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經濟成長 分工 組織結構 報酬遞增 數學模型
館藏號
F124
館藏目錄
2009\F124\16
中文摘要
中國經濟維持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9%,堪稱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國經濟如此“與眾不同”?對此問題,有著多種不同的理論解釋,但是,均難能讓人信服。 研究這一問題很有意義: 首先,經濟成長的原因、經濟成長的內在機制以及經濟成長的實現途徑,歷來都是經濟理論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同時也是爭論較多、困難較大的問題。尤其是對增長過程中微觀結構性因素的研究,困難最大、最為薄弱。這也是增長問題研究長期以來難以取得重要進展的原因所在。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成長,是改革、發展過程中多種複雜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明顯地與微觀結構演變相聯繫。很難套用現有的增長理論、僅從巨觀的視角而得以解釋。因此,如何在經濟成長理論中引進微觀結構性因素,將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 其次,中國經濟面臨著持續、穩定增長、效率提升的機遇與挑戰,但是,中國的經濟成長本身充滿了許多難以解釋的撲朔迷離的現象,比如,巨觀層面(增長速度以及增長的均衡性)好於微觀層面(微觀結構確實問題很多,經濟成長的成本太高,質量太低。國際上一些人對我們指指點點,說微觀運行效率還不如印度,長遠會不好),巨觀和微觀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這就要求理論上必須解釋清楚微觀意義上的影響因素對巨觀經濟成長的效應。然後再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微觀結構與動力機制的重組再造。 研究這一問題難度很大: “經濟成長”既是一個內涵深刻、與時俱進的歷史範疇;又是一個研究難度很大的問題。至今為止,眾多的理論探索以及浩如煙海的研究文獻,尚未能揭示出經濟成長的本質。 本文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研究經濟成長的微觀結構和動力機制,並基於經濟成長理論,具體解釋中國經濟成長奇蹟的現象。本文所說的中國經濟,實際上僅界定在製造業範疇,這與國際、國內關於中國經濟成長的大多數文獻的研究範疇或者重點研究範疇是一致的。 本文採用構建數學模型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本文重要的理論模型有:一是第二章的微觀分工模型及巨觀湧現模型;二是第三章的微觀規模結構模型;三是第四章互動增進影響的動力機制模型和外部結構均衡模型(其他一些局部模型有作者自建的,也有引用或者注入了作者部分工作的模型)。 在經驗考察和實例分析方面,本文借鑑了一些國內外經濟學家的實證分析,它們均是難得的很典型案例,對輔證本文的模型很有幫助。 按邏輯結構進行分類,全文可分為四大部分:一是引論;二是理論模型;三是實證分析;四是政策建議。 全文分為六章,各章的主要內容與結論如下: 第一章是導論,介紹選題的背景和意義,研究目標、方法、思路和基本內容,國內外研究動態,尤其是本文的理論基礎——內生增長和演化增長理論。 第二章考察經濟成長的決定因素:微觀組織的分工結構。之所以把它列為決定因素,是因為它是經濟成長的微觀基礎之一,與經濟成長的巨觀表現密切相關。主要內容是:基於報酬遞增框架下的分工演進過程,以線性規劃模型和最最佳化原理分析和論證了企業分工結構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重要變數(包括規模經濟、範圍效應以及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並論證了經濟成長是微觀結構的巨觀特性湧現。最後,還進行了經驗考察。主要結論是: 第一,經濟成長是由經濟系統質和量兩方面的規定性所決定的。質的規定性是經濟系統的微觀基礎----企業間、企業內的分工及組織結構(及其所決定的相互作用關係),有什麼樣的微觀結構就會有什麼樣的巨觀特性湧現。中國經濟成長的奇蹟,遠非勞動或全要素投入上的增加及低成本所能解釋。 第二,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十分巨大。立足於勞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和產銷大國的規模優勢,生產組織上分工轉變的深度和廣度還極其巨大(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低端加工環節向中、西部地區的大規模轉移才剛剛開始),因而經濟成長的潛力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第三章考察經濟成長的決定因素:微觀組織的規模結構——規模報酬遞增框架下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之所以把它列為決定因素,是因為它是經濟成長的微觀基礎之一,與經濟成長的巨觀表現密切相關。主要內容是:從競爭均衡的存在性出發,用納什均衡分析方法,對阿羅--德布魯模型的三個假設條件進行了放鬆或有限放鬆,從而把一般均衡分析範式之套用範圍擴大到規模報酬遞增框架下的不完全競爭市場。在此基礎上,再對規模報酬遞增情況下兩種典型市場結構(完全競爭性市場與寡頭壟斷市場)進行了一般均衡分析,並基於帕累托效率標準的成本收益,從福利的角度對兩種典型市場結構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比較,得出了與新古典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效率高於完全競爭市場。最後,還進行了經驗考察。主要結論是: 寡頭壟斷市場結構具有深刻而複雜的經濟學內涵(“馬歇爾衝突”可望由爭議而達共識):在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的情況下,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利用效率要高於寡頭壟斷市場;但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情況恰恰相反,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利用效率要低於寡頭壟斷市場。 第四章考察經濟成長的決定因素:分工的深化、組織結構的演進與規模報酬遞增——互動增進作用下的反饋機制。主要內容是:基於全球商品鏈的分析方法,第一節首先探討了分工深化與組織結構變動之間存在的互動促進演進過程;第二節探討了這種分工、組織結構特徵所決定的內部化優勢:規模報酬遞增;在此基礎上,第三節套用公共選擇理論及博弈論方法,從商品鏈內部各利益主體既相容、又排他性兩個方面的總體關係特徵(在分工深化、組織結構演進與規模報酬遞增——互動作用下)出發,探討了其內在反饋機制(包括內在動力機制以及外部市場條件的嚙合特點、結構均衡)。最後,還進行了經驗考察。主要結論是: 內生增長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原因在於它忽視、割裂了分工、組織、報酬遞增的互動增進作用。現實經濟成長的微觀結構與動力機制是——分工深化與組織結構變動之間存在互動促進的自我演進過程,這種演進過程使得生產效率提高(規模報酬遞增),產品價格下降,市場需求擴大(亦即需求也是內生的而不是給定的外在約束),又進一步促進分工的持續深化、結構的進一步演化,如此形成報酬遞增的經濟成長正反饋機制。 第五章實證分析。共有三節,第一節是中國汽車業的實證分析;第二節是中國家電業的實證分析;第三節是兩個企業案例分析。實證分析的結論與本文前面各章提出的模型相一致。 第六章政策建議。共有二節,第一節是政策建議的指導思想;第二節是具體政策建議。 本文的特色在於: (1)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內生增長模型,也不是單純的演化增長模型,而是基於統一分析框架之上的內生化、協同演化模型,尤其重要的是,它還是個對策分析。 (2)不同於新古典投入、產出的黑箱模型;不同於內生增長總量生產函式模型(尤其是生產函式的自變數或者僅局限於技術進步的直接相關因素;或者是超出技術進步範疇的其他因素);也不同於現有的實證分析方法(單純的因素分析,不涉及因素間的互動作用和溢出效應)。 該文是基於與技術進步間接相關的微觀變數(企業內、企業間的分工、組織結構和投入、產出績效的性質---報酬遞增或遞減,以及互動作用關係、反饋過程、特徵)基礎上的生產函式模型。尤其是它把演進的過程、相互作用關係、反饋機制分析和揭示作為重心和本質,此外,它還把市場結構以及結構變化的演化均衡納入了模型之內,而不像現有模型將外部市場結構視為已知給定的外生變數,視為“自然狀態”。 這種過程、相互作用關係、反饋機制分析,顯著地提高了模型對現實經濟的解釋能力;同時,能更清楚地理出:開放條件下,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健康成長的難點、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等,為針對性和操作性很強的產業規制和組織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 (1)基於線性規劃的分析方法,探討並構建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微觀結構模型(包括第二章的微觀分工模型和巨觀湧現模型,且兩個模型均具有演化增長的動態特性)。突破了傳統增長理論巨觀層次的靜態分析框架(深入到了企業組織的微觀層次和動態過程,亦即打開了企業“黑箱”。由此,可充分考慮企業資源的異質性,包括規模、分工、組織、技術等因素的差異),不僅在理論研究的方法論、現代企業制度(財產擁有關係)上而言,具有重要的突破意義,而且在實踐上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可拓展產業政策空間、提高產業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基於動態重複博弈、納什均衡以及均衡解的精煉化方法,探討了規模報酬遞增框架下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把市場結構因素納入了可數理量化的範疇及經濟成長模型。拓寬了增長理論的視角,擴大了增長模型的套用範圍。 (3)基於全球商品鏈的分析方法,探討、分析了微觀增長模型的內部演化過程、相互作用關係、動力機制以及與外部環境條件(尤其是不完全競爭結構)的嚙合機理、路徑依賴與演化均衡。從而使增長模型的微觀基礎更為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