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所志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所志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所志》是《所志》編輯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所志
  • 作者:《所志》編輯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倪嘉纘、郭士良、包斌榮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管理體制、科研管理、科技成果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所志(1948~1986)
長春應化所所志編輯委員會
圖片
題詞一
題詞二
題詞三
題詞四
題詞五
長春應化所研究大樓
歷屆所長
閆沛霖
佟城
武衡
吳學周
孫書棋
王佛松
部分研究員
馮之榴
朱榮昭
汪爾康
沈青囊
蘇鏘
吳越
張慶余
張自成
張定釗
季鳴時
姜炳政
高國經
袁秀順
錢人元
錢保功
徐紀平
倪嘉纘
梁樹權
黃本立
黃葆同
董紹俊
應化所前身——偽大陸科學院本館
50年代分析化學研究室外景
50年代合成橡膠中間試驗工廠
50年代氯化紙漿中間試驗工廠
1950年本所第一期檢驗幹部訓練班畢業
1954年本所舉行光譜學習會在國內推廣光譜分析技術
1956年本所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
本所第一任黨委書記張潤蒼在幹部會上講話
1981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東升率化學部評議小組到本所評議科研工作
60年代中後期順丁橡膠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工業化中間試驗
70年代中用合成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製成的汽車輪胎準備投放里程試驗
1985年低釔混合稀土全分離流程存江西603廠完成了工業化擴大試驗
80年代建設的雷射化學實驗室
80年代建設的化學資料庫實驗室
1954年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來所訪問
1955年蘇聯科學院院士達納那耶夫來本所訪問講學
197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西博格教授率美國純粹及套用化學代表團來本所訪問
1979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弗洛里教授率美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代表團來本所訪問
1981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加拿大光譜學家赫茲堡應吳學周所長邀請來本所訪問
1983年第一次中日分忻化學雙邊討論會在長春召開
1984年櫻田一郎榮譽教授與孫書棋研究員在第二屆中日高分子合成與材料科學雙邊計論會上
前言
目錄
歷屆所長、黨委書記及研究員簡介
1閻沛霖
佟城
2武衡
3吳學周
4孫書棋
5王佛松
1張潤蒼
2王進虔
3王章
4朱相林
1王文韻
2王中紀
3王佛松
4馮之榴
5江志韞
6劉克靜
7劉鑫業
8任玉芳
9朱榮昭
10朱晉(鋁)
11孫書棋
12孫家珍
13阮鴻儀
14汪爾康
15沈文建
16沈青囊
17蘇鏘
18李涵
19李有謨
20李斌才
21楊善濟
22吳越
23吳學周
24餘賦生
25陳捷
26陳琪
27張慶余
28張自成
29張定釗
30張佩環
31張維綱
32歐陽均
33季鳴時
34柳大綱
35姜炳政
36高國經
37唐學明
38唐定驤
39袁秀順
40錢人元
41錢保功
42徐紀平
43倪嘉纘
44章詠華
45梁樹權
46黃本立
47黃葆同
48曹楚南
49董萬堂
50董紹俊
51程鎔時
1概述
1.1研究所發展概況
1.2主要科研成就
1.3形成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2大事記
2.1東北工業恢復時期(1948~1952年)
2.2進入國民經濟建設時期(1953~1955年)
2.3 12年科技發展規劃和“大躍進”時期(1956~1965)
2.4 10年“文革”動亂時期(1966~1976年)
2.5調整、改革新時期(1977~1986年)
附錄建所以前(1947年以前)
3沿革和管理體制
3.1研究所沿革
3.1.1 東北行政委員會接收,成立東北工業研究所1949年改稱東北科學研究所
3.1.2歸屬中國科學院,更名長春綜合研究所
3.1.3綜合研究所、物理化學研究所合併,組成套用化學研究所
3.1.4套用化學研究所沿革簡表(1948~1986年)
3.1.5套用化學研究所各時期黨、政部門領導幹部名單
3.2領導管理體制
3.2.1“科學為人民服務”
3.2.2機構體制概況
3.2.3學術領導和歷屆學術委員會組成名單
3.3研究室演變發展概況
附錄敵偽時期的偽滿大陸科學院概況
4科研管理
4.1東北科學研究所草創階段(1948.12~1952.8)
4.2歸屬中國科學院以後的過渡階段(1952.8~1957)
4.3從“大躍進”到“文革”以前階段(1958~1966.5)
4.4“文革”動亂期問(1966~1976)
4.5新調整時期(1977~1984)
4.6實施科技體制改革時期(1985~)
4.7科研管理工作小結
5科技研究工作
5.1建所以來科研工作發展概況
5.2高分子化學研究
5.2.1合成橡膠和絡合催化聚合
5.2.2特種高分子的合成
5.2.3低聚物化學與物理
5.2.4高分子輻射化學
5.2.5低溫電漿化學
5.2.6多組份(多相)聚合物體系的研究
5.2.7塑膠的降解、穩定化與光可控分解農用地膜的研究
5.2.8金屬有機化學
5.3高分子物理、物化及結構研究
5.3.1 發展過程及組織演變情況
5.3.2實驗室建設情況
5.3.3主要研究成果及貢獻
5.4無機化學研究
5.4.1無機化學和無機材料
5.4.2稀土元素的分離化學
5.4.3稀土固體化學
5.4.4熔鹽電化學和熔鹽化學
5.4.5核燃料化學
5.5物理化學研究
5.5.1電化學
5.5.2催化反應動力學和表面化學
5.5.3金屬腐蝕和腐蝕電化學
5.5.4雷射分離同位素和雷射化學
5.5.5太陽電池和半導體物理化學
5.6結構化學研究
5.6.1分子光譜
5.6.2 X-線衍射
5.6.3波譜學
5.6.4氣相色譜和有機質譜
5.6.5計算機在化學中的套用
5.7分析化學研究
5.7.1分光光度分析和化學分析
5.7.2原子光譜和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
5.7.3電分析化學
5.7.4無機質譜分析、無機氣相色譜分析和活化分析
5.7.5元素分析
5.8科技開發工作
6科技成果
6.1建所以來科技成果概況
6.2獲獎科技成果名單
6.2.1獲1951年東北工業部獎勵項目
6.2.2獲1952~1953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獎勵項目
6.2.3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勵項目
6.2.4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
6.2.5獲國家發明獎項目
6.2.6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
6.2.7獲國防科委成果獎項目
6.2.8獲中國科學院獎勵項目
6.2.9獲省、部(委)獎勵項目
6.3歷年科技成果名單
6.3.1 1948~1965年重要科技成果名單
6.3.2 1966~1974年重要科技成果名單
6.3.3 1975~1986年科技成果名單
7圖書情報及出版物
7.1圖書情報工作
7.2出版物
8職工隊伍和研究生培養
8.1人員來源、變化和發展
8.1.1建所初期人員狀況
8.1.2 1954年後人員變化和發展
8.1.3科技人員構成情況
8.2職工業務教育與培養
8.2.1職工的文化教育與繼續教育
8.2.2選送科技人員出國進修
8.2.3崗位培養與重點培養
8.3科技人員的考核與晉升
8.3.1科技人員的職務考核
8.3.2科技人員的職務晉升
8.4研究生培養與博士後流動站的建立
9事業經費和實驗室建設
9.1經費來源和財務管理
9.2經費結構
9.2.1收入構成
9.2.2支出構成
9.3固定資產
9.3.1房產
9.3.2圖書
9.3.3儀器設備
9.4器材供應
9.4.1直接供應
9.4.2儲備供應
9.5大型儀器管理
9.5.1協作共用
9.5.2管理措施
9.6實驗室建設
9.6.1實驗室發展和現狀
9.6.2重點實驗室簡介
10所機械工廠及中間試驗工廠
10.1所機械工廠
10.1.1解放初期的調整
10.1.2中間試驗工廠的設備加工
10.1.3 1954年的再度調整
10.1.4 1958~1965年的發展階段
10.1.5 文革期間
10.1.6粉碎“四人幫”後的10年
附機械工廠歷屆領導名單
10.2中間試驗工廠
10.2.1中間試驗工廠總的情況
10.2.2設計組的成立
10.2.3中間試驗工廠簡介
10.2.4辦中間試驗工廠小結
11後勤服務
11.1後勤機構沿革及人員發展情況
11.2後勤工作管理和改革試探
11.3建築物和環境
11.4後勤主要設備及歷年能源消耗統計
12中國共產黨應化所委員會
12.1組織建設
12.2建所初期的活動
12.2.1組建研究所為恢復國民經濟服務
12.2.2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發揮老科學家的作用
12.3向科學進軍
12.4“大躍進”與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12.4.1組織科學大躍進
12.4.2貫徹“八字方針”、“14條”和“72條”
12.5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2.6開展文化大革命
12.7揭批“四人幫”,撥亂反正
12.7.1重建黨委,落實各項政策
12.7.2整黨與黨風教育
12.7.3實現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
12.7.4實行所長負責制
13統戰工作和民眾團體
13.1九三學社應化支社
13.2中國民主同盟應化支部
13.3應化所工會
13.4應化所共青團
附1.長春應化所出席歷屆人大會議代表名單
2.長春應化所出席歷屆政協會議委員名單
3.長春應化所1978年以來榮獲勞模、先進榮譽稱號人員名單
後記
長春應化所區平面圖(圖注見背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