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研究》是2013年09月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志鋼。
內容簡介
一是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工業化先行國家經驗表明,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是一個充斥了各種矛盾的加速增長階段,而我國已步入該階段。在這個S型曲線加速上升階段,經濟與資源、環境及社會發展矛盾將被激化。由此,單一的增長評價方式不可能充分理解這一階段的動態圖景,經濟發展評價需要把資源約束、增長福利和增長代價這樣的指標納入進來,進行多角度考察。
二是體制改革深化與可持續增長。立足於中國國情的本土化制度創新模式,通過創造性的制
度選擇與制度安排,有效動員了社會經濟資源,取得了良好發展績效。們認為,下一步中國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式應把重心放在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可持續增長方。為此,應深入研究三大問題:第一,經濟成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重新認識可持續增長要求下的國家經濟職能。第二,對現行財政體制、投融資體制進行結構性變革,為微觀主體創新營造寬鬆環境。第三,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公共服務體制,包括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城鄉公共服務差別的消除等。
三是城市化與可持續增長。新增長模型主要探討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問題,但對於知識外溢性導致的經濟活動空間聚集以及空間聚集對於加速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很少論述,即城市化如何促進經濟成長的問題。工業化先行國家經濟成長經驗顯示,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伴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報酬遞增的實現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促進的結果。
圖書目錄
一、國內外文獻綜述
二、理論構建及其突破
三、本書安排與研究重點
第一篇中國經濟成長的路徑
第一章中國奇蹟與經濟可持續增長
一、中國奇蹟的見證——縱橫雙向比較
二、中國經濟成長的主線與階段
三、中國經濟成長特徵及可持續增長機制選擇
四、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政策選擇
第二章結構變遷與經濟成長
一、結構變遷歷程及特徵
二、農村經濟改革與農業發展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結構調整
四、區域經濟發展分化
五、結構最佳化與增長方式轉變
第三章福利改進與社會發展
一、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與福利改進
二、社會事業發展及其差異性
三、居民收入增長與消費需求提振
四、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協調平衡
第二篇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
第四章經濟體制改革
一、制度變革打開了中國高增長之門
二、漸進式改革的歷程、成因與成效
三、制度變革下增長潛力的釋放
四、深化改革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對外開放
一、對外開放與經濟成長
二、對外開放的路徑選擇與制度供給
三、開放條件下的增長、穩定與政策挑戰
四、開放質量的提升與可持續性增長
第六章勞動力資源開發
一、勞動力開發模式與經濟成長
二、中國勞動力資源的開發機制
三、勞動力資源的二次開發與可持續增長
第七章技術進步
一、技術進步狀況與經濟成長
二、技術進步路徑轉換:從“乾中學”轉向自主創新
三、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影響
四、技術進步的促進政策
第八章資本形成
一、資本積累與經濟成長的理論和經驗分析
二、中國資本形成路徑分析
三、投資與消費變動規律
四、投資效率的改進
第九章財政支持
一、財政支持對經濟成長的作用
二、財政體制改革與巨觀調控
三、公共財政建立與可持續增長
第十章金融發展
一、經濟成長中的貨幣作用分析
二、中國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結構根源
三、中國政府主導型金融結構的形成
四、金融結構調整和經濟可持續增長
五、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制保障
……
第三篇中國經濟潛在增長水平與可持續增長
第四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