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坐落於青海省會西寧市。青海鹽湖所創建於1965年3月,在中國化學家柳大綱院士和地質學家袁見齊院士的帶領下開始了柴達木盆地的系列勘察與研究,迄今為止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鹽湖研究的科研機構。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有在職職工25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青海省級研究開發中心1個,有在讀研究生108人,在站博士後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碩士研究生78人。

2017年12月,評選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 外文名:Qinghai Institute of Salt Lak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65年3月
  • 簡稱:青海鹽湖所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西北環境研究院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
  • 碩士點:6個(一級學科3個)
  • 所長:段東平
  • 研究所地址: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18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合作交流,設施資源,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文化活動,所獲榮譽,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1年,蘭州大學教授戈福祥上書政務院,建議國家重視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的科學研究和開發,當時政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將此建議批轉給中國科學院考慮。
1955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據此建議組建了由柳大綱教授領導的物化分析組。
1956年,物化分析組對青海茶卡鹽湖進行物理化學研究。同年中蘇兩國科學院合作會談中,“柴達木盆地鹽湖科學調查”被列入合作項目之一。
1956年,制訂的“十二年國家重大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第九項和第二十七項已有鹽湖礦床利用的研究內。
1957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的具體領導下,組建了以柳大綱為隊長,袁見齊、韓沉石為副隊長的“中國科學院鹽湖科學調查隊”。
1960年4月,鹽湖科學調查隊在北戴河召開第一次全國鹽湖鹽礦學術會議。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技會議,會上確定在察爾汗鹽湖建設年產十萬噸鉀肥廠。
1964年5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以院屬西北化學研究所為基礎,抽調蘭州地質所、北京化學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有關研究人員組建鹽湖研究所,由西北化學所負責籌建。
1965年3月6日,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在西寧正式成立。柳大綱兼任所長,常韜任副所長,景松林任黨委副書記,全所職工共211人。
1965年,化工部以部屬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連雲港化工礦山設計研究院等部分室組為主,以及部屬其他幾個單位部分人員和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鹽田試驗隊等單位籌建化工部鹽湖化工綜合利用研究所。
1966年6月,由國家建委提議,國家科委批准,化工部鹽湖化工綜合利用研究所併入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隸屬中國科學院領導。
1970年,由中國科學院與青海省雙重領導,所名改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
1981年,中國科學院委託蘭州分院代管,實行以中國科學院青海省雙重領導,並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的領導體制。
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蘭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整合了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有在職職工25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27人,副研究員48人,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7人,“西部之光”入選學者17人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彭熹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姓名入選時間
1999
2006
2007
2008
2008
2011
2012
資料來源:

科研部門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青海省級研究開發中心1個。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鹽湖資源綜合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青海省級研究開發中心: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作交流

  • 國際交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與匹茲堡大學合作研究雲南環境變化,組織中國、丹麥英國學者對黃土高原和沙漠黃土邊界帶進行聯合考察,參加對蒙古戈壁的多國聯合科考,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機構進行了學術交流,參加了中美極端環境微生物雙邊會議、東歐亞環境過程國際會議和張家界國際地貌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
  • 院地合作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重點研究青海新疆、內蒙、西藏山西等中國鹽湖區和雲南四川等鹽礦地區鹽類資源的勘查、開採與加工技術,為邊遠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擔了青海省重大攻關項目“不完全脫水氯化鎂電解製備稀土鎂合金產業化技術”項目,與青海崑崙鎂鹽有限公司合作,為其開發了2000噸氫氧化鎂阻燃劑關鍵技術,採用浮選法對雲南省江城勐野井鉀石鹽礦床生產鉀肥車間進行技術改造,氯化鉀收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工藝技術水平提高。開展了含泥較多的灰綠鉀鹽礦(廢礦)利用研究,完成“江城泰裕鉀肥有限公司灰綠色鉀石鹽浮選法製取氯化鉀生產工藝開發研究”,建成年產1萬噸鉀肥的工業裝置。與雲南雲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鹽礦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開針對寮國鹽礦特徵、工業基礎、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鹽類礦產勘查技術、開採技術、加工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實質性合作。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設施資源

  •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專業紙本文獻10萬冊,自購電子文獻資料庫11個,藉助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服務平台可利用電子文獻資料庫80個。
  • 儀器設備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通過中科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台將通用儀器設備實現了公用共享,主要儀器設備如下表所示:
儀器設備
X-射線衍射儀
低真空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儀
X-射線螢光光譜儀
雷射粒度儀
X-射線單晶衍射儀
電漿發射光譜儀
原子吸收光譜儀
原子吸收光譜儀
元素分析儀
固體熱電離同位素質譜儀
氣體穩定同位素質譜儀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同步熱分析儀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釋光測年儀
資料來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共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5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取得各項科研成果26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包括:
獲獎概況
獲獎名稱等級類別時間
馬海礦區200萬t/年低品位含泥鉀礦脫泥技術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4
易燃易爆液體本質安全化技術集成及套用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4
複雜鉛鋅礦冶煉廢渣的綜合利用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2
青海高鋰鎂比鹽湖提鋰關鍵技術及套用
一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1
鹽湖濃縮滷水-矽酸鹽水淹體系高溫高壓相平衡及矽酸鎂鋰複合材料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0
天然鹽湖滷水物理資源環境化學性質和化學模型研究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3
柴達木盆地工業和城市的水資源供求關係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2
青海察爾汗鹽湖采鹵過程中水動態水化學規律及自動觀測系統的完善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2
兩步封閉循環雷射化學法分離碳同位素研究
一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2
內蒙古吉蘭泰鹽湖資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
二等獎
內蒙古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2
元素同位素質譜測定新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1997
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物的年代學及其古氣候古水文變化特徵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7
元素同位素質譜測定新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7
用鹽田光鹵石和天然無水芒硝製取硫酸鉀中間試驗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6
察爾汗鹽湖首採區晶間滷水動態變化規律及自動觀測系統
三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5
大柴旦鹽湖調查鹽滷硼鹽化學和綜合利用的基礎研究
三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1995
青海鹽湖水氯鎂石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4
離子膜電解製取碳酸鉀中間試驗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2
察爾汗鹽湖滷水動態自動觀測系統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2
察爾汗鹽湖首採區采鹵過程中水動態水化學規律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2
離子膜電解法製取碳酸鉀中間試驗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2
離子膜電解法製取氫氧化鉀中間試驗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9
察爾汗鹽湖晚更新世以來鹽湖(鹽湖風成沉積)演化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9
露天錐形啤酒發酵罐微型機群控系統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9
微型機在硫酸生產(焙燒系統)中的套用
三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8
資料來源:,具體獲獎概況詳見:
  • 論文發表
截至2009年3月,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共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0餘篇,撰寫出版了10多部專著。在類離子液體基礎理論研究項目中,發表研究論文11篇,其中SCI收錄9篇,EI收錄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件,實審中國家發明專利2件。鹽湖濃縮滷水-矽酸鹽水鹽體系高溫高壓相平衡及矽酸鎂鋰複合材料課題中,發表論文12篇,其中國際核心期刊SCI收錄7篇,EI收錄2篇,國核心心期刊收錄3篇;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

學術期刊

鹽湖研究》於1972年創刊,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性刊物。《鹽湖研究》原名《鹽湖科技資料》,為內部交流資料,1986年更名為《鹽湖研究》。1992年5月經原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國際上該領域唯一的專業性刊物。
鹽湖研究鹽湖研究
期刊報導交流鹽湖、鹽礦、地下滷水等鹽類資源的基礎、套用和開發研究成果,探討鹽類資源中有用成分的分離提取技術與綜合利用途徑。設有基礎理論與方法、技術進展、試驗研究、簡訊、綜述與評述、知識林等欄目,是反映鹽湖科學發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公共性平台。
《鹽湖研究》現被十餘種國內重要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它們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化學文獻資料庫》、《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分別於1981和1997年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3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以及3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地質學
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化學、地質學
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化學、地質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化學工程、材料工程、地質工程

教學建設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有在讀研究生108人,在站博士後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碩士研究生78人。2002年―2015年,研究所培養研究生45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26人,博士研究生129人。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所徽如右圖所示:
釋義:以方塊的鹽田組合,構成一個向上的箭頭,寓意著研究所所不斷的規劃、創新和發展精神。藍色代表湖水,綠色代表生態與和諧。其中四塊藍色方塊代表四大湖區(青海,西藏,新疆和內蒙),亦代表我所四個專業(無機,分析,化工和地化),兩個綠色方塊代表我所的兩個研究部門(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整體標誌體現大氣、積極、團結和拼搏的研究精神。

文化活動

根據2016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設有研究生會,下設宣傳部、組織部、文藝部、體育部、生活部、廣播站和志願者協會等部門。舉辦了中國科學院第十二屆公眾科學日、全國“防震減災”宣傳周活動等活動。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副所長(主持工作)
段東平
黨委書記、副所長
胡彥明
紀委書記、副所長
吳志堅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王永晏
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時間主要領導
1965年
黨委書記:張黑娃
1966年至1967年12月28日
所長:柳大綱
1967年12月29日至1969年3月2日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延錫忠
1969年3月3日至1973年1月8日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王兆勤
1979年11月13日至1982年1月27日
名譽所長:柳大綱
1980年5月2日至1982年5月18日
黨委書記:高翟
1982年5月19日至1987年6月22日
黨委副書記:李諮、曹繼開
1984年2月22日至1987年6月22日
所長:張彭熹,黨委書記:李諮
1987年6月13日至1991年8月26日
所長:張彭熹,黨委書記:劉德江
1991年8月27日至1995年6月21日
所長:劉德江,黨委書記:彭廣志
1995年6月22日至1999年6月20日
所長:劉德江,黨委書記:鄢如萍
1999年6月21日至2003年9月23日
所長:馬培華,黨委書記:武文斌
2003年9月24日至2007年10月7日
常務副所長:馬海州,黨委書記:胡彥明
2007年10月8日至2013年3月25日
所長:馬海州,黨委書記:胡彥明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