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末的中國答卷上,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將超過50%。這是二戰以來全球首次出現的經濟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經濟版圖中,這份答卷標註著沉甸甸的“中國分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答卷
- 外文名:The Chinese answer
- 時間:2009年
- 對應:貢獻將超過50%
- 別名:中國分量”
介紹,出色的中國答卷,2010年年度新詞語,
介紹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巨浪滔天,世界經濟跌宕起伏,中國經濟險象環生。
2009年,中國經受了新世紀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
出色的中國答卷
(二)這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國媒體如此預言,“中國已經開始經濟衰落,也許將比美國經濟還要惡化”,“中國難以繼續奇蹟”,它“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7個月之後,這家雜誌刊登題為“中國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隻熊貓正拿著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那時,中國上半年7.1%的增速,“幾乎成為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
2009年末,還是這家雜誌將“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原因是:儘管一年前許多人認為“保八”是一個夢想,但是中國做到了。
從否定到肯定,從當初的疑慮到後來的讚譽,一年時光,很多人顛覆了對中國的認識。但在看法不斷校正、結論不斷修改中,一個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是中國”?
早在2007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提出,在經濟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形勢下,必須增強國家經濟安全監測和預警、危機反應和應對能力,增強金融業抗風險能力。
這種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審時度勢的深刻認識,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判斷當金融危機席捲全球,2008年11月黨中央作出三個重要判斷——
第一,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第三,危機給我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見事早、行動快、駕馭全局的“中國部署”——黨中央、國務院打破常規,在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個月,及時出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十大政策措施。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出拳重、措施實、力度空前的“中國行動”——加大投資,刺激消費,給經濟“輸血”,幫企業闖關。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底氣足、視野寬、統籌兼顧的“中國主張”——應對之策忙而不亂,既解近憂又謀長遠。
這一年,凸顯了三個主題詞:信心,變革,合作。它清晰地傳遞著應對衝擊的“中國思路”,呈現了堅定的意志、開闊的視野和大國的責任。
(四)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水平高低,體現其“國家能力”的強弱。
國家能力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
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金融危機自華爾街決堤而出,席捲全球:美國季度GDP創下27年來的最大降幅,道瓊斯指數暴跌近半;日本、歐元區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反映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高台跳水,短短6個月便從11689點下探至663點……世界經濟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此後充滿煎熬的一年內,面對經濟急劇下滑的頹勢,很多國家危訊不斷,中國經濟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巨大困難。
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矚目的中國答卷。
這是一份“關於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將2008年以來近7個季度的GDP增幅連成一條曲線,是一個漂亮的“V”型反轉。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昂首回升,“保八”已無懸念。
這是一份“關於質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國生動詮釋了“好”與“快”的發展辯證法。在穩定外需的同時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的增長路徑,開始轉向依靠“三駕馬車”並駕齊驅。
這是一份“關於溫度”的答卷。“越是在經濟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中國沒有簡單地搬用“凱恩斯式刺激”,也沒有“撒胡椒麵”,而是將一攬子計畫重點鎖定民生領域。
這是一份“關於責任”的答卷。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把自己的事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在這份應對衝擊的“中國答卷”上,我們看到執政黨對形勢的判斷有了豐富的現實依託,看到“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國家目標得以實現,看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國家理念得到踐行,看到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的貢獻。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國家能力”的最好註腳。
(五)強大的“國家能力”,讓中華民族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團結更加緊密,信心更加堅定,應對更加主動。“國家能力”的背後,是執政黨的決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論的指導能力。
有了執政黨的決策,才能第一時間形成國家意志,確定導向鮮明的國家目標。有了制度的支撐,才能最大限度地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保證國家意志付諸實踐。有了理論的引領,才能把握規律,立足長遠謀劃未來。
沒有黨中央在嚴峻形勢下的準確判斷,沒有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國家決策”,我們就不會有應對衝擊的主動性;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社會機制,我們就不會有應對衝擊的戰鬥力;沒有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沒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視野,我們就不會有應對衝擊的創造性。
(六)當金融危機使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走入死胡同,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暴露無遺,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國,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印證了迎戰危機的“國家能力”。
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有適合本國國情、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基礎。正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使中國越是處於危急關頭,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體合力。
(七)縱觀歷史,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曾重創世界經濟,同時又催生新的發展機遇。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國家,通常率先復甦並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從傳統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學發展之“機”,奠定了化危為機“國家能力”的理論基礎。
科學發展這一總攬全局、把握未來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新跨越的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出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迎來了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歷史機遇。
(八)幾百年來,中國從未抵達這樣的位置。
當國際輿論感慨“中國方舟拯救了世界經濟”,當外國政要確信“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當世人驚嘆“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國突然躋身世界外交和經濟舞台最前沿”,我們看到,金融危機重塑了世界經濟版圖。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認真傾聽,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力量”舉世矚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鍛造出堅不可摧的“國家能力”。
這種能力,曾在抗擊“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這種能力,曾在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大放異彩,如今又在應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展現威力。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證明了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堅強的領導核心。
(九)走過激流,中國巨輪依然破浪前行。
這是年輕共和國的下一個航程,又一個甲子的開啟;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又一次嶄新的開局。
一年前,人民日報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前進的道路,總是越過一嶺又一峰,闖過一關又一坎”。一年後,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提出“堅定必勝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共同迎接奮發有為的2010年”。
我們將繼續書寫答卷。
我們會再次獲得成功。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中國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經受住了世界金融危機嚴峻考驗,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