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總體定位是以水質健康安全保障為核心目標,突破傳統的以有限指標控制為目標的水質安全保障理論和工藝技術局限,創建以風險控制為目標的水質基準與標準制定、污染控制與水質淨化的全新理論和技術體系,形成從基礎到套用、從工程到管理、從水源到末端全方位的科技創新布局,提出系統解決水質安全保障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普適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為持續提升我國水質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撐。
2. 水源水質複合污染過程與生態修復:發展和完善以環境微界面過程為核心的天然水體水質轉化過程研究方法體系;研究污染物在多介質中的遷移、轉化過程,揭示受納水體對流域人類活動的回響機制;識別影響水質轉化的過程和因子,研發水源水質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水源地風險控制的系統理論和模式;基於水源地對污染物的生態影響機制及水質轉化的基本原理,構建微污染水源地生態修復技術體系。
3. 以風險控制為目標的水質淨化新原理、新方法:基於複合污染效應評價方法,套用微界面反應原理,探索水中污染物在凝聚、吸附、過濾、氧化等單元操作中的形態、結構及毒性變化,揭示共存污染物及其聯合毒性效應在水處理過程中的轉移轉化規律、多介質/ 多界面作用過程及協同調控機制;重點研發高效膜分離技術、特異性吸附材料、光/ 電/ 生物協同轉化技術、生物技術等水質淨化新材料、新技術及其組合工藝,不斷認識和解決複合污染物及其前驅體協同控制原理和技術瓶頸。
4. 飲用水輸配的化學/ 生物學過程與調控:系統研究飲用水輸配過程中水質的化學和微生物轉化及二者的互動作用機制;基於水源與水廠水質轉化規律,研究輸配水體化學和微生物組成結構特徵,創新管網水質穩定性調控的過程機制;深入探索管網水質、水力與管網腐蝕漏失關係,建立管網漏失預測、監測、預警和控制關鍵技術與模式,構建供水管網安全輸配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中國科學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創建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水質基準與標準制定、污染控制與水質淨化的全新理論和技術體系,形成從基礎到套用、工程到管理、水源到末端全方位的科技創新布局,成為引領我國飲用水科學與技術發展方向的核心力量,為持續提升我國水質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撐,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實質性跨越,並發展成為本領域最著名的國際實驗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