高模式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效率。如果能做到由一熟變兩熟,變農閒為農忙,庭院種植、養殖和加工的一體化則可有利解決農村剩餘閒散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四是技術方面發揮各種技術措施的科學組合,形成機械技術和食物技術相結合,有機農業技術和無機農業技術結合的農業系統,實現長遠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形成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水則水,宜觀光旅遊則發展旅遊的高效農業群。

主產區域

概述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總結國內外先進地區發展農業的經驗和教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經濟市場化,發展東北農業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最佳化產業結構;二是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的格局,加大扶持農業的力度;三是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包括參與國際競爭,比如發展綠色農業等。前兩條要靠政府和市場來解決,而只有第三條是最根本的,即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經營方式。

條件

我國東北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可以成為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的大經濟區。其一,肥沃的土壤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東北地區擁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這些大平原多是一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較好,耕地平坦。另外,東北地區獨具的長白山、大小興安嶺是東北亞地區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這正是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條件。其二,生態省的建設成就是發展綠色農業堅實的主觀條件。國家已批准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為我國生態試點省。這兩個省在生態省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發展綠色農業,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三,工業經濟基礎和科教優勢是發展綠色農業的物質基礎。東北地區具有綜合工業體系、科教優勢及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這些都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堅實的物質基礎。其四,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建立及其產品的開發,已打開了發展綠色農業的新局面。東北三省各省均已分別建起了一批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同時,創造了一批綠色食品名牌。這就為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起了示範作用,從而打開了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的新局面。
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雖然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但是要把人們幾千年來的耕作方式、農產品經銷方式來一個根本性的變革,這無論從思想觀念上、耕作技術上、物資投入上,以及科研等各方面都要有較大的改革,這就必須充分發揮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在發展綠色農業中的重要作用。

優勢

充分利用現有生態優勢,規劃、實施"綠色農業工程"。"綠色農業工程"是指以經營綠色食品的產加銷為軸心,包括生態環境建設在內的系統工程。人們提出要建"綠色東北",即將東北建成農產品和綠色產品、中醫藥產業基地。這裡涉及到的"綠色農業工程"的重要項目主要有:農副產品和綠色產品加工基地、長白山特產基地、北藥基地等。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落實好具體的工程建設項目,如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產業化布局等等;要規劃出發展綠色農業的規劃,以推進東北地區綠色農業產業穩步發展。
中國綠色農業

政策

制定向發展綠色農業傾斜的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向發展綠色農業傾斜。比如:國家的資源型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政策應向東北地區傾斜,增加中央財政投資和國家發展銀行的長期低息貸款,提高國家基建投資比重,用於建設"綠色農業工程"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及資源型城市建設。就這樣,東北綠色農業被扶植起來了,也為全國樹立了示範典型。

科學

依靠科學進步,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東北地區各級政府要通過科技進步,推進綠色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增加綠色農業產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用高新技術改造和裝備傳統農業產業,實現綠色農業產業高新技術化,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完善綠色食品供應鏈。從綠色食品供應鏈的結構來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連線著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連線著連鎖超市專賣。這裡關鍵的是物流配送中心起著連線生產和銷售的紐帶作用,是整條供應鏈的關鍵所在。從東北的實際看,綠色食品供應鏈的兩頭(生產基地和連鎖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缺乏穩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級政府要為市場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物流配送中心,最佳化綠色食品供應鏈。當前,主要應建立和規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和完善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健全新產品開發機制。

結構

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強產銷管理體系建設。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必須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要用經營企業的思維謀劃農業產業,走大企業帶動、大基地聯動、大產業運作的產業化發展路子;整合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以及相關的教育、科研等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無污染、無公害的安全、營養、優質食品的產銷管理體系。
牢固樹立發展綠色農業的新觀念。首先,要教育廣大農村領導幹部認清建設綠色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市場化農業、國際化農業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推進東北綠色農業的發展。其次,要讓農民認識到化學農業、"黑色農業"已走到了盡頭,而發展綠色農業是未來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增長點,是農民增加勞動收入的根本途徑,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再次,有條件的地方可首先培育一批綠色園區起示範、帶頭作用,從而帶動廣大農民積極、主動、自覺地發展綠色農業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